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仡佬族民間故事有哪些

仡佬族民間故事有哪些

  在仡佬族文化中展示著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畫卷,古色古香,淳樸自然的民間生活令人神往不已。在仡佬族的民間有著很多的特色習俗,也流傳著許多民間故事。這些故事從仡佬族先民時代口耳相傳至今,意義非凡。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仡佬族的民間故事有哪一些吧。

  金角老龍王救始祖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仡佬族的始祖先民,居住在山林裡,在大樹上搭窩棲息,以獵狩小型動物為生。一日,先民們在山林裡尋找獵物的時候,與一群猛虎不期而遇,短暫的相峙之後,先民們開始逃跑。他們逃到了山的最高處,虎群也追到了最高處,他們爬上了最高的樹,虎群就在樹下停了下來,圍著大樹,不住地咆哮,彷彿打定主意,非以先民們為食不可。三天三夜過去了,虎群仍舊圍困著先民們,眼看樹上的人們就要堅持不住了。

  這時,天空中飄來一朵彩雲,東海的金角老龍王站在雲端,他是受天庭調派,在此方布雲行雨的。他搭手一看,便發現了相峙的人和虎。他想,地界上人本來就少,讓他們成了虎的食物,豈不可憐,讓我救他們一救。於是,龍王傾東海之水,傾瀉而下,漸漸的,水漫上了山頂,淹沒了虎群。

  先民們得救了,他們十分感謝金角老龍王的救命之恩,同時,他們對洪水也產生了敬畏之情,給後人們留下了描述這次洪水的八字真言:“洪水朝天,淹(讀an)死老鷹”。後來,仡佬人為感族龍王的救命之恩,把他們奔走山林間,腳上必須穿著的鞋叫做“八塊金龍”。

  八塊是鞋由八塊獸皮縫製而成,金龍是指金角老龍王,意在祈望仡佬人穿上“八塊金龍”走在山野間,有金角老龍王的眷顧,能夠平安順利。為了感謝他們的大樹,自此以後,他們每年都要祭樹,把山林中的大樹作為神靈來供奉,讓有靈的大樹永佑仡佬人的平安。

  田母的傳說

  仡佬人在山林中生活,許多許多年後,人不斷地增多,而山林裡的野獸越來越少,有時,獵物甚至不能夠填飽肚子,人們開始焦急起來,為尋找新的食物,狡盡了腦汁。恰在這時,天空烏雲密佈,並很快下起了大雨,他們居住的山腳下的河水開始上漲。雨一直下了三天三夜,河水漲到了山腰,這時,先民們看見,一隻狗在水面上掙扎,試圖爬上岸來,於是,先民們救起了這隻狗。

  狗上岸後,跑到先民們的頭領面前,抖落了它背上沒被水打溼的地方粘帶著的穀子、小米和包穀。頭領撿起一顆包穀放進嘴裡,頓覺清香甘甜,於是,他明白過來,這是族人們的新的食物來源,他把剩下的種子仔細收藏起來,並帶領族人們開墾土地。

  他們專找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的地方開墾,把種子精心地種下去。當然,他們的勞動換來了收穫。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快的,平地便都被仡佬人開墾完了。由於有了新的食物來源,仡佬人很快繁盛起來,正當族人們為部族的繁盛而高興的時候,突然,有一年,那些平坦的土地上,種下去的種子長出的禾苗枯黃矮小,也沒怎麼結糧食,一時間,老弱病殘全部餓死了,身強力壯的,靠挖野草艱難度日。

  為了能夠繼續生存,頭領帶著族人,求遍了山神、樹神、土地神,祈望來年能夠有一個豐收年景。但第二年,種的莊稼照樣沒有收成。飢餓使族人們越來越少,頭領沒有辦法,他坐在一塊大田裡,放聲大哭,這時,一個白鬚白眉的老人飄然而至,詢問頭領為什麼哭泣。

