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除了漢族以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也會過此節,如藏族、壯族、布依族等。
春節(SpringFestival)指華夏傳統曆法夏曆的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曆元旦不同),農曆正月初一,又稱農曆新年、大年、歲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度歲、慶新歲。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除了漢族的民族有:蒙古族、藏族、苗族、壯族、回族、維吾爾族、彝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畲族、拉祜族、滿族、瑤族、土家族、哈薩克族、黎族、佤族、高山族、水族、東鄉族、景頗族、土族、仫佬族、布朗族、毛南族、錫伯族、普米族、納西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羌族、撒拉族、仡佬族、阿昌族、塔吉克族、怒族、俄羅斯族、德昂族、裕固族、塔塔爾族、鄂倫春族、門巴族、基諾族、烏孜別克族、鄂溫克族、保安族、京族、獨龍族、赫哲族、珞巴族。
1、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
2、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3、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1、從臘八開始,就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喝臘八粥;
2、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3、大年三十是春節,要放鞭炮,吃餃子;
4、正月初一回婆家,就是小孩子的奶奶家;
5、正月初二回孃家,就是小孩子的姥姥家;
6、正月初五吃餃子;
7、正月初七吃麵條;
8、正月十五,元宵節,賞燈猜字謎;
...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漢族(華夏,諸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 ...
除了壯族以外還有漢族、苗族、瑤族過三月三。
三月三也叫做“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三月三”在壯族傳說中,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在廣西,農曆三月三,不僅是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 ...
據不完全統計,亞洲地區約有9個國家將農曆新年定為法定節假日。 屬於漢文化圈的蒙古、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國家,都把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
春節: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 ...
和漢族一樣過春節的民族有:藏族、壯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其中藏族還有一個習俗,在除夕前一天太陽快落山時,把汙水髒物品朝西邊倒掉,寓意除舊迎新。
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為世界多數國家通行的節日。世界各國,特別是古代,新年都有不同的日期,現代世界多數國家定為公元制紀年的1月1日。現代中國將“元旦”稱為公曆新 ...
春節是我們中國最大的一個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節日。在這一天都能看見返鄉的高潮,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也有不少的國家也有著春節。那麼本期的城市文化,為你解析。
韓國和朝鮮。韓國深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不僅過春節,包括清明、端午、中秋也都是他們最重要的節日。除夕守歲,初一拜年,給孩子們壓歲錢,走親訪友,和 ...
1、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裡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