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武當武術,促進武當武術的發展,從1999年起,武當山特區每年9月或10月都要舉行這項國際武術盛會,會期四天。其宗旨廣泛團結國內外武術同仁,以武會友,發揚武當武術,讓武當武術為全民健身服務,為全世界人民服務。大會吸引國內外武當武術名家和武術愛好者上千人雲集武當。期間,舉行武當傳統拳術、武當太極拳推手、散手等競賽和武術套路表演、武當武術論文交流、“武當百傑”的評選、朝拜張三丰祖師,以及遊覽武當山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為弘揚武當武術,促進武當武術的發展,從1999年起,武當山特區每年9月或10月都要舉行這項國際武術盛會,會期四天。其宗旨廣泛團結國內外武術同仁,以武會友,發揚武當武術,讓武當武術為全民健身服務,為全世界人民服務。大會吸引國內外武當武術名家和武術愛好者上千人雲集武當。期間,舉行武當傳統拳術、武當太極拳推手、散手等競賽和武術套路表演、武當武術論文交流、“武當百傑”的評選、朝拜張三丰祖師,以及遊覽武當山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武當拳系(網路)
在中國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內家武當”之說。少林與武當,可謂雙峰並峙,各有千秋。
武當山雄踞於湖北省西北部,為大巴山餘脈,北接豫陝,南控三峽,西鄰巴蜀,東瞰武漢,方圓八百里,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高於泰山和嵩山。武當山古屬均州,為襄陽府所轄,今屬丹江口市。從武當山向南不遠,便是著名的神農架地區。
武當山奇峰競秀,風景幽麗,其險奇詭異之境,雄渾涵厚之態,較泰山有過之而無不及。武當山地處偏遠,迥出塵表,歷來為道教聖地之一。相傳真武帝君曾在此修練,久而得道飛昇。
武當山的道士很早就有練拳的傳統,清初學者黃宗羲說武當拳為武當道士張三峰(一作張三丰)所創,其實是沒有根據的。據史料記載,張三峰生活在元末明初時期,他曾在武當山修練氣功,但是不會拳術。 道家講究清靜無為,又最講究養生之道,所以武當拳的特點是技擊與養生並重,融養生於技擊之中。幾乎所有的道家拳派都是如此,這與偏重技擊的佛門拳派少林拳有所不同。
武當拳以養氣健身、制敵自衛為目的,其技擊原則是後發制人,以靜制動,以逸待勞,後發先至,乘勢借力,要求鬥智不鬥力,尚意不尚力。在對敵時,要求化去對方的勁力,而不宜以硬對硬(貴化不貴抗);步走弧形(圈步),進以側門(從敵方身側搶進);動如蛇之行,勁似蠶作繭,心息相依,閃展巧取。 武當拳手法多變,以翻鑽為主,多用掌而少用拳,不像少林拳那樣,多是出拳直擊。武當拳法較少跳躍動作,步型低矮。多用掌,與重在打穴有關;少跳躍,與重在實踐有關;步型低,與重在擒拿有關;走圈步,與重視跌法有關,由此形成了武當拳的獨特風格。
道士們過的是與世無爭清靜生活,所以練武當拳的目的在於自衛,除非遇到危急情況不許動手,而一旦動手,則是柔中有剛,軟裡藏硬,化勁用柔,發勁用剛,具有較大的威力。
清代初期,武當拳曾在寧波一帶流傳,出現了張松溪、葉近泉、單思南、王徵南等高手。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字主一)就是王徵南的弟子。 由於武當派極秘其技,擇徒甚嚴,又向來不愛炫耀,所以武當拳的流傳並不廣。黃百家之後,武當拳似乎突然消失,人們多以為失傳,實際上並非如此。
大約在明代中期,武當拳分為兩支,一支留在本山,一支據說由張松溪南傳至四川。晚清光緒年間,武當山道士的後人鄧鐘山又在江蘇江寧(今屬南京市)開堂授徒,於是武當拳又東傳至江蘇。四川、江蘇兩支至今繁盛。留在武當山的一支也未失傳,至今武當道士仍然保持著練武傳統。
據粗略統計,流傳至今的武當派拳路不下六十種,包括太乙五行、純陽、太和、啟蒙、六步、咫尺、光明、問津、探馬、七肘、七星、兩儀、指迷、鷂子、長拳、六路、八極、醉八仙、雲帚、剛拳、五朵梅花、柳葉綿絲掌等等。武當派的器械套路也有幾十種,如六乘槍、四門槍、雁門神槍、岳家槍、龍門十三槍、一葦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棍元鐵棍、武當劍、八仙劍、三合刀、四門刀、戒刀、春秋大刀、雁尾單刀、虎尾鞭、連環鐧、板凳拳、太極球等。武當拳派中還包含若干功法,比較著名的有活氣功(類似“鐵布衫”功)、和血功(重在養生)、打穴功、渾元陰陽五行手、黑砂迷魂手、紅砂勾魂手、五毒斷魂手、五雷閃電手等。
武當拳系的形成時間,大概在明末清初,約與少林拳系同時。就目前影響而言,武當拳系遠不如少林拳系,是七大拳系中影響最小的一個。
每年9月或10月,在武當山地區都要舉行這項國際性旅遊文化盛會。會期為4天或一個月。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省旅遊局、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十堰市人民政務、武當山特區承辦這項節慶活動。首屆於1998年舉行,活動以富有武當特色的大型文藝表演為開幕式。期間,舉行“道之旅”瀏覽活動、保平安清醮大法會、武當影視周、篝火晚會、經貿洽談、旅客展示迷人的武當自然風光、博大精深的武當文化。整個活動為弘揚武當文化,擴大宣傳,促進對外交流和武當山旅遊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