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鉅著有《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鑑》《明實錄》《清實錄》《本草綱目》《史書》《農業政策》《千金方》《水經注》《農業要術》《山海經》《淮南子》《戰國策》《太史公書》《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官場現形記》《儒林外史》《孫子兵法》《詩經》《論語》《道德經》《墨子》《楚辭》《金剛經》《曾國潘家書》《西廂記》等。
中國歷史鉅著有《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鑑》《明實錄》《清實錄》《本草綱目》《史書》《農業政策》《千金方》《水經注》《農業要術》《山海經》《淮南子》《戰國策》《太史公書》《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官場現形記》《儒林外史》《孫子兵法》《詩經》《論語》《道德經》《墨子》《楚辭》《金剛經》《曾國潘家書》《西廂記》等。
歷史上曾有一個兇猛強悍的女兒國中國史書上記載的“一妻多夫制”的國家有三個:一是《北史》中的嚈噠(yàn dā),另外兩個是《唐書》中記載的東女國和名蔑。其中在南北朝時期興起的嚈噠國,以其民風強悍、兇猛善戰著稱於世,曾經一度稱霸西域,撼動北朝,國力盛極一時。
“一妻多夫”就是一個女子同時與幾個男子結為夫妻的婚姻形式。這種婚姻有兩種型別:一是有血緣關係的幾個兄弟共娶一妻,一般由長子出面迎娶,然後兄弟共妻;二是朋友共妻。其形式為依次同居,不是聯合同居。其中一人為正夫,其餘為副夫。從這種習俗中可以看出,當時嚈噠國是以女性為主宰的母系氏族體系,男性處於從屬地位,是地地道道的“女兒國”。
有關嚈噠國的情況,中國史書上略有記載,從中我們可以對嚈噠國的情況有個大概的瞭解。《洛陽伽藍記》是這樣記載的:“十月之初,至嚈噠國。土田庶衍,山澤彌望。居無城郭,遊軍而治。以氈為屋,隨逐水草,夏則隨涼,冬則就溫。鄉土不識文字,禮教俱闕。嚈噠國去京師二萬餘里”這是中土人士到訪嚈噠國所見到的情形。
《北史·西域傳》中說:“其俗,兄弟共一妻,夫無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數更加帽角焉。其人兇悍,能鬥戰,西域康居、于闐、沙勒、安息及諸小國三十許,皆役屬之,號為大國。與蠕蠕婚姻”。蠕蠕即柔然,是北魏對柔然侮辱性的稱謂。
《周書·異域傳》中也有類似的記述:“囐噠國,在於闐之西,東去長安一萬百里。其俗又兄弟共娶一妻。夫無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數,更加帽角焉。其人兇悍,能戰鬥。于闐、安息等大小二十餘國,皆役屬之”。
從以上資料,我們最少可以得到有關嚈噠國的五個方面的資訊:①嚈噠人是遊牧民族。“居無城郭,遊軍而治。以氈為屋,隨逐水草,夏則隨涼,冬則就溫”。可見他們是追逐水草而生,隨著四季溫度變化而遷徙,居住之所類似於蒙古包。②盛行一妻多夫、兄弟共妻的風俗。“依其多少之數,更加帽角焉”。有幾個丈夫,頭上的帽子就有幾個角。從女人頭上的帽角數就可以知道她有幾個丈夫,倒也一目瞭然方便得很。③這裡的國民文明程度不高。“鄉土不識文字,禮教俱闕”,足見他們所處地方偏遠,與發達地區交流甚少。④嚈噠國民風非常兇悍,打仗很厲害。“其人兇悍,能戰鬥”,這也是遊牧民族的共性。⑤該國曾經非常強盛。西域諸國“皆役屬之,號為大國”,可以想見。
嚈噠國在公元5世紀,也就是中國南北朝的時代,進入全盛時期。領土疆域西至波斯,東至天山南路,南達印度,可以說幾乎控制了整個西域地區,不愧是強貫東西名噪一時的“女兒國”。
西域是連線東西方的紐帶。狹義上的西域指的是天山南路至青海西藏交界處,後來隨著絲綢之路交通的漸進,就把蔥嶺以西至裡海一帶統稱西域,也就是現在的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和西亞地區。嚈噠國崛起時,西域地區由貴霜和波斯兩個對立的大國控制,貴霜是月氏西遷後建立的帝國,中國史書習慣上仍稱其為月氏,“漢本其故號,稱之為大月氏”。後來貴霜帝國逐漸壯大,成為中亞霸主,佔有兩河流域、伊朗東部和阿富汗大部以及印度北部。