  頭領說:“種下去的莊稼沒收成,眼見族人們餓死,能不哭嗎。”老人說:“這也怪你們,有兒子不照顧母親的道理嗎。”頭領說:“我們沒有呀,我們的部族歷來敬奉長輩,決不會有不孝之人,得罪神靈,遭此報應。”老人說:“田土也是你們的母親呢”說完,飄然而去。頭領明白了老人的意思,帶領族人,開渠引水,翻土施肥,於是,莊稼又有了好收成。原來,那老人乃地神的化身。

  再後來,仡佬人不僅敬奉田土如老母,而且,每年的播種季節,還要用田裡出產的糧食做成糕點,撒在田裡,燒香點燭,磕頭拜祭,名曰:祭田母。

仡佬族風俗習慣有哪些 仡佬族當地都過哪些節日

  仡佬族是少數民族之一,這個民族的人口,在少數民族當中屬於比較多的,歷史也十分的悠久。那麼關於仡佬族的風俗習慣,你又瞭解多少,仡佬族當地都過哪些節日,當地有哪些的傳統呢?不妨一起和小編來看看關於仡佬族的風俗介紹吧!

  仡佬族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

  大年: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動有,吃菜板肉,上墳,祭祀祖先(獻飯),祭祀四官老爺,秧苗土地。晚上插天香,追蟲蟲螞蟻,追亮火蟲,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靜茶,搶銀水,吃湯圓,獻飯。大年重在燈。

  三月三:山王菩薩生日,有些仡佬族為了還願而祭祀山王。

  清明節:跟祖墳掛青。

  端陽節: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半: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嘗新,祭祀祖先。

  八月節:仡佬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書中就有記載。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莫過於八月節(八月十五至二十日)。節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幾個青年把一頭頭戴大紅花的黃牛牽來,寨中最長者——“族老”開始禱告,祈求五穀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同時鳴粉、放鞭炮。然後殺牛,割下牛心,每戶一份,表示全族團結一心。隨後,“族老”還率眾捧著小豬、老雞、大鵝三牲,到菩薩樹下祭祀。禮畢,全族歡聚一堂會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戶舉行家宴後,婦女們偕兒帶女回孃家送禮;男人們串街會友,唱歌、談天。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後一天。

  重陽節:一般八月十五,打餈粑,走親戚(送餈粑)。

  小年:一般臘月三十,主要活動有,吃菜板肉,上墳,祭祀祖先(獻飯),晚上祭祀四官老爺,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靜茶,搶銀水,吃湯圓,獻飯。小年重在火

  過年:最早仡佬人根據農作物生長規律以十月為年節,嘉靖《貴州圖經》載,仡佬“每歲以秋收畢日為歲首”。清《安順府志》載,仡佬“以十月為歲首”。清代以來,仡佬族人漸仿漢人以臘月三十至正月初一為過年,原先十月為歲首的習俗漸漸廢止。

  年節時期向後推移,並吸取一些漢族過年禮儀,但仡佬年的傳統習俗仍有不少留存下來。各地仡佬族過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數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體舉行和各家分別進行兩種,但以各家各戶分別進行的多。

  除夕,各戶以豐盛菜餚、酒飯陳列於堂屋神龕前的方桌上,燃香燭紙獻清祖宗後,全家男女老幼歡聚一堂吃團圓飯。

  仡佬節:仡佬族一年之中要過兩個年節,一個是春節,另一個是仡佬年,仡佬年在農曆三月初三過。春節的時間和習俗大致與漢族相同,但有“喂樹”的特殊內容。“喂樹”又被稱為“祭樹”或“拜樹”,起源於仡佬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崇拜。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在農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備好米酒、豬肉、鮮魚、糯米飯等供品,帶著紅紙鞭炮,以親友關係相約上山拜樹。見樹後先鳴鞭炮,然後選擇高大粗壯的古樹燒紙焚香跪拜。拜畢給樹“喂”祭品:一人執刀在樹皮上砍3個口子,另一個“喂”些肉飯酒於刀口中,最後用紅紙把刀口封住,給樹除草培土。“喂”飯時針對不同的樹,要對答不同的詞。如對果樹,要說:“餵你飯,結串串;餵你肉,結坨坨”,表示預祝果實累累。“喂”樹之後,人們歡聚宴飲。有些地區在農曆八月十五也捧著牛心和新米飯祭拜寨旁的神樹“菩薩樹”,祈祝豐年

