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裡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開啟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叫“踩碎(歲)”。 春節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徹雲天,孩子們穿著嶄新的衣服,初一中午年飯豐盛無比,但晚上要吃麵條或是合子,象徵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3、傣族: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汙,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4、苗族:過春節時,除準備豐富的食品外,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初一到十五都要慶祝。在此期間,要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這種活動。在貴州西部及川南、雲南等地都將舉行,譯成漢語,稱為“踩花山”、“跳場”、“跳年”、“跳月”等等。
哪些民族過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我國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
古爾邦節是我國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也譯作“庫爾班”。
古爾邦節日時段:古爾邦節的時間定在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伊斯蘭教使用的歷法,分太陽曆和太陰曆,太陽曆用於農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與公曆基本相同。太陰曆用於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輪迴總相差十來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麥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教歷的元年元旦。
由於古爾邦節與肉孜節的日期與公曆之間的差異,使這些年節有時候是在冬天,有時候卻又是夏天。季節不同,節慶的色彩也不同,這就使得年節也異常的多彩。
不同民族怎麼過古爾邦節
維吾爾族
古爾邦節是維吾爾族傳統宗教節日之中規模盛大、氣氛最熱烈的一個節日。節期一般為3天,在農村甚至延長一週之多。節前,家家都要清掃房屋院落,趕製節日盛裝,購買各種乾鮮果品,自制各色民族風味食品,如烤油饢、炸饊子、炸油香、做巴卡力和各式點心、餅乾等。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過古爾邦節與維吾爾族相仿,不論慶典儀式,還是內容和規模都比肉孜節更為隆重、熱烈和廣泛。節日裡,人們身著盛裝,相互拜年,互致問候。即使過去有成見的人,見面也相互問好,很多人從此消除了隔閡,重歸於好。夜晚,人們以各種形式歡聚一堂,唱起悠揚的民歌,跳起歡快的舞蹈。有些地方的烏孜別克人,還參加當地舉行的賽馬、叼羊、摔跤等娛樂活動。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也和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對古爾邦節十分重視。在歡度古爾邦節的日子裡,牧區的塔塔爾族穆斯林喜歡舉行叼羊、賽馬、射箭、摔跤等活動。節日期間,塔塔爾人的乘馬也與平時不同。馬匹要精心修飾打扮,馬身上扎滿紅色布標,馬鬃與馬尾用紅綢扎幾束野雞毛,馬鞍與套頭的皮帶上系滿五顏六色的花飾。舉行賽馬、叼羊等活動時,五彩繽紛的馬匹為節日增添了不少喜慶的色彩。
塔吉克族
古爾邦節是塔吉克族最盛大的傳統宗教節日。塔吉克人過古爾邦節的習俗與新疆其他穆斯林稍有不同。塔吉克人一年前就開始著手進行古爾邦節的前期準備工作。還在產羔時期,每戶人家就挑好一隻黑眼睛、毛色純白的羔羊並打上標記,精心飼養,作為來年古爾邦節宰牲和獻祭之物。
回族
古爾邦節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忠孝節。大部地區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
回族為什麼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人類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受到安拉的啟示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並問他的兒子:兒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兒子儀斯瑪儀說: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們是真主的僕人,來到這個世界只為拜萬能至大的主。當伊斯瑪儀側臥後,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這時,安拉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這就是古爾邦的來歷。其中那種對主的忠誠,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決然,是後世人要學習的。是全人類學習的楷模 。
古爾邦節,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這就是節日裡,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唸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遊墳,緬懷先人。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
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遊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
1、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
2、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3、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漢族(華夏,諸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 ...
1、貼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盛於明代。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貼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起源於“門神”。
3、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古時 ...
春節時人們喜歡放鞭炮,有的地區也會放煙花。
春節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在這天,人們還會包餃子,探望親戚,給老人拜年,看春晚等。 ...
灶”或“辭灶”。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按一般地方的風俗,接送灶王爺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參加,古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民間稱“掛影”。天津市民俗專家林希介紹說,小年這天要 ...
春節除了漢族以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也會過此節,如藏族、壯族、布依族等。
春節(SpringFestival)指華夏傳統曆法夏曆的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曆元旦不同),農曆正月初一,又稱農曆新年、大年、歲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度歲、慶新歲。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 ...
和漢族一樣過春節的民族有:藏族、壯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其中藏族還有一個習俗,在除夕前一天太陽快落山時,把汙水髒物品朝西邊倒掉,寓意除舊迎新。
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為世界多數國家通行的節日。世界各國,特別是古代,新年都有不同的日期,現代世界多數國家定為公元制紀年的1月1日。現代中國將“元旦”稱為公曆新 ...
50年代的人們過春節時會買年貨、拍攝全家福照片、穿新衣、包餃子、搓湯圓、吃團圓飯、貼春聯。那個時代的人們穿戴普遍比較破舊,有很多孩子都穿帶補丁的衣服,所以孩子們都盼望過年穿新衣服,其實就是穿不帶補丁的衣服。平時吃飯基本都是粗糧,很少吃肉,更不用說吃糖果了,孩子們很早就盼著過年,因為過年能吃上好多好吃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