search

三伏養生知識+三伏期間起居飲食知識須知

三伏養生知識 三伏期間起居飲食知識須知

  三伏養生知識 三伏期間起居飲食知識須知

  一、起居

  1、晚睡早起少熬夜,注意午休

  三伏天養生,避暑是總的原則,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安排勞動或體育鍛煉時,要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並注意加強防護。午飯後,需安排午睡。一則避炎熱之勢,二則可恢復疲勞。

  2、運動不宜劇烈

  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氧耗量大,不宜進行過於劇烈的運動。鍛鍊的專案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等有氧運動為好,並且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進行。運動過程中及運動結束後可多飲淡鹽開水、綠豆湯,禁大量冷飲,以免胃腸道痙攣。

  3、保持心情舒暢

  炎熱的天氣容易讓人浮躁煩悶,脾氣也比往常火爆,因此酷暑時節應注重精神調養,多聽舒緩音樂,多看色澤明快、視野寬闊的風景,儘量讓自己平心靜氣,保持心情順暢。

  4、外出時間要恰當

  三伏天期間,應該避免在11:00-15:00時的高溫天氣下外出。如果長時間暴曬在陽光下容易中暑,室外工作人員應做好戶外防曬措施的工作,及時補水,使工作與休息相結合。出門之前,你可以準備一些涼爽的東西,比如涼爽油、小風扇、降溫貼等物品。

  5、少開空調

  天氣炎熱,建議老年人用空調,而不是用風扇。宋志傑說,空調一開,整個房間的溫度都下降,房間的溫度比較均勻。而吹風扇,只是人對著風扇吹的那一面感覺涼快,而不吹的那一面還是熱的,這樣容易造成老年人頭暈頭痛。開空調時也要注意控制溫度,一般將溫度設定在26-27℃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開空調時,老人進出房間要注意過渡一下,不要忽冷忽熱。

  6、熱水泡腳祛溼

  進入三伏天后,由於天氣悶熱大多數人都會忽略用熱水泡腳的好習慣。事實上,天氣越熱,潮溼的越重,泡腳就越有必要。熱水泡腳可以促進血液迴圈、促進代謝、幫助吸收水中藥物,所以每天簡單地用熱水泡腳,就可以幫助改善中暑、風溼等症狀。

  二、飲食

  1、補水養生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2、飲茶防暑

  建議高溫工作者在溫茶中加點鹽,這樣可以彌補過量的運動失去的鹽,更有利於預防中暑。茶可以提神,緩解疲勞。值得注意的是,熱茶最能起到暑熱的作用,因為溫茶可以透過舒張汗腺將體溫降低1——2攝氏度,溫茶的效果遠優於冷茶。

  3、少辛辣

  中醫講究自然與人的統一。陰和陽相輔相成。因此,人們不應該在夏天吃過多辛辣的、熱的食物。還需要避免食用過量的生食和冷飲,容易引起身體上的疾病。

  4、以涼拌、清炒為主

  涼拌和炒菜是夏季最好的烹調方式。它能最大程度地維持蔬菜的營養。適量新增醋、醬油、洋蔥、姜、蒜、芥末等調味料,可促進食慾、消化、有助

  血壓調節。適當攝取西瓜、苦瓜、冬瓜、黃瓜、絲瓜、西紅柿等瓜果,其中西紅柿具有利尿補水的功能,是夏日食品的首選。

  5、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溼,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溼氣侵入人體,而外溼入內,使水溼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

  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溼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6、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7、新鮮乾淨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

立秋養生小常識 立秋節氣養生起居飲食知識

  立秋養生小常識立秋節氣養生起居飲食知識

  起居調養:早總早起,防寒保暖。

  立秋時節,人們可以感覺到秋高氣爽,此時人體陽消陰長,為此應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以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避免陽氣收斂過多。秋季適當早起,還可以減少血栓的形成,對預防腦血栓等疾病有一定的意義。

