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乳山漁民號子

乳山漁民號子

  漁民號子,在乳山的漁民中,現在已經很少能聽到了。機械代替了強體力勞動,馬達聲也代替了這種高昂的漁歌。這是物質文明發展的必然,我們應該感到欣慰。記下這曾經的歌謠,給後人留段資料吧。

  喊號子,各地多稱為唱號。領唱的叫領號,是勞動的指揮者;和唱的稱為接號,是勞動的參與者。目的是同聲導同心,同心凝同力,齊心協力地把勞動任務完成好。

  勞動號子有小號大號之分,漁民號子大號居多,小號也有。大號有抬船號、拉船號、裝網號、拾錨號、搖櫓號、追魚號、上網號、裝艙號、拉繩號等;小號有系浮號、溜網號、撈魚號等。

  我孩童時期經常聽到漁民號子,但沒有聽得全。聽到的,現在也多記不起內容了。請教老漁民,才重溫了一些。如推船號:“一二一呀,力要齊呀,使勁推啦,出海去呀!” 撐帆號子:“哎伊來喲,握緊繩呀哎,使勁拽呀,把篷撐呀!趁好天呀,多打魚呀,魚滿艙呀,有錢糧呀!” 更難能可貴的是,有些號子裡還有安全生產的內容,如“帶眼神呀,注意手呀,看著腳呀!”

  漁民在解決超負荷勞動、與風浪搏鬥的過程中,為了能達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使大家能夠同心同德、精神振奮、形成合力、產生爆發力、攻堅克難,完成任務,從而產生了漁民號子。

  想到漁民號子,我就想到漁民們面對強體力勞動時的樂觀態度;想到他們在面對狂風惡浪時,用號子發出的那種震天撼地的氣勢、驚心動魄的旋律、不屈不撓的毅力及蔑視艱難險阻的精神!

  現在,在一些影視片和歌舞節目裡,能聽到勞動號子的節律氣息及雄壯聲音,感謝藝術家們的辛勤勞動。但藝術是生活情緒化後的一種再表達,少有原生態裡聽勞動號子時的那種現場感、震憾感。此情緒不能代替彼情緒,漁民號子中,大號那種剛勁渾厚、鏗鏘有力、洪亮豪放、明快高昂、粗獷豪邁、矯健遼闊,氣吞山河的吶喊;小號那種優美悠揚、歡快流暢、抒情委婉、詼諧幽默的吆喝;都透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有著強烈的精神調節作用。只有置身於勞動氛圍中,才能聽出真諦、聽出神韻來。

民間代表性藝術之一:舟山漁民號子

  中國文化有非常深厚的底蘊,其中在藝術形式表演上也是如此,而且精彩絕倫,是我國的瑰寶,當然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也是藏身民間不斷髮展的,其中舟山漁民號子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舟山漁場,藝術形式也是非常具有民間代表性的,本期舟山文化為大家來解析。

  舟山漁民號子是浙江省舟山市別具特色的漢族民歌音樂。漁民號子起源於舟山漁場的舟山、岱山等大島,在我國東南沿海各地均有一定影響。舟山漁民號子,是舟山群島船漁工號子的總稱,是舟山各島漁民、船工世代相傳的海洋民間口頭音樂,它與漁船、運輸船作業和漁(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勞動時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國內的代表性民間勞動號子之一,《中國民間歌曲整合》(浙江卷)和《中國漁歌選》均有記載並錄入。

  舟山漁場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居我國漁場之首,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墨魚等四大魚類,素有“中國漁都”之稱。舟山是擁有大小島嶼1390個的群島市,下轄定海、普陀兩區和岱山、嵊泗兩縣。其中舟山本島最大,岱山島次之。舟山地處我國東南沿海,中國大陸海岸的中心,著名的長江、錢塘江和甬江的出海口。岱山為海洋大縣,漁業資源豐富,尤以岱衢洋盛產大黃魚而聞名。清中葉至民國直到建國初期,魯、蘇、浙、閩、粵、臺灣等東南沿海數以萬計漁民聚集岱衢洋圍捕大黃魚,並在岱山停舶曬鯗,殆無虛席,在我國傳統漁業史上曾輝煌一時。

  舊時岱山及舟山諸島,木帆船是捕魚和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體勞動異常繁重。各種工序都要喊號子以統一行動,調節情緒,於是形成了豐富的號子。舟山漁民號子(岱山號子)按工序分為《起錨號子》、《拔篷號子》、《搖櫓號子》、《起網號子》等數十種,曲趣粗獷豪爽,已形成系列曲調,在風格上有著鮮明的個性及地方特色。

  您也許還喜歡: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服飾文化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擁有原始的美麗——壺瓶山

  歷史悠久的常德酒文化

川江號子 激昂的縴夫魂

  重慶到宜昌1000多公里的長江江段俗稱川江,航道艱險,險灘密佈,礁石林立,水流湍急。而川江號子就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而形成的一種民間歌唱形式,主要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重慶和四川東部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

  巴渝境內,山巒重疊,江河縱橫,交通不便,貨物流通、客運往來,皆需木船載客運貨,於是柏木帆船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的船有幾個船工,大的有二三十個船工,以至更多。艄翁又稱駕長,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闖灘鬥水,該快該慢,眾船工皆聽艄翁指揮。在明、清時期,是由艄翁擊鼓為號指揮船行,統一扳橈節奏。大約在清朝中期,才逐漸興起號子,產生了專門的號子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川江縴夫“腳蹬石頭手扒沙,風裡雨裡走天涯”,堅硬的石頭上留下了纖繩磨礪出來的一道道深深的纖痕。 而縴夫負重前行喊出的一聲聲號子成了著名的川江號子,高亢、豪邁而有力,在峽江之中久久迴盪。