  吃蟲節:而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蟲節”。這一天,家家飯桌上都擺著幾盤別的風味的菜--油炸蝗蟲、醃酸螞蚱、甜炒蝶蛹、燒炒蚜米泥鰍等。

  還有一些地區把“祭樹”稱為“祭山”,因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熱愛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體物件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樹,它是頑強的生命力的體現。祭祀以村寨為單位,只許成年男子參加。除貢品外,巫師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吃新節:仡佬族每年農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將要收割時,仡佬族便選擇一個日子進行吃新(也叫嘗新),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祭祀當日,各家主婦到田間摘新糧,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區還殺雞殺豬,甚至殺牛祭天、殺祭地。吃新日這天摘誰家的新糧都不為基諾族的吃新節是在八九月間穀子成熟時舉行。節日早晨,各家到田地裡摘新糧、蔬菜來做,並殺雞祭祀。蒸飯時注意觀看甑子裡冒出的蒸汽的方向:從東方冒出預示子孫興旺;從南方冒出預示豐收;從西方冒出象徵狩獵順利;從北方冒出則是不祥的徵兆。飯菜煮熟後,由家長主持祭祀寨神、鐵匠神、火塘神等諸神。傳說基諾人原來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們的狗帶回一粒谷種,他們將它種下,但是所獲不多,後來一位白髮老人傳給他們種穀子的知識,於是他們收穫了滿倉新米,從此他們才有了過新米節的傳統。

  敬雀節:“雀鳥”為仡佬族民族圖騰,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傳統的“敬雀節”節日,進行祭祀儀式、表演傳統民間技藝等。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堯上在這一天舉辦2010年“堯上仡佬族敬雀節”。“敬雀節”是仡佬先民世代流傳下來敬奉雀神的崇拜綜合性民俗活動,為仡佬族百姓祈禱子孫發達、家業興旺、五穀豐登的一種祭祀活動。據堯上鄧氏家譜記載,敬雀節至少有300多年曆史,“敬雀節”以“敬雀”為核心,包括了敬雀儲存的生態環境居民建築和動態民俗文化的內容。

  敬雀節上,仡佬族同胞向遊客展示魅力獨具的活動內容:舉行敬雀節祭祀、唱攔路歌、敬攔路酒,表演長號嗩吶、仡佬毛龍、仡佬婚俗、山歌對唱、印象堯上等。開展鬥牛、拉牛、抵槓、掰手腕、抵牙巴勁、捉放活雞等獨具鄉村特色的民族民間競技活動。

仡佬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民間活動是什麼

  全世界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在中國就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那麼在仡佬族中,他們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仡佬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民間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仡佬族的傳統節日

  仡佬族節日一:春節

  春節是仡佬族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從正月初一到十五,要舉行各種娛樂活動,比較別緻的有“打花龍”和“打篾雞蛋”。花龍用細篾編成小球,內裝碎碗片和一、二枚銅錢,使其相撞成聲。打的時候,人們聚集在花龍坡上,兩人一組對壘,男女老幼都可參加。

  篾雞蛋比花龍稍大,也是用竹篾編成圓球,裡面塞有稻草。現在,節日裡除這類傳統的文娛活動外,各項球類運動和各種歌舞節目逐漸增多,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農曆十月初一過“牛王節”,屆時做兩塊大糯米餈粑掛在牛角上,牽牛到水邊,讓牛看其影子,然後用糯米粑喂牛。