嚈噠國民風兇悍,打仗勇猛,首先滅掉了中亞稱雄的貴霜王國,開始侵伐波斯,波斯抵擋不住,也被它懾服了,從此開始向嚈噠稱臣納貢。6世紀初,嚈噠人又北上同高車(丁令部族的一支)爭奪準噶爾盆地及其以西地區,並控制高昌(今吐魯番西40千米處),遏制柔然勢力的西進。與此同時,嚈噠人又東進控制塔裡木盆地西部,南邊攻破于闐(今塔里木盆地南沿),北邊控制焉耆(地處塔里木盆地以北天山南路)。這就與北朝的北魏領土相接了,於是又不斷進擾北魏,迫使北魏在516年不得不派遣使者南下與梁朝通好,以免腹背受敵。令同樣以剽悍著稱的北魏膽怯,嚈噠人的兇猛可見一斑。向南,嚈噠國還曾一度征服西北兩印度,大軍一直推進至摩揭陀國。
遊牧民族的崛起總是旋風來臨般的迅速,但往往又只能是曇花一現,在歷史中轉瞬即逝。到了隋朝時,西域地區風雲又起。東西突厥分裂後,西突厥西進西域並開始壯大,二虎不能並立,於是就和嚈噠國產生了爭伐,這也讓長期受嚈噠壓迫的波斯看到了希望,急忙與西突厥建立了聯盟,造成東西夾擊嚈噠之勢,嚈噠國腹背受敵,終於滅亡。
嚈噠國滅亡後,領土被瓜分,部眾散居於北亞、中亞及南亞各地,後漸漸與各地民族融合,在後來阿富汗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阿富汗國的第一任國王就是出自普什圖人的核心阿布達裡部落,也就是後來的杜蘭尼,而“阿布達裡”正是古代的“嚈噠”。
蒙古族
13世紀初,蒙古族創制了自己的文字。此後,各種形式的歷史、文學作品相繼問世,有些一直流傳至今。其中,歷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最為著名,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鉅著。
《蒙古秘史》,又稱《元朝秘史》、《元秘史》,作者不詳。約成書於13世紀中葉,具體年代有戊子、庚子、壬子、甲子之說,尚無定論。是蒙古民族第一部用蒙古文寫成的歷史和文學鉅著。全書共282節,有12卷和15卷兩種分法。這部編年體史書根據古代蒙古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口頭故事,生動地記述了十二世紀以前發生在蒙古草原,包括成吉思汗先世的動人傳說在內的種種事件,同時如實地敘述了當時蒙古社會政治、經濟狀況、階級關係,以及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蹟,窩闊臺時期的史實等。該書充分肯定和高度讚揚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偉大業績,歌頌了新興的蒙古汗國。是研究蒙古族早期歷史、社會、風俗、語言文學的寶貴資料,一直深受中外學者的關注與重視。
《蒙古黃金史》,亦譯稱《蒙古黃金史綱》、《阿勒坦·託卜赤》。為別於無名氏的《黃金史綱》,俗稱《大黃金史》,是蒙古族的編年史,蒙古族學者羅卜藏丹津著,成書於明末清初,是一部承上啟下較為完整的古代蒙古史,書中記述了蒙古族從古代至明末清初的歷史,書的前半部轉錄了《蒙古秘史》全書282節中的233節,補充了蒙古族興起前後的一些歷史和其他內容。後半部主要利用了無名氏的《黃金史綱》等書,對窩闊臺之後至明末清初的蒙古史作了較為完備的記述和補充。由於作者篤信佛教,書中充滿了濃厚的佛教色彩。但仍不失為研究蒙古史,特別是明代蒙古史的重要著作。
《蒙古源流》,原名《哈敦·溫教蘇努·額爾德尼·託卜赤》,蒙古編年史。清康熙元年鄂爾多斯部蒙古族學者薩囊徹辰用蒙古文著成,乾隆四十一年喀爾喀親王成兗扎布把家傳手抄本進獻清高宗,次年奉敕譯成滿文,後又由滿文譯成漢文,定名為《欽定蒙古源流》,簡稱《蒙古源流》。全書共分8卷,第一、二卷敘述印度、西藏佛教概況,第三至第八卷按時代順序和蒙古世系記述蒙古歷史。該書是作者利用了《本義必用經》、《汗統記》、《崇高至上轉輪聖王敕修法門白史》、《古蒙古汗統大黃史》等7種蒙、藏文資料,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見聞寫成的。其內容廣泛,從世界的形成、佛教的起源與傳播,到蒙古族的起源、元明兩代蒙古各汗的事蹟等等均有涉獵,其中對達延汗和俺答汗的活動記述尤詳。書中關於蒙古族的起源等內容雖有牽強附會之處,史事和紀年也有錯亂,但仍是對研究蒙古族歷史、文學、宗教,特別是明清蒙古族歷史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