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古代黃酒的釀造

中國古代黃酒的釀造

  中國的黃酒,也稱為米酒,屬於釀造酒,在世界三大釀造酒(黃酒、葡萄酒和啤酒)中佔有重要的一席。釀酒技術獨樹一幟,成為東方釀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

  黃酒是用穀物作原料,用麥曲或小曲做糖化發酵劑製成的釀造酒。在歷史上,黃酒的生產原料在北方以粟(在古代,是秫、梁、稷、黍的總稱,有時也稱為梁,現在也稱為穀子,去除殼後的叫小米)。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為最佳原料)為原料釀造黃酒。

  由於宋代開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南移,黃酒的生產侷限於南方數省,南宋時期,燒酒開始生產,元朝開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黃酒生產逐漸萎縮,南方人飲燒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黃酒生產得以保留,在清朝時期,南方紹興一帶的黃酒稱雄國內外。目前黃酒生產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上海、福建、江西和廣東、安徽等地,山東、陝西、大連等地也有少量生產。

  二、黃酒的名稱

  黃酒屬於釀造酒,酒度一般為15度左右。

  黃酒,顧名思義是黃顏色的酒。其實黃酒的顏色並不總是黃色的,在古代,酒的過濾技術並不成熟之時,酒是呈混濁狀態的,當時稱為“白酒”或濁酒。黃酒的顏色就是在現在也有黑色的,紅色的,所以不能光從字面上來理解。黃酒的實質應是穀物釀成的,因可以用“米”代表穀物糧食,故稱為“米酒”也是較為恰當的。現在通行用“RiceWine”表示黃酒。

  在當代黃酒是穀物釀造酒的統稱,以糧食為原料的釀造酒(不包括蒸餾的燒酒),都可歸於黃酒類。黃酒雖作為穀物釀造酒的統稱,但民間有些地區對本地釀造、且侷限於本地銷售的酒仍保留了一些傳統的稱謂,如江西的水酒,陝西的稠酒,西藏的青稞酒,如硬要說它們是黃酒,當地人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統稱,在蒸餾酒尚未出現的歷史時期,“酒”就是釀造酒。蒸餾的燒酒出現後,就較為複雜了,“酒”這一名稱既是所有酒的統稱,在一些場合下,也是穀物釀造酒的統稱,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當時的酒分為三大類:酒,燒酒,葡萄酒。其中的“酒”這一節,都是穀物釀造酒,由於酒既是所有酒的統稱,又是穀物釀造酒的統稱,畢竟還應有一個只包括穀物釀造酒的統稱。因此,黃酒作為穀物釀造酒的專用名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

  “黃酒”,在明代可能是專門指釀造時間較長、顏色較深的米酒,與“白酒”相區別,明代的“白酒”並不是現在的蒸餾燒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白米、白曲和白水釀造而成的、釀造時間較短的酒,酒色混濁,呈白色。酒的黃色(或棕黃色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貯藏過程中,酒中的糖份與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應,產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製成的色素(稱“糖色)加深其顏色。

  在明代戴羲所編輯的《養余月令》卷十一中則有:“凡黃酒白酒,少入燒酒,則經宿不酸”。從這一提法可明顯看出黃酒、白酒和燒酒之間的區別,黃酒是指釀造時間較長的老酒,白酒則是指釀造時間較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糖化發酵劑)。在明代,黃酒這一名稱的專一性還不是很嚴格,雖然不能包含所有的穀物釀造酒,但起碼南方各地釀酒規模較大的,在釀造過程中經過加色處理的酒都可以包括進去。到了清代,各地的釀造酒的生產雖然儲存,但紹興的老酒、加飯酒風糜全國,這種行銷全國的酒,質量高,顏色一般是較深的,可能與“黃酒”這一名稱的最終確立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清朝皇帝對紹興酒有特殊的愛好。清代時已有所謂“禁燒酒而不禁黃酒”的說法。到了民國時期,黃酒作為穀物釀造酒的統稱已基本確定下來。黃酒歸屬於土酒類(國產酒稱為土酒,以示與泊來品的洋酒相對應)。

  我國的釀酒技術的發展可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然發酵階段,經歷數千年,傳統發酵技術由孕育,發展乃至成熟。即使在當代天然發酵技術並未完全消失。其中的一些奧秘仍有待於人們去解開。人們主要是憑經驗釀酒,生產規模一般不大,基本上是手工操作。酒的質量沒有一套可信的檢測指標作保證。

  第二階段是從民國開始的,由於引入西方的科技知識,尤其是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和工程知識後,傳統釀酒技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懂得了釀酒微觀世界的奧秘,生產上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機械化水平提高,酒的質量更有保障。

中國古代藥酒和滋補酒的釀造

  按最新的國家飲料酒分類體系,藥酒和滋補酒屬於配製酒範疇。故先介紹一下配製酒的種類。

  配製酒(integratedalcoholicbeverages),是以發酵酒、蒸餾酒或食用酒精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花、果、動植物或中草藥,或以食品新增劑為呈色、呈香及呈味物質,採用浸泡、煮沸、復蒸等不同工藝加工而成的改變了其原酒基風格的酒。配製酒分為植物類配製酒、動物類配製酒、動植物配製酒及其它配製酒。

