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古時的客家人迷信之風甚盛,一條河、一個山岩、一棵大樹,都可成為崇拜的物件。幾乎每個村莊都建有神壇和寺廟。乳源客家人的習俗有祈雨、作禾福、許願、安龍、打醮、賽神、祭祀、占卜、求籤、算命、看風水、嬰夜啼(驚哭)、喊魂、虎符等。
乳源古時的客家人迷信之風甚盛,一條河、一個山岩、一棵大樹,都可成為崇拜的物件。幾乎每個村莊都建有神壇和寺廟。乳源客家人的習俗有祈雨、作禾福、許願、安龍、打醮、賽神、祭祀、占卜、求籤、算命、看風水、嬰夜啼(驚哭)、喊魂、虎符等。
建國前舊式婚禮頗為煩瑣,婚嫁由父母作主,媒約說合。婚禮序數分三個階段:
一.行定
男家差媒人到女家將嫁者生年月日時索回男家,男家將婚者二人的生日一併交算命先生“合神”,若無“相剋”則確定日期行定。行定有“大定”,“小定”之分,大定用“球籮”抬豬肉,油餈及聘金若干禮(一個禮為白銀十六元);小定用“食格”擔豬肉,油餈到女家,女家請親房親戚吃飯,通報此事。
二.報日
行定後,男家擇定婚期吉日,用金貼書就,並備酒肉等禮物送給女家。
三.迎親
男家於婚日前一天,送酒肉到女家,媒人從男家坐“蓬哩轎”領路,在女家住一晚。婚日上午,女家遣人將嫁妝運到男家,並派一,二名小孩(一般是嫁者弟妹)同行去邀請新郎到女家拜會岳父,岳母及其親屬親戚,俗稱“轉門”,在女家吃過中晚餐後,新郎及伴郎先於新娘回家。新娘穿紅裝,紅帕遮面,於擇定時辰,坐花轎與伴娘(曰送嫁妹)和八音隨後熱鬧而歸。到男家後,到祖堂與新郎一起拜祖,然後入洞房,翌日“拜堂”後敬客,接著女家母親,嬸孃等來男家看新娘之女,稱“做二朝”或“做三朝”,此時,男家招待甚豐。十天後,新娘回孃家“新聊”至滿月而歸。
新中國成立後,婚嫁習俗有所革新和簡化,初期一度流行以秧歌舞,腰鼓舞送嫁,坐轎已廢除;現在,實行集體婚禮,旅遊結婚,新婚茶話會的逐漸增多。
乳源瑤族的喪葬儀式:人死後,停屍床上,用溼毛巾給死者拭頭臉及四肢,然後整理穿戴之服飾(富者有壽衣,貧者只穿日常服裝)人殮,無其他陪葬品。治喪時請師爺二至六人做喪堂(死者生前已“度身”的做兩天,未“度身”的做一天),子女兒媳頭包白布,以示戴孝,並守靈一天,第二天出殯。
出殯時,棺不用木槓,由十餘人將棺抬至肩上,徐徐而行,一師爺助手撒谷棺上,一女撐傘遮棺頭(死者無女則子代,無子則孫代,若死者絕嗣,則至親者代之,他人不得頂替),直至墓地。
啟行時,兩個師爺為先導,手執木斧棍棒,且行且擊。抬棺至墓地,放人墓穴後,不掩土,用杉樹皮蓋在棺面上即返。
歸家後,師爺作法事,其名目有:拜四方、跳神、接神、驅鬼、送神等。每一節目結束,均燒紙錢法碟,全部功課完畢後,所有紙灰,悉用一塊白布包起。此時師爺及其助手即將米缸、瓦碗和灰包,一併擔至墓穴邊上,一人將蓋棺的杉樹皮揭去,一人以鋤撬棺蓋的下端,一人把灰包丟入棺中,隨以土埋之。葬畢,米缸置於墳之東邊,碗全數堆放缸旁,並將出殯時導路之木斧二把,木棍四條,插於墳旁。一師爺喃呢咒語,吹角,燒紙錢畢,遂返。歸家舉行送神禮,同時將廳內所掛之榜文、白紙條等全扯下燒掉,撤去紙馬神像,孝子亦把頭上白布除下,喪堂儀式至此結束。
第七天為迎七喪禮。在晚上舉行,師爺坐在桌旁時,之後誦讀“家先單”一遍。喪葬儀式全部結束。孝子在一個月內不得理髮。當年不得在家門口貼對聯。
三、四年後,即行檢骨人缸遷葬,至多不得超過五年。
孕婦難產及因烈性傳染病而死亡的,其屍體抬至野外,用十二捆柴架起棺材火化。若是被殺害或死因不明的,在案情尚未查清之前,則停屍不葬。
另外,還有一種“安龍”的儀式,凡認為村中人丁不興旺、六畜不安時,即要舉行“安龍奠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