  立秋過後,晝夜溫差逐漸變大。白天氣溫還較高,到了晚上卻有較明顯的下降。因此,要注意防止夜間著涼。同時,晝夜溫差大,人體免疫力承受著極大的考驗。如果還像夏季長時間吹空調、吹風扇,或是在比較涼的夜間睡涼蓆,都可能導致肢體區域性痠疼、腹瀉、感冒等,而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很容易因受涼而復發。人們都知道天氣太熱時容易中暑,而這樣白天受熱晚上又突然受寒,容易對肝臟、心臟以及脾胃造成傷害,使人們中“陰暑”,患者會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痠痛、腹痛腹瀉、面肌癱瘓等症狀。立秋過後,天氣將逐漸轉涼,建議儘量少用空調,也不宜對著門窗睡覺,避免受到冷風侵襲。睡覺時,最好加條毯子或薄被。早晚清涼時儘量開啟窗戶,以交換室內外的空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另一方面,立秋之後氣溫開始慢慢下降,一些怕冷的人士很快就穿上厚厚的衣服。其實,’這樣做反而會“捂”出火來。在民間流傳著“春捂秋凍”的說法,適當“秋凍”,有利於提高身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抗寒能力,從而使肌體逐漸適應寒冷環境,以保證肌體從夏熱順利過渡到秋涼,對冬季常見的各種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能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

  因此,在溫差變化不是很大的初秋時別忙著加衣,特別是青壯年,原則是“使身體略感涼意,但不感覺寒冷”。立秋時節,可以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禦寒能力,適當“秋凍”可以增強孩子的抗寒抗病能力。

  飲食調理:宜祛暑滋陰,調理脾胃。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市民可透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溼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慾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

  經過一個夏天后,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另外,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瞭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處暑養生的四大要點 起居飲食防燥情緒調整要做好

  處暑養生的四大要點 起居飲食防燥情緒調整要做好

  處暑養生的四大要點——睡眠調整

  睡眠,是養生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歷代醫學家和養生學家都對睡眠養生非常重視。馬王堆出土的《十問》醫書中說:“夫臥非徒生民之事也,舉鳧、雁、肅霜(鷦鷂)、蛇檀(鱔)、魚鱉、冥(蠕)動之徒,胥(須)食而生者,胥臥而成也……故一昔(夕)不臥,百El不復。”可見任何生物都離不開睡眠,如果沒有正常的睡眠,生物就不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科學的養生保健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規律及方法。中醫的睡眠理論從“形神統一”出發,認為睡眠、清醒是人體“寤(清醒)”與“寐(睡眠)”之間陰陽動靜統一的功能狀態。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只有保持充足的睡眠才可以避免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侵害。

  秋風清肅,萬物收藏,處暑時節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以說是順應了氣候與人體的雙重需求,一方面是由於氣候變得涼爽正適合睡覺,另一方面也正好彌補了之前因天氣炎熱而導致的睡眠不足,滿足了人體需求。而且睡眠充足了,大腦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才能保證第2天精神奕奕、精力充沛。

  處暑養生的四大要點——飲食調整

  處暑之時,處於夏秋交替之際,由於自然環境發生變化,人們在秋季更容易產生淒涼、苦悶、垂暮之感,表現為心情不佳,對周圍的事物不感興趣,鬱鬱寡歡,還會出現焦慮不安、食慾減退、睡眠質量下降、精力缺乏、自我評價低、精神不振、動作遲滯等。按照秋季養生“收、養”的原則,處暑時節人們應該注意收斂神氣,以利於氣機通暢、氣血和調,養護好情志。建議每天到太陽底下接受一定時間的日光照曬,陰雨天之時要保持室內光線明亮。或者多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並做一些簡單的鍛鍊活動。總之,充足的光線以及適當的戶外鍛鍊,可以調動人的情緒,增強神經的興奮性,有助於減輕或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

  處暑養生的四大要點——防秋燥

  夏天結束了,就意味著秋季的開始。這個時期,氣侯逐漸乾燥,身體裡肺經當值。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保持飲食清淡,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物,如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酒等;少吃油膩的肉食。多吃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西紅柿、辣椒、茄子、馬鈴薯、梨等;多吃鹼性食物,如蘋果、海帶以及新鮮蔬菜等。適量增加優 質蛋白質的攝入,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及豆製品等。此外,還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溼潤度。