  中國的藥酒和滋補酒的主要特點是在釀酒過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藥,因此兩者並無本質上的區別,但前者主要以治療疾病為主,有特定的醫療作用;後者以滋補養生健體為主,有保健強身作用。

  從藥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將藥酒分為內服、外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的三大類。滋補酒用藥,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型別。《博物志》曾記載道: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到酒對於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說明酒與藥之密切關係的內在因素還可從以下幾點得到發掘。

  食藥合一:藥往往味苦而難於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藥的結合,彌補了藥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相得益彰。經常服藥,人們從心理上難以接受,但將藥物配入酒中製成藥酒,經常飲用,既強身健體,又享樂其中,卻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為百藥之長:《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藥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藥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藥,另一方面,酒還可以提高其它藥物的效果。酒與藥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遠古時代,酒就是一種藥,古人說“酒以治疾”。“醫”的古文字本身就是一種釀造酒。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藥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遠古的藥酒大多是釀造成的,藥物與酒醪混合發酵,在發酵過程中,藥物成分不斷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鬱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藥)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藥酒。鬯常用於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洗浴其屍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一部醫方專書,後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藥方不下於35個,其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內服藥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藥酒的釀造方法,但可惜這些藥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醪利中”較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詳細內容可參見本篇第三章。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藥酒大多數是藥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像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藥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採用藥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藥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藥而備用的。《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治屍厥,“醪酒”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雞矢酒”治臌脹。

  123 / 3 頁下一頁

中國古代蒸餾酒的釀造

  用特製的蒸餾器將酒液加熱,由於酒中所含的物質揮發性不同,在加熱蒸餾時,在蒸汽和酒液中,各種物質的相對含量就有所不同。酒精(乙醇)較易揮發,則加熱後產生的蒸汽中含有的酒精濃度增加,而酒液中酒精濃度就下降。收集酒氣並經過冷卻,其酒度比原酒液的酒度要高得多,一般的釀造酒,酒度低於20%。蒸餾酒則可高達60%以上。

  現代人們所熟悉的蒸餾酒分為“白酒”(也稱“燒酒”),“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蘭姆酒”等。白酒:中國特有,穀物酒蒸餾而成。白蘭地:是葡萄酒蒸餾而成的。威士忌:是大麥等穀物發酵釀製後經蒸餾而成的。蘭姆酒:是甘蔗酒經蒸餾而成的。

  蒸餾酒與釀造酒相比,在製造工藝上多了一道蒸餾工序,關健是蒸餾器。蒸餾器的發明是蒸餾酒起源的條件,但也可能用來蒸餾其它物質,如香料,水銀等。

  上海博物館收藏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26.6-20.4的蒸餾酒。在安徽滁洲也出土了一件類似的青銅蒸餾器。所以有人認為東漢已有蒸餾酒。

   

  東漢蒸餾器

  二、蒸餾酒起源於唐代

  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中提到了燒酒。陶雍有“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的詩句。有些人認為這裡所提到的燒酒即是蒸餾酒。但從唐代的《投荒雜錄》記載了燒酒方法:“南方飲‘既燒',即實酒滿甕,泥其上,以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顯然不是蒸餾酒的操作,所以也很難判斷唐代的燒酒是否就是蒸餾酒。

  三、蒸餾酒起源於宋代

  宋代的《丹房須知》中描述了蒸餾器“抽汞器”;南宋周去非在1178年寫成的《嶺外代答》中記載了一種廣西人升練“銀硃”的用具,基本結構與《丹房須知》中的描述大致相同;南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卷五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所以蒸餾酒也可能起源於宋代。

  四、蒸餾酒起源於元代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麥蒸熟,以普瓦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辛、甘、大熱、有大毒。過飲敗胃傷膽,喪心損壽,甚則黑腸腐胃而死。與姜、蒜同食,令人生痔。鹽、冷水、綠豆粉解其毒。”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章穆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飲膳正要》曰‘阿剌吉’。番語也(外來語——著者注),蓋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羅及荷蘭等處人始傳其法於中土”。不管是自己的發明還是外國的傳入,蒸餾酒最遲應該起源於元代。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魚 西施

  “沉魚”,講的是西施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於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一次吳王肚子疼,請來郎中也沒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踐得知後就當著吳王夫差的面,親口嚐了他的糞便,說:“大王沒什麼病,是著了涼喝點熱酒暖暖就會好的。”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閉月 貂嬋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 貴妃醉酒

   羞花   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選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 ...

中國古代傳統面相術的基本常識

  中國古代傳統面相術的基本常識   面相術在中國古代的淵源極其悠久,這一點在汗牛充棟的歷史文獻中可能找到許多證據。   《左傳。文公元年》記載:   “元年春,王使內史叔服來會葬,公孫敖聞其能相人也,見其二子焉。叔服曰:‘谷也食子,難也收子。谷也豐下,必有後於魯國。’這一段話意思是,元年春,周天子派遣內史叔 ...

中國古代為何只有“四大美女”

   西施、王昭君、貂嬋、楊貴妃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難道中國從春秋戰國至今兩千多年間真的只有這四位美女嗎?當然不是。公元初的西漢就有六千萬人口,盛唐的人口更多,以二三十年為一代的話,至今累計存在過的人口數以十億計。如果其中有一半是女性,怎麼多人中間豈會只有幾位美人?   但不要忘記,在攝影技術產生之前, ...

中國古代月亮的別稱

  中秋圓月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物件。古代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