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鄉,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遊冀﹑雍,然(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餘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2、翻譯: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一個巷子裡,甲老翁的妻子、子女離開故鄉,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一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翼,雍兩州遠處交遊,但沒有登過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說:“那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翁說:“你說的不對!以前的愚公,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現在我們才六十來歲,哪裡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二天,兩個老人都去了,走過錢塘,渡過長江,走到泰山腳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走過了半座大山。
1、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餘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2、翻譯: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穀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從京城裡出發,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牆,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行走了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頭砌成的石級,一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中谷的水環繞於泰安城下,這就是酈道元(《山海經》)所說的環水。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去。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又沿著西邊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地方。現在我所經過的中嶺和山頂,像門檻一樣擋在路上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瀰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畫一樣,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好像是一條帶子一樣。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裡,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積雪撲打著臉。日觀亭東面從腳下都瀰漫著雲霧,隱約看見雲中立著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天邊的雲彩形成一條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昇上來了,純正的紅色像硃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盪著託著它。有人說,這就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宮就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久遠古老的石刻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山上的雜樹少,松樹多,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裡,樹頂是平的。山上到處是冰雪,沒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蹤跡。到日觀峰幾里之內沒有什麼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1、論語十二章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 ...
1、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
1、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 ,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2、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 ...
1、原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鬱邑餘佗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 ...
1、《登樓賦》
【作者】王粲 【朝代】漢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邱。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 ...
1、原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 ...
1、《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新樂府》組詩中的一篇。此詩透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強的社會典型意義。
2、原文賣炭翁唐代:白居易。
3、賣炭翁,伐薪燒炭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