  處暑時節,氣溫逐漸下降,雨量減少,空氣中的溼度降低, 燥氣開始生成,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其次要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便於生津潤燥、消熱通便。

  處暑養生的四大要點——情緒調整

  處暑之時,處於夏秋交替之際,由於自然環境發生變化,人們在秋季更容易產生淒涼、苦悶、垂暮之感,表現為心情不佳,對周圍的事物不感興趣,鬱鬱寡歡,還會出現焦慮不安、食慾減退、睡眠質量下降、精力缺乏、自我評價低、精神不振、動作遲滯等。按照秋季養生“收、養”的原則,處暑時節人們應該注意收斂神氣,以利於氣機通暢、氣血和調,養護好情志。建議每天到太陽底下接受一定時間的日光照曬,陰雨天之時要保持室內光線明亮。或者多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並做一些簡單的鍛鍊活動。總之,充足的光線以及適當的戶外鍛鍊,可以調動人的情緒,增強神經的興奮性,有助於減輕或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


小寒節氣如何養生 24節氣小寒起居飲食須知常識

  小寒節氣如何養生 24節氣小寒起居飲食須知常識   起居:早睡晚起鍛鍊有方   醫生稱,在生活起居方面,應調整為“早睡晚起”。經常晚睡、早起、通宵熬夜等,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對了,睡覺前要注意頸部的保暖,儘量不要裸露在外,以免引發落枕。建議穿的睡衣,以輕薄保暖為主,這樣能夠幫助提高睡眠質量。 ...

數九天養生注意什麼 數九起居飲食注意要點

  數九天養生注意什麼 數九起居飲食注意要點   1、適當進補有選擇   進補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常用的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雞肉、羊肉、豬肉、鴨肉等,還可配合用核桃仁、大棗、龍眼肉 ...

芒種節氣如何養生 芒種起居飲食運動養生知識

  芒種節氣如何養生 芒種起居飲食運動養生知識   1、起居   芒種養生要根據節氣的氣候特點,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保持輕鬆、愉快的狀態。夏日晝長夜短,起居宜晚睡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盛,有利於氣血執行。此時節溼氣較重,易困阻人體陽氣,使人處於慵懶的狀態,中午休息30分鐘,可以緩解疲憊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

2020寒露應注意哪些事情 寒露養生8大起居飲食須知

  2020寒露應注意哪些事情 寒露養生8大起居飲食須知   1、合理的作息習慣   寒露節氣中養成一個良好的起居作息習慣也是維護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其中,對於一些總是愛熬夜的人就需要及時糾正了,只有睡的好人才能有精神,同時,一定要勞逸結合,不要過於疲憊,對於保持充沛的精力很有幫助。   2、良好的飲食習 ...

大寒節氣飲食知識 大寒飲食進補忌宜你知多少

  大寒節氣飲食知識 大寒飲食進補忌宜你知多少   大寒節氣飲食知識——宜   溫性食物   中醫認為,羊肉、狗肉、桂圓、韭菜、核桃、小米等食物具有溫陽益氣的作用,適量多吃可提高禦寒能力。相反,鴨肉、螃蟹、香蕉、黃瓜、梨、綠豆、西瓜、冰糖等涼性或寒性的食物最好少吃。   含蛋氨酸食物   低溫使人體尿液中肌酸 ...

雨水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雨水時節起居飲食養生要點

  雨水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雨水時節起居飲食養生要點   一、起居養生   做好“春捂”以防病   在起居養生方面,重視“春捂”,可以很好地預防季節性疾病。   預防慢性病   高血壓、腎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切忌氣溫稍稍升高就急於脫下冬裝,以防氣溫的上下起伏導致血壓波動、病情反覆。   預防呼 ...

今日立夏如何養生 立夏時節起居飲食養生要點

  今日立夏如何養生 立夏時節起居飲食養生要點   1、起居   立夏後,日照時間延長,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做一些相應調整,在遵循晚睡早起的原則時,中午最好作短時午睡,以保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學習生活當中。   起居作息更要有規律,一般是晚上10時至11時就寢,早上5時3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