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三門峽道情皮影戲

三門峽道情皮影戲

  

  道情皮影是豫西(靈寶)特有的一個劇種。道具----皮影是在熟牛皮上塗上色彩,製成各種人物、花草蟲魚造型,然後放在燈幕上表演。演員演唱使用土語,唱腔高吭,穿透力極強。該劇種目前已極為罕見,只有幾個老藝人會表演,被稱為戲劇“活化石”。

河南三門峽深山村莊裸浴民俗遭年輕人抵制

   一名遊客在遠眺溫泉 多種原因致當地裸浴氛圍被破壞,年輕人更青睞收費澡堂

  專家稱,民俗如不適應社會發展,被淘汰也屬正常

  閱讀提示

  在三門峽盧氏縣湯河鄉的深山裡,有一種奇特的裸浴民俗,當地男女村民白天在路邊溫泉裸浴而不避人。隨著村莊與外界交流的增多,網路的發達,年輕一代特別是女孩子們對裸浴民俗的認同度在逐漸降低,這一民俗正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或許,若干年後,這種奇特的民俗便會消失。

  奇聞

  村民旁若無人白天路邊集體裸浴

  住在盧氏縣湯河鄉深山裡的李大媽,每天的“晨練”便是端著一個盆子,帶上香皂、毛巾等洗浴用品,到離家不遠處一天然露天溫泉水池邊洗澡。

  這樣的“晨練”,她從記事起就開始了,一直堅持了60多年。對她來說,這就像吃飯一樣普通,但是,對於大山以外的人們來說,卻是匪夷所思,稱之為奇特的裸浴文化。

  湯河溫泉位於湯河鄉政府南側的老灌河畔,露天浴池距離村子通往外界的公路不足百米,記者發現,路上行人來來往往,對洗浴的人們基本熟視無睹。而正在沐浴的女人們也旁若無人地洗頭、搓背,甚至洗衣服。

  據說,湯河村民凡得了皮膚病、關節病的人都來泡溫泉,附近鄉鎮乃至南陽西峽、鎮平及陝西商南的人都會沿著山路而來。因為村民認為,這裡的水中含的硫磺比較多,能消毒,怎麼洗都不會傳染。

  據瞭解,湯河溫泉水系天然溢位,時流量20噸左右,年平均水溫57℃,富含硫磺、氟、鐵、鈣、鎂、磷等28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

  湯河鄉政府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說,湯河裸浴起源於何時沒有人能說得清,祖輩都是這樣,光緒九年的《盧氏縣誌》上曾記載,“湯池在熊耳山足,夏可燻雞,冬可沐瘍”,想來有一定歷史了。

  2000年時,河南省旅遊規劃專家組在此考察時,大為驚歎,譽之為中原獨有的裸浴文化,屬國內罕見,省內僅有,是原始純正的天浴之地,是真正的歷史民俗遺留。

  演繹

  男女洗澡權“爭奪”幾經歷史變遷

  據村民介紹,在封建社會,由於女子地位較低,封建思想對女子的束縛也較多,湯河溫泉基本上是屬於男性專用。到了上世紀40年代末,人們的思想稍微開放一些,這時的湯河溫泉往往是誰先佔著誰就洗,男女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事情越鬧越大,終於有一天,有兩撥男女鬧得不可收拾,吃虧的一方便請來“曹老先兒”論理。

  “曹老先兒”叫曹植甫,是著名文學翻譯家曹靖華的父親,曾考中晚清秀才,後深感山區教育落後,來到湯河小學教書,深受村人愛戴。他來到現場,平息了爭鬥之後,定下規矩:男人洗浴時間為農曆一、四、七、二、五、八,女人為三、六、九,輪日進行。

  上個世紀70年代,女人洗浴又增加了農曆逢十這一天。

  隨著小山村與外界聯絡的增多,越來越多的男人外出打工,而女人在家者較多,且多承擔洗衣等家務,有女村民便提出,女子洗澡時太過擁擠,並且時間不夠用。

  在今年的湯河鄉人代會上,經過討論最終決定,從今年2月14日情人節這天起,把洗澡時間改為單日男性洗,雙日女性洗。

  現象一

  外地遊客頻頻來偷拍,村民從不介意到介意

  對於這難得一見的深山裸浴奇觀,遊客大都想駐足拍照留念,但也很擔心能否拍照,會不會侵犯當地人的隱私。

  在湯河裸浴池不遠處的路邊,當地鄉政府豎有關於湯河溫泉裸浴的宣傳牌子,並沒有任何禁止拍照的標誌。

  附近飯店的李老闆告訴記者,近幾年來這裡拍照的人增多了,但大都是偷偷拍。記者問正常拍照是不是不被允許,他說,如果被洗浴者發現,可能會被吆喝不讓拍的。男人對拍照不是很在意,女人對外界拍照是很在意的。

