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和鴉片被人們濫用最早的毒品,歷史悠久,地域廣泛,濫用者眾多。大麻(學名:CannabissativaL.)桑科、大麻屬植物,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3米。枝具縱溝槽,密生灰白色貼伏毛。葉掌狀全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特指雌性植物經乾燥的花和毛狀體。大麻種植可剝麻收子。有雌、有雄。雄株叫枲,雌株叫苴。
生長地區包括在亞洲的吉爾吉斯坦、阿富汗,中國部分地區、印度和尼泊爾,以及歐洲的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等地。
大麻和鴉片被人們濫用最早的毒品,歷史悠久,地域廣泛,濫用者眾多。大麻(學名:CannabissativaL.)桑科、大麻屬植物,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3米。枝具縱溝槽,密生灰白色貼伏毛。葉掌狀全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特指雌性植物經乾燥的花和毛狀體。大麻種植可剝麻收子。有雌、有雄。雄株叫枲,雌株叫苴。
生長地區包括在亞洲的吉爾吉斯坦、阿富汗,中國部分地區、印度和尼泊爾,以及歐洲的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等地。
聖誕節是指12月25日,平安夜是指12月24日是聖誕前夕,稱為聖誕夜,也稱為平安夜。當晚,全家人會團聚在客廳中,圍繞在聖誕樹旁唱聖誕歌曲,互相交換禮物,彼此分享一年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內心的祝福及愛,聖誕平安夜,我們去回顧一下曼哈頓的一個歷史悠久的教堂的平安夜。
神說:所謂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人,一幫信賴的朋友,你會擁有這一切!祝大家:聖誕快樂!
三明市博物館即將開放的客家民俗風情館中,有一組客家人結婚拜堂的場景,所有的人物都用傀儡代替,猶如演戲一般,煞是有趣的很。何以採用傀儡身來代替人物,恐怕只有看過後方曉其中滋味。當然,如此方式布展,自然與三明客家地區歷史悠久的傀儡戲有關。
地處閩西北的三明,其地域大開發的歷史始於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漢人南遷入閩,進入三明境內棲息繁衍,帶來了中原優秀文化。中原古樂的傳入,使三明這片土地上有了自已的戲曲,傀儡戲就是其中之一。據考,最早傳入我市的傀儡戲為現永安市青水畲族鄉黃景山村的"萬福堂"大腔傀儡戲班。現年57歲的"萬福堂"班主王華先生乃是梁初開閩王王審知的第四十二代孫。據其介紹,傀儡戲乃是家族祖傳。公元885年(唐禧宗光啟元年),黃巢起義,先祖王審知三兄弟加入王緒起義軍,並南下入閩,征討八閩疆界。翌年春,招為先鋒的王氏三兄弟奉命征討沙縣二十七都,攜母徐氏夫人在光坑(今永安青水龍吳村)羅兜祠居住三年。公元943年,王審知四子王延政偕其子繼成、繼昌復回光坑居住,並繁衍至今,已歷一千多年四十幾代了。其祖傳的傀儡戲,大約是在入閩第二十五代時就有了,約在明末清初,至今已承傳十九代、三百多年曆史了。
除了較早傳入的"萬福堂"傀儡戲班以外,三明各地的傀儡戲傳入都在清末民初。《寧化縣誌》記載:"寧化木偶戲屬提線木偶。唱腔大多為祁劇唱腔,也有京劇和閩西漢劇。民國初年,泉上廖得迪、朱錦憲分別從上杭、江西學藝回來,在當地組織木偶戲班演出。民國二十四年後,又到水茜等地傳藝。"《建寧縣誌》載:"民國5年,外地木偶戲班(系布袋傀儡)到客坊演出。嗣後,水尾、桂陽、賢河、隘上、陳餘、裡源、汪家、花排等地組建木偶戲班,均為提線木偶,俗稱傀儡戲。"此外,將樂、明溪等縣亦有傀儡戲。1937年,長汀藝人李號明與隆興鄉瓜溪保(今將樂餘坊鄉瓜溪村)肖善合資演布袋木偶戲,1961年集資自制提線木偶,1984年曾派人赴連城學習提線技藝,亦從泉州購回32尊木偶,先後到泰寧、邵武等鄉村演出。《明溪縣誌》載:"胡坊鄉柏亨村農民陳飄模、陳光慶從小學藝。民國33年,他們從廣東潮州購進價值560元的整套提線木偶24個,創辦木偶戲班,全班僅4人,採用漢劇唱腔曲調。平時在家務農,春節或廟會即在本村或鄰近鄉村演出。"
由上可知,傳入我市的傀儡戲,最早的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清末民初較普及,大部分源於江西、上杭一帶,早期既有布袋傀儡,亦有提線傀儡;唱腔既有大腔,也有漢劇、祁劇和京劇等。傀儡道具有從外地購入,如廣東潮州、泉州、上杭等地,也有藝人自己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