  仡佬族節日二:祭山節

  農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歸來,萬物復甦,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為單位各自組織。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長房世襲主持;多姓雜處的寨子,則輪流主持,每年由數戶共同當值,用拈鬮方式確定當值者,主持人面對神樹,恭恭敬敬地祭,呼請名山神來享受祭物,並祈禱山神保佑全寨清潔平安、五穀豐收、六畜興旺、男子會犁牛打耙、女子會紡紗織布、多生子女。神樹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視為神聖之地,備受愛護,人們不得放牛馬去踐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樹木,也不能隨意進山砍柴割草,客觀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仡佬族節日三:仡佬年

  農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屆時要準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認為敬了這些神就會清吉平安。供品用過以後,就在山上或寨門前聚食。當地仡佬族人民叫做過年,俗稱仡佬年。每年這天吃過早飯後,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著嶄新的民族服裝,攜帶著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蘆笙等民族樂器和篾雞蛋(用竹篾編成並用棉花等填充的實心小球)等民族體育器械,以及酒肉飯菜,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墳塋的草坪上。人到齊後,由本族中的首領點放鞭炮和鳴放火銃,表示過年開始。

  接著人們便自由組合,開始進行各種文娛活動。當人們盡情玩樂到下午兩點左右,人們才集中在老祖先墳前祭祖。祭祀時長輩在前,小輩在後,由首領將帶來的10只活雞(公雞5只,母雞5只,每年輪流由10戶人家帶來)死,以血滴入酒中灑地祭奠祖先。祭奠時要用民族語言歌頌祖先“開荒闢草”的功績,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多福多壽。祭祖完畢,接著人們又按長幼次序轉移到草坪上,面對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用民族語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祭祀完畢後,便開始吃年飯。吃年飯時,根據人數分成若干桌,不論年紀大小,只要輩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輩份在草坪上圍蹲成圓圈,輩份高的坐在前排,輩份矮的坐在後排,有幾輩人就擺幾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雞湯和一盆菜放在圓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後即開始吃年飯。吃完年飯後才各自回家。

  仡佬族節日四:吃新節

  農作物初熟,是仡佬族吃新季節,吃新節的時間,和地都不一樣。吃新節前,男女盛裝到村寨附近田埂上摘稻穀、毛稗,次日將谷、稗舂為米粒,集體宰牛1頭。

  第三日清晨以新米粒蒸飯,連同煮熟的牛肉一併祭祖,愐懷先祖開荒闢草之功。祭畢,大家一起分享祀物。所餘牛肉各戶均分帶回,於第四回將其與新米飯一起置於反扣的簸箕上用手抓供各自祖先後,再全家食用。有的地方用六吊穀穗掛在灶角的吊板兩邊,板上墊著糯穀草,草上放直徑約為一尺半大糯米粑及小粑若干,又用粑捏成的倉放板左,犁、耙、牛等放板右,大粑上擺碗、筷、酒杯,按輩分燒香紙跪拜,由家長念請各位祖宗來吃新米飯,保佑全家平安。有的地方的吃新活動是三天。

  頭天下午,各家祭食;次日下午全寨集中下田採谷,大家分工動手將新谷焙乾舂為米,磨豆腐,宰牛,於寨內壩子中祭穀神後集體食用;第三日下午用剩餘食物再會餐一次。吃新節所用穀物,大多數是從自己耕種的田地裡採來的。

  仡佬族節日五:牛王節

  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居住在貴州仁懷、遵義一帶的仡佬族,又稱之為“敬牛王菩薩”或“祭牛王”。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燒紙線,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據仡佬族才人說,這一天是為牛做壽,酬謝耕牛對仡佬人民所作的貢獻。養牛人的家,到了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讓牛在家休息,並把牛廄收拾得乾乾淨淨,墊上厚厚的軟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飼料喂牛。

  同時,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餈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再把牛牽到水邊,讓它從水中照見自己的影子。然後取下餈粑,給牛吃掉,說這是替牛祝壽。