  據湯河鄉政府辦公室主任楊耀午介紹,前些年,網路還未興起時,遊客拍照無所謂,但後來網路發達了,有些遊客便把照片傳到網上,當地人上網發現了裸照,後來便不再讓遊客拍照,所以遊客只能偷偷地拍。

  楊耀午說,目前,還沒有聽說村民反映隱私被侵犯的事情。

  律師:

  偷拍裸浴照片上傳網路

  侵犯當事人肖像權和隱私權

  記者上網查詢發現,出於獵奇或者與網友分享的心理,網上確實貼出了一些網友上傳的當地人裸浴的照片,多數是在遠處偷拍,看不清人的面目。

  河南豫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孫樂認為,遊客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偷拍裸浴者並上傳至網路,涉嫌侵犯當事人的人身權益,主要是肖像權和隱私權。對此現象,旅遊部門和當地政府都有責任加強管理,以免別有用心者拿來進行不懷好意的散播。另外,自駕遊客應該加強自律,尊重當地風俗,遵守法律,不能對別人造成傷害。

  現象二

  小村越來越開放,年輕人越來越“保守”

  在男子洗澡日,記者走近溫泉池觀察,發現池邊到處扔的都是各種洗衣粉、洗頭膏的塑膠袋,由於無人清理,這些垃圾與周邊山清水秀的環境極不協調。而在溫泉池中,人們完全不理會池水的清澈與否,盡情地洗頭、洗衣服,池水則順著一個水道流入地下。

  對環境的汙染或許還可以透過治理予以恢復,但是,如果一種習俗的被認同度逐漸降低,那麼,它的消亡也許難以扭轉。眼下,裸浴民俗正遭遇年輕人的抵制。

  經過調查走訪,記者發現,裸浴者女子多為年齡較大者或者幼小的孩童,據當地一位村民介紹,她們都是從小就開始洗,一直洗到年老。

  但是,由於道路的修通,封閉的小山村與外界的交流開始增多,一些80後、90後接觸了外界更為“開放”的思想,對於裸浴這種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反而變得保守起來。再加上過來洗澡、旅遊的外地人增多,導致當地人原始自然的裸浴氛圍被慢慢破壞。

  在路邊從事餐飲業的李小姐是位“85後”,打扮較為時髦,記者問她是否會像其他人一樣去裸浴,她說,白天不會去,晚上偷偷過去。

  在不遠處的溫泉度假酒店內,設有收費澡堂,用的也是溫泉水,記者發現一些較年輕的女孩子,大都選擇去那裡洗澡。

  專家:

  原始民俗如不適應社會,走進博物館也正常

  “湯河溫泉裸浴是農耕社會相對封閉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習俗,也將隨著山村開放的腳步而逐漸消失。”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副秘書長、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程健君受訪時認為,封閉狀態下產生的這種習俗,如果用現代人的觀念去解釋它不合適,讓現代的年輕人接受也不太現實。過去深山老林比較封閉,人們走不出去,外面的人也進不來,但現在交通便利了,人際交流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人的觀念就發生了變化。

  程健君還表示,民俗也要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如果不能適應,被淘汰掉也是正常的,可以透過文獻記載、進入博物館等形式,作為遺產來進行研究。他認為,湯河裸浴只是封閉狀態下產生的,不提倡進行傳承,也不一定非要如何進行保護。

道情皮影

   道情皮影是豫西靈寶特有的一個劇種。道情皮影戲,由於方言、民歌俗曲不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道情戲的唱腔,基本上是徵調式,用竹笛滿眼定調,相當於現在G調音階。 道情戲的傳統樂器,絲竹類四弦、目琴、三絃、竹笛。擊樂類有翅板鼓、三岔板、碰鐘、小鑼、手釵、馬鑼。1947年後,樂隊中又增加了二胡、笙等。 道情皮影戲的人物和道具全部用牛皮做成,人物則成側面形象,由許多小片組合而成,其道具有桌椅、宮殿、城門、車船、橋、馬、虎、龍等。該劇種目前已極為罕見,只有幾個老藝人會表演,被稱為戲劇"活化石"。 甘肅環縣道情皮影概況 環縣道情皮影概況 環縣古稱環州,它是正宗隴東道情的故鄉,是代表甘肅省獨特劇種--"隴劇"的誕生地。隴東道情的精髓正是別具地方藝術特色的環縣"道情"。它與牛皮燈影相互結合,美妙絕倫,相得益彰。成為戲壇曲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

