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乾隆之後中外禮儀之爭是誰

乾隆之後中外禮儀之爭是誰

  乾隆之後中外禮儀之爭是康熙與傳教士就儒教崇拜引發的爭論,教皇克雷芒十一世當時認為中國儒教的帝皇及祖先崇拜違反天主教義,支援多明我會,打壓耶穌會,結果引發清朝廷反制,嚴厲限制傳教士活動。直到1939年,羅馬教廷才撤消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的禁令。

  1582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羅明堅及利瑪竇抵達肇慶,為近代天主教入華揭開序幕。

  1644年清兵入關時,天主教入華已62年,傳教士湯若望協助編制曆法,獲清廷信任,天主教在華得以迅速發展。

  1664年,耶穌會住院共38所,耶穌會士來華人數累計82人,全國的教堂已經有156座,全國天主教徒達245000人之多。

乾隆之後是誰登基

  乾隆之後的皇帝是嘉慶帝。嘉慶帝是清朝第七位皇帝,嘉慶帝也是定都北京後的第五位皇帝,嘉慶帝是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嘉慶帝的生母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嘉慶帝與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兩個字,是嘉慶帝的主要性格特點。嘉慶的平庸,並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歷史的必然。

乾隆之後的皇帝是誰

  1、乾隆後面是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

  2、嘉慶帝(1760~1820年)名永琰,乾隆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冊立為皇太子。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3、父歸政,尊為太上皇。嘉慶四年父卒後親政,首將貪官和珅賜死,繼而平息了白蓮教義軍起事。其勤政戒惰,務實遵禮,一切以體察民情民意為本。以天朝富有四海自居。二十五年,卒於避暑山莊,傳位旻寧。尊諡睿皇帝,葬昌陵。

  4、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

  5、同時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乾隆之後的一位皇帝是

  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五位皇帝,年號“嘉慶”。於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生於圓明園,為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第十五子,母為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嘉慶親政僅五天即逮捕乾隆朝大權臣和珅,迅即下詔宣佈其二十大罪,將和珅賜死,抄沒其家產。嘉慶二十五年七月 ...

乾隆之後繼承皇位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封為和碩嘉親王。   顒琰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顒琰對貪汙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 ...

乾隆之後的皇帝是

  乾隆之後的皇帝是嘉慶皇帝,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年號嘉慶。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佈 ...

湖北簡稱"鄂"諷湖北人愛口角? 改名引激辯

  “湖北簡稱鄂,還是楚?”國慶長假後的第一天,湖北省委省政府系列新聞釋出會上,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透露,將組織專家學者對上述課題進行研究。這意味著民間爭論多時的“楚”、“鄂”之爭正式浮出水面。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陳昆滿介紹,關於開展“湖北簡稱鄂還是楚”的課題研究已醞釀有五六年時間。   流傳的段子困擾 ...

儒墨二:孔子的藥方(二)

  關於三年之喪的辯論,則誰也沒能說服誰,不歡而散。據《論語·陽貨》,有一次,宰予跑去對孔子說,三年之喪,這時間也太長了吧?照學生看來,有一年也就足夠了。為什麼一年呢?因為陳米吃完(舊谷既沒),新糧登場(新谷既升),就是一年。打火用的燧木,春夏秋冬,各取一種。一個輪迴(鑽燧改火),也正好一年。所以一年合適。 ...

儒墨六:儒墨再評價(一)

  如果說,兼愛是墨家學說中最大的亮點,那麼,尚同就是其最大的敗筆。正是這一敗筆,讓我們很難認定墨子究竟是個好醫生,還是壞醫生。因為他這兩副藥方是自相矛盾的。“病人”一齊吃了下去,是死是活,沒人知道。   墨子的藥方怎麼開出來的?源於他對當時社會之病的診斷。《墨子·兼愛上》說:“亂何自起?起不相愛。”《墨子· ...

儒墨六:儒墨再評價(二)

  合格君主的第二個條件,是要“瞭解民意,尊重事實”。孟子和墨子一樣,也是主張賢人政治的。他理想中的治世,就是“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孟子·公孫丑上》),與墨子的主張沒什麼兩樣。但是,孟子的選賢,卻不是君主、長官、上級一個人說了算,不是墨子說的“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而是廣泛聽取群眾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