  號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水性不同,明灘暗礁對行船存在的危險性,根據搖櫓扳橈的勞動節奏,編創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號子,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時,要唱“莫約號子”、“橈號子”、“二流搖櫓號子”、“龍船號子”等,此類號子音調悠揚,節奏不快,適合扳橈的慢動作,也是船工在過灘、礁的緊張勞動後,得以體力精力上的勞逸調劑;闖灘時,唱“懶大橈號子”、“起復橈號子”、“雞啄米號子”,此類號子音調雄壯激烈,具有強烈的勞動節奏特點,以適應闖灘的行船需要;船行上水拉縴時,要唱“大斑鳩號子”、“么二三號子”、“抓抓號子”、“蔫泡泡號子”,此類號子一般旋律性強,拉縴時船工很累,為緩解緊張情緒、統一腳步和力點集中的需要而形成了音樂特點;過險灘時,要唱“絞船號子”、“交加號子”、此類號子以激烈、雄壯的音調為特點。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營》、《桂姐修書》、《魁星樓》等。《拉縴號子》、《捉纜號子》、《櫓號子》、《招架號子》、《大斑鳩》、《小斑鳩》等。

  在長年的唱號子中,形成了號子的不同腔型類別,計有四平腔數板、懶大橈數板、起復橈數板、快二流數板、落泊腔數板等。這些腔調中,號子頭的領唱部分,節奏在規範中又有變化,小腔花音使用較多,帶有一定的即興成分,故有十唱十不同的說法,但總體上具有雄壯激越的音調,又有悅耳抒情的旋律,在行船中起著統一搖櫓扳動作和調劑船工急緩情緒的作用。在三面臨水、一面朝天的環境中,給貧苦的船工帶來一點歡樂。

  號子的唱詞也很豐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產、歷史、人文景觀為題進行編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如“川江兩岸有名堂”。號子頭編唱號子時,把沿江的灘口盡收於唱詞中,過去的老艄翁、號子頭因長年行船於長江中,不管水漲水落,沿江的明礁、暗堡,水經流速,牢記於心,積累了豐富的行船知識,保證了行船安全。因此,過去民生輪船公司、強華輪船公司、招商局等,把一些年富力強、非常熟悉川江水性的艄翁、號子頭請到公司培訓一下輪船知識後,便送到船上擔任水手、引水,然後提升到領江、船長要職。


南溪號子 田野間的悠揚之音

  南溪號子流行於重慶市黔江區,它的雛形是土家族農民在勞動中解乏鼓勁的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與薅草鑼鼓近似。在長時期的傳唱過程中,南溪號子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種,它既不同於周邊的川江號子、縴夫號子,也有別於廣泛傳唱在武陵山區的其他勞動號子和山歌號子。   南溪號子流傳於黔江區的高山、峽谷、深溝地 ...

上海港碼頭號子

  唐宋時期,上海地區的主要港口在吳淞江入海口的青龍鎮(今上海市青浦縣東北),後因吳淞江河道淤淺,港口作業逐漸從青龍鎮轉移到上海浦。   1843年11月,上海被闢為“通商”口岸。1853年,中國對外貿易的重心從廣州轉移到上海,1870年後成為中國航運中心。1931年,進出口噸位居世界第7位,成為遠東航運中心 ...

南澳漁民過年習俗

  南澳漁民舞草龍習俗是南澳漁民過年中最為熱鬧的一種民俗活動。這項活動在清朝時已經很盛行了,並且一直流傳至今。南澳“舞草龍”是南澳漁民在長期海上生活、習作中形成的以娛神、娛人為內容,以舞草龍拜祭為載體,含有歷史、民俗、藝術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對研究南澳漁民的生產、生活歷史情況,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甘谷的“打夯號子

  要問我從哪裡來?哎嗨、吆喝;山西洪同大槐樹,哎嗨、吆喝;   這是什麼歌詞?朋友們也許並不知道,但是年齡在50歲左右的農村人卻太熟悉了,雖然時光已經流逝了幾十年,但她古   老而又悠揚的曲調卻一直流傳在渭河流域的廣大農村,這就是粗獷激昂的甘谷“打夯號子”。   “打夯號子”,就是農民打夯時唱的歌,名為“號 ...

武山號子和小調

  武山號子除了在勞動中起鼓舞情緒、減輕疲勞的作用外,還有指揮勞動、協調動作的功能。使單調乏味的純體力勞動,變得生動有趣,和諧有力。基本形式是一領眾和,唱詞內容隨情所至,說古唱今,即興編唱。句式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不等,流行本縣的《打夯歌》,曲調質樸,節奏鮮明,唱詞中多有襯詞,如“咦”、“喲”、“嗬”、“哎”等 ...

南澳漁民習俗

  漁民以捕魚為生,解放前生產工具十分落後,漁船全是木帆船,既沒有通訊裝置,又沒有天氣預報,風雲變幻莫測,死生只在瞬息之間,因此留下一套獨特的生產習俗。   每年正月初五過後,漁船要出海捕魚時,必須到海灘拜海神,以祈出入平安,漁產豐收。   建造新船,必先擇日看時,然後在船塢安上龍骨(即漁船的中心骨架),並用 ...

升鍾湖景區民間藝術—山歌號子

  山歌號子是升鍾湖風景區人民在生活、勞動中創造的一項民歌藝術,他們在勞動中即興創作,即興演唱,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大多無固定的歌詞,看到什麼就唱什麼,經長期流傳加工有的印成小冊傳唱至今。勞動號子:勞動號子是在集體勞動時傳唱的一類山歌,多靠“喲嗬”“吆嗬”之類的喊唱來表達勞動的緊張和強度,一般一人領唱,眾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