  據考證,道情起源於宋末元初,當時道教的武當派和佛教的少林派,為了反對蒙古族的統治和外族的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漁鼓、簡板、木魚進入瓦肆遊說,鼓動人民群眾反抗外族侵略,這漁鼓、簡板伴奏下的遊說逐漸產生了早期的"道情"。環縣四合原鄉興隆山道觀的修建和祭祀神靈為環縣道情與皮影的結合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會。它不僅是宣傳道家思想的聖地,而且真正成為環縣道情皮影藝術成長的搖籃。 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環縣就有道情皮影戲班活動,清末民初則大盛,形成氣候,覆州蓋縣至今。它是地方曲藝中的一種傀儡戲。以燈光下的"紙亮"為舞臺,四五人就可進行演出。戲劇中的人物佈景、道具俱用優質牛皮精心刻制,著色而成,表面平滑,色彩鮮明,光亮透亮。樂器伴奏有二胡、四弦、水梆、漁鼓、簡板、笛子、笛吶、嗩吶等統統集中於後臺,演唱挑線者端坐前臺,透過挑線使牛皮影人映透紙亮,同時進行劇中各種角色的演唱和人物的挑線操作。前臺主

  演不但對劇中人物的生旦淨醜、善惡忠奸的道白演唱和後臺樂隊吹拉彈打通曉嫻熟,而且瞻前顧後,縱覽陣容,指揮後臺,一旦出現走音跑調、樂鼓不偕時,即以餘光手勢表情暗示指揮,從而使紙亮外的觀眾毫無覺察。 環縣道情音樂高亢激昂,婉轉悠揚,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唱腔委婉流暢,情深意長。挑線操作神韻飄

  逸,栩栩如生。抒情曲調尤以"嘛喤"(又稱幫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動情處,根據固定格式,主唱領起,全體合聲,一腔三折,一唱三嘆,氣氛濃烈,娓娓動聽。更令人歎服的是長達三四個小時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男腔女調、多腔並用,旁無提詞,全本貫通。演唱唸做,聲情並茂,挑線操作,遊刃有餘;舞臺場面,有條不紊;管絃絲竹,一錘定音。 環縣道情皮影全部道具,僅裝兩隻木箱而已,一條毛驢就可以馱著走鄉串戶巡迴演出,簡便易行,出入方便。且它演出地點多數在群眾居住的冬暖夏涼的黃土窯洞中,在窯洞演出,開門見山,寬敞豁亮,收音聚光,別具風

  採。群眾形象的稱之為"吼塌窖"。 環縣世世代代養育著象黃土一樣熱忱、剛強的環江傳人。他們出生時落在黃土炕頭,去世後掩埋在黃土地下,一生中"道情"成了他們大苦大悲中的"大樂"。當老牛、木犁、疙瘩繩,在夕陽下的田野裡累的筋疲力盡之時,他們會站在溝沿上磨耙上,盡情大吼幾句道情,頓時那心胸肺腑、關關節節的睏乏便一盡滌盪,盡掃無存。高興時唱激揚的快板,痛苦時吟憂怨哀婉的慢板。道情唱詞多用七字、十字聯句,押韻自如,便於識記。一曲曲唱詞簡直是一首首多情優美的詩

  ,既哲理自現,又佳句百出,既悠揚婉轉,又聲韻和諧。


中國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開幕 劇團同臺獻藝

  第三屆中國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30日晚在有“中國皮影之鄉”之稱的甘肅省環縣拉開帷幕。   本屆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司和甘肅省文化廳主辦。在為期3天的文化節中,來自北京、河北、陝西、山東、湖北、遼寧、雲南、甘肅等地的皮影劇團將同臺獻藝,為廣大皮影藝術愛好者獻上一道豐盛的民俗文化大餐。 ...

中國傳統文--老北京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不僅屬於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皮影製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皮影戲從有 ...

皮影戲-民間藝術的瑰寶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方叫“皮猴戲”、“紙影戲”等,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 ...

老北京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不僅屬於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皮影製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   皮影 ...

皮影戲

   皮影戲主要流傳在北方。相傳朝陽皮影戲的祖藉在河北,是關內移民引的至今已有數百年曆史。   皮影戲的主要道具是影人,用驢皮刻鏤,然後上彩漫油使之透明。表演時用燈光照在影窗上,藝人在幕後連用細高梁秸操縱影人連演唱。由於影人是附貼在影窗上表演   ,這決定了皮影造型都是側面。內克服平對造型的束縛,影匠們就異常 ...

張掖皮影戲

  皮影是我國獨特的民間藝術品,由於受材質限制,儲存甚難,所以傳至今世的古影不多。皮影早在西漢至北宋時已有流傳。張掖的上寨小滿一帶製作的皮影是用牛皮或驢皮作原料,刻成各種生動傳神戲劇人物,博得人們的喜愛。張掖當時的皮影具有造型簡潔、紋樣誇張的特點。它除作戲劇表演外,還是一種有趣味的裝飾品和藝術欣賞品。逢年過節 ...

甘肅環縣道情皮影

  甘肅環縣道情皮影正在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道情”:西北民歌的一個種類,類似的種類還有信天游、花兒、爬山調等等。道情皮影戲文就是唱道情,隴劇也是以此發展而來。   甘肅環縣為道情皮影的發源地。因為甘肅隴東地區貧困落後,很多地方不通電,所以道情皮影藝術得到了比較完整的繼承,並保持了其原生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