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小節中節的意思是指無關大局的細枝末節,非原則的瑣事。它的外延非常之廣,小到生活瑣事、衣著起居、大到自身利益、生死攸關,這是成大事者拘小節的例子。
春秋時,齊桓公幫助燕驅逐山戎的時候,事成,燕莊公對齊桓公感激涕零,親自送齊桓公出燕,戀戀不捨,不知不覺已經送入齊境。桓公說:“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理於燕。”於是劃地割燕莊公所至之齊地與燕。“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這是周的禮節,桓公拘泥於如此的小小禮節,白送給了剛剛接受了自己莫大恩惠的燕數十里土地。
不拘小節中節的意思是指無關大局的細枝末節,非原則的瑣事。它的外延非常之廣,小到生活瑣事、衣著起居、大到自身利益、生死攸關,這是成大事者拘小節的例子。
春秋時,齊桓公幫助燕驅逐山戎的時候,事成,燕莊公對齊桓公感激涕零,親自送齊桓公出燕,戀戀不捨,不知不覺已經送入齊境。桓公說:“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理於燕。”於是劃地割燕莊公所至之齊地與燕。“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這是周的禮節,桓公拘泥於如此的小小禮節,白送給了剛剛接受了自己莫大恩惠的燕數十里土地。
天中節是什麼意思 天中節是什麼節
端午節又叫“天中節”,根據是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載:“端午為天中節,人家包黍秫以為粽,束五色彩絲。”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趁天中》有記載:“《提要録》:‘五月五日,乃符天數也,午時為天中節。’”《水滸傳》第一一○回:“正值五月五日天中節, 宋江 教 宋清 大排筵席。” 蘇曼殊 《與高天梅柳亞子書》:“天中節奉上一箋,託 哲子 轉交,想已塵清鑑矣。”
天中節的古詩詞
六么令·天中節(宋·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慼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天中節舟次感懷
清代: 濮文暹
朝辭白帝暮黃牛,雲水匆匆漫洗愁。佳節思親便西笑,大江拒石不東流。
文章有用期前路,家國無依剩此舟。野艾山榴空自好,憐他風露滿汀洲。
天中節前三日大聖慈寺華嚴閣燃燈甚盛遊人過
宋代: 陸游
萬瓦如鱗百尺梯,遙看突兀與雲齊。
寶簾風定燈相射,綺陌塵香馬不嘶。
星隕半空天宇靜,蓮生陸地客心迷。
歸途細踏槐陰月,家在花行更向西。
端午節別稱
端午節,我國民間以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按夏正建寅,五月為午月,故五日也稱午日。《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故端午節又稱為“重午節”。
端午節開始氣候已進入夏天,福州民諺曰:“吃過端午粽,寒衣才能送。”這時陽光中午時尤為強烈,又因“午時”為“陽辰”,故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民國時期被定為“夏節”。這種說法源於三千年前夏、商、周時代。當時以“夏至節”為“端午節”。唐代韓鄂在《歲華紀麗》中說:“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便是這個道理。
端午節又叫“女兒節”,據清初康熙《大興縣誌》記載,五月五日這一天,少女們須佩靈符,頭插榴花,已嫁之女,也可各回孃家,故又稱為“女兒節”。
由於端午節開始,酷暑將臨,五毒孳生(五毒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人間開始流行瘟疫等疾病,故五月古人稱之為“惡月”。所以古時有的地方在端午節這一天,父母便把未滿週歲的兒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邪毒,故有“躲午節”之稱。
節,節在古代出使別國時,要製作代表國家的一種旗幟性的東西,是為節。《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了魏尚。這裡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說什麼時候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