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上海港碼頭號子

上海港碼頭號子

  唐宋時期,上海地區的主要港口在吳淞江入海口的青龍鎮(今上海市青浦縣東北),後因吳淞江河道淤淺,港口作業逐漸從青龍鎮轉移到上海浦。

  1843年11月,上海被闢為“通商”口岸。1853年,中國對外貿易的重心從廣州轉移到上海,1870年後成為中國航運中心。1931年,進出口噸位居世界第7位,成為遠東航運中心。

  隨著舊上海“遠東航運中心”地位的確立和工業城市的發展,那些從五湖四海來的包括大件、特大件、笨重和超重的貨物,全部壓在了碼頭工人的肩上,碼頭工人在勞動中迸發出來的號子,是經百年流傳下來的一種勞動的歌聲,它是工人們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身體受壓迫時的吶喊。它見證了中國的歷史變革,唱出了勞動人民的辛酸。

川江號子 激昂的縴夫魂

  重慶到宜昌1000多公里的長江江段俗稱川江,航道艱險,險灘密佈,礁石林立,水流湍急。而川江號子就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而形成的一種民間歌唱形式,主要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重慶和四川東部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

  巴渝境內,山巒重疊,江河縱橫,交通不便,貨物流通、客運往來,皆需木船載客運貨,於是柏木帆船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的船有幾個船工,大的有二三十個船工,以至更多。艄翁又稱駕長,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闖灘鬥水,該快該慢,眾船工皆聽艄翁指揮。在明、清時期,是由艄翁擊鼓為號指揮船行,統一扳橈節奏。大約在清朝中期,才逐漸興起號子,產生了專門的號子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川江縴夫“腳蹬石頭手扒沙,風裡雨裡走天涯”,堅硬的石頭上留下了纖繩磨礪出來的一道道深深的纖痕。 而縴夫負重前行喊出的一聲聲號子成了著名的川江號子,高亢、豪邁而有力,在峽江之中久久迴盪。

  號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水性不同,明灘暗礁對行船存在的危險性,根據搖櫓扳橈的勞動節奏,編創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號子,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時,要唱“莫約號子”、“橈號子”、“二流搖櫓號子”、“龍船號子”等,此類號子音調悠揚,節奏不快,適合扳橈的慢動作,也是船工在過灘、礁的緊張勞動後,得以體力精力上的勞逸調劑;闖灘時,唱“懶大橈號子”、“起復橈號子”、“雞啄米號子”,此類號子音調雄壯激烈,具有強烈的勞動節奏特點,以適應闖灘的行船需要;船行上水拉縴時,要唱“大斑鳩號子”、“么二三號子”、“抓抓號子”、“蔫泡泡號子”,此類號子一般旋律性強,拉縴時船工很累,為緩解緊張情緒、統一腳步和力點集中的需要而形成了音樂特點;過險灘時,要唱“絞船號子”、“交加號子”、此類號子以激烈、雄壯的音調為特點。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營》、《桂姐修書》、《魁星樓》等。《拉縴號子》、《捉纜號子》、《櫓號子》、《招架號子》、《大斑鳩》、《小斑鳩》等。

  在長年的唱號子中,形成了號子的不同腔型類別,計有四平腔數板、懶大橈數板、起復橈數板、快二流數板、落泊腔數板等。這些腔調中,號子頭的領唱部分,節奏在規範中又有變化,小腔花音使用較多,帶有一定的即興成分,故有十唱十不同的說法,但總體上具有雄壯激越的音調,又有悅耳抒情的旋律,在行船中起著統一搖櫓扳動作和調劑船工急緩情緒的作用。在三面臨水、一面朝天的環境中,給貧苦的船工帶來一點歡樂。

  號子的唱詞也很豐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產、歷史、人文景觀為題進行編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如“川江兩岸有名堂”。號子頭編唱號子時,把沿江的灘口盡收於唱詞中,過去的老艄翁、號子頭因長年行船於長江中,不管水漲水落,沿江的明礁、暗堡,水經流速,牢記於心,積累了豐富的行船知識,保證了行船安全。因此,過去民生輪船公司、強華輪船公司、招商局等,把一些年富力強、非常熟悉川江水性的艄翁、號子頭請到公司培訓一下輪船知識後,便送到船上擔任水手、引水,然後提升到領江、船長要職。

南溪號子 田野間的悠揚之音

  南溪號子流行於重慶市黔江區,它的雛形是土家族農民在勞動中解乏鼓勁的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與薅草鑼鼓近似。在長時期的傳唱過程中,南溪號子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種,它既不同於周邊的川江號子、縴夫號子,也有別於廣泛傳唱在武陵山區的其他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

  南溪號子流傳於黔江區的高山、峽谷、深溝地帶的土家族和苗族群眾中,眾人合唱,聲調高昂,雄渾壯闊。演唱不分場合、地點,當地人逢紅白喜事,常鍾情於此。南溪號子的歌詞多屬即興創作,無伴奏樂器,多以情歌為主,靠口頭傳唱得以世代相傳,沒有文字記錄,愛唱山歌的人看到什麼或想到什麼就唱什麼,往往是一首山歌開始由一個人唱,大家喜歡自然就會在人群中傳唱。南溪號子的唱腔和唱法比較固定,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臺聲、打鬧臺、南河號、喇叭號等十餘種。其基本唱法為一人領唱,兩人或三人唱高音,三人或更多的人唱低音,眾人幫腔,從而形成高中低聲部互相應和、在山野間悠揚激盪的天籟之音。一首號子多為4句,一句7個字,中間有大量襯詞。如“新打船兒下餘渡,餘渡有個兩夫婦,生下么姑一尺五;六么妹生下地,團團轉轉把媒提,么妹還在娘懷裡。”

  武陵山特殊的地理和社會環境培育了土家人粗獷、豪放的性格特徵,也造就了其濃郁的民族文化——南溪號子。南溪號子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內容涉及土家族歷史、地理、民間傳說,傳達出許多古老的歷史文化資訊。它是土家族音樂文化的遺存,具有較高的藝術價。但現在整個黔江區能唱南溪號子的不到十人,且都年事已高,中青年中沒有一人能喊唱號子。


甘谷的“打夯號子

  要問我從哪裡來?哎嗨、吆喝;山西洪同大槐樹,哎嗨、吆喝;   這是什麼歌詞?朋友們也許並不知道,但是年齡在50歲左右的農村人卻太熟悉了,雖然時光已經流逝了幾十年,但她古   老而又悠揚的曲調卻一直流傳在渭河流域的廣大農村,這就是粗獷激昂的甘谷“打夯號子”。   “打夯號子”,就是農民打夯時唱的歌,名為“號 ...

武山號子和小調

  武山號子除了在勞動中起鼓舞情緒、減輕疲勞的作用外,還有指揮勞動、協調動作的功能。使單調乏味的純體力勞動,變得生動有趣,和諧有力。基本形式是一領眾和,唱詞內容隨情所至,說古唱今,即興編唱。句式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不等,流行本縣的《打夯歌》,曲調質樸,節奏鮮明,唱詞中多有襯詞,如“咦”、“喲”、“嗬”、“哎”等 ...

升鍾湖景區民間藝術—山歌號子

  山歌號子是升鍾湖風景區人民在生活、勞動中創造的一項民歌藝術,他們在勞動中即興創作,即興演唱,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大多無固定的歌詞,看到什麼就唱什麼,經長期流傳加工有的印成小冊傳唱至今。勞動號子:勞動號子是在集體勞動時傳唱的一類山歌,多靠“喲嗬”“吆嗬”之類的喊唱來表達勞動的緊張和強度,一般一人領唱,眾人和 ...

茅山號子起源及特色

  茅山號子源遠流長,可追溯到秦滅六國,四海一統的時候。為固萬世之基,秦始皇大徵民夫,修築長城。孟姜女尋夫送寒衣,行至山海關,看到老弱病殘背石扛土,不堪重負,又不敢在監工面前喘氣呻吟,遂教他們用“哼號”、“咳號”一打一答的方法來順氣省力,並逐步形成了原始的勞動號子。這時,茅山籍的民夫也於其中學會了號子。後來倖 ...

古城一大河景:洪江號子拉苗船

  苗船又稱雀船,它是—種船頭尖尖,船尾如麻雀扇形尾且翹得老高的船。苗船是洪江、黔城、沅河一線對古船的統稱,洪江人也將過去從貴州下來的船稱苗船。   洪江以沅水為榮,是沅水流出來的商城。想當年洪江沅水河面上是何等的繁華。在沈從文1940年的筆下,洪江油船,多方頭高尾.顏色鮮明,間或有一點金漆飾,下行可載三四千 ...

乳山漁民號子

  漁民號子,在乳山的漁民中,現在已經很少能聽到了。機械代替了強體力勞動,馬達聲也代替了這種高昂的漁歌。這是物質文明發展的必然,我們應該感到欣慰。記下這曾經的歌謠,給後人留段資料吧。   喊號子,各地多稱為唱號。領唱的叫領號,是勞動的指揮者;和唱的稱為接號,是勞動的參與者。目的是同聲導同心,同心凝同力,齊心協 ...

秀山社會風俗—勞動號子

  秀山民間,歷來流行有船工號子、打鬧號子、石工號子、抬工號子、上樑號子等。上樑號子已發展為民歌調。   船工號子:系秀山梅江、平江、酉水3條河上的船工,在拉縴、撐篙、蕩漿時所唱出的號子,由一人領唱,眾人吆喝。所唱內容,一般是以沿河的地名、灘灣和風景名勝即興而唱,或唱故事、名人。其中又有槳號子、櫓號子等。如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