  有的地方,還要放一串鞭炮,給牛披紅掛綵,表示祝賀。沒有養牛的人家,也要備辦酒、肉、香、燭、紙線,到自家的田或土邊祭祀牛王菩薩,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買上耕牛,或租借別人的耕牛使用時順順當當,乖乖地聽他使喚,耕起地來又快又好。

  仡佬族節日六:八月節

  仡佬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書中就有記載。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莫過於八月節(八月十五至二十日)。節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幾個青年把一頭頭戴大紅花的黃牛牽來,寨中最長者——“族老”開始禱告,祈求五穀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同時鳴粉槍、放鞭炮。然後殺牛,割下牛心,每戶一份,表示全族團結一心。

  隨後,“族老”還率眾捧著小豬、老雞、大鵝三牲,到菩薩樹下祭祀。禮畢,全族歡聚一堂會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戶舉行家宴後,婦女們偕兒帶女回孃家送禮;男人們串街會友,唱歌、談天。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後一天。

  仡佬族節日七:吃蟲節

  而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蟲節”。這一天,家家飯桌上都擺著幾盤別的風味的菜--油炸蝗蟲、醃酸螞蚱、甜炒蝶蛹、燒炒蚜米泥鰍等。

  還有一些地區把“祭樹”稱為“祭山”,因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熱愛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體物件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樹,它是頑強的生命力的體現。祭祀以村寨為單位,只許成年男子參加。除貢祭品外,巫師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仡佬族節日八:敬雀節

  “雀鳥”為仡佬族民族圖騰,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傳統的“敬雀節”節日,進行祭祀儀式、表演傳統民間技藝等。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堯上在這一天舉辦2010年“堯上仡佬族敬雀節”。“敬雀節”是仡佬先民世代流傳下來敬奉雀神的崇拜綜合性民俗活動,為仡佬族百姓祈禱子孫發達、家業興旺、五穀豐登的一種祭祀活動。據堯上鄧氏家譜記載,敬雀節至少有300多年曆史,“敬雀節”以“敬雀”為核心,包括了敬雀儲存的生態環境居民建築和動態民俗文化的內容。

  敬雀節上,仡佬族同胞向遊客展示魅力獨具的活動內容:舉行敬雀節祭祀、唱攔路歌、敬攔路酒,表演長號嗩吶、仡佬毛龍、仡佬婚俗、山歌對唱、印象堯上等。開展鬥牛、拉牛、抵槓、掰手腕、抵牙巴勁、捉放活雞等獨具鄉村特色的民族民間競技活動。

  仡佬族節日九:搶春水

  遵義縣和務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仡佬人,有“搶春水”的習俗。

  春季農曆“立春”的頭一天,家家戶戶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水挑足,並準備好鞭炮。“立春”這天,不洗衣服,認為洗衣服會把春水搞髒,也不掃地,不挑水。“搶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擔任。如家中有幾個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長指派其中既誠實、能幹,又機智、勇敢的人擔任;如果家中沒有未婚男女,就要向親戚或鄰居借一個並在頭一天晚上請到家中居住。

  雞叫頭遍,“搶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裝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邊,不出聲,也不能響動,否則認為會驚動“春水”。然後用碗輕輕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閏月舀十三碗)。舀完以後就開口大叫一聲“搶春水了!”接著點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響,誰家的鞭炮先響,就說明那家搶著“頭水”,那家的娃娃勤快。人們紛紛到水井或泉水邊提水,在回家的路上還要高喊著“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燒水,把“春水”燒開。然後燒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後,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仡佬族節日十:六合宴

  所謂“六合”,是指“團結、忍讓、寬容、誠和、善處、禮敬”,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徵的精神依賴。

  那麼,為紀念仡佬的先民開荒劈草、倡“和合”、興“七規”(仁、義、禮、忠、孝、敬、讓),每年喜慶或者年末時,人們就會拿出自家最好的飯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鬥菜,共敘一年的辛勤耕耘、共慶一年的豐收喜悅,這就是仡佬族傳承至今的“六合宴”。


打篾雞蛋,族民趣味遊戲

  仡佬族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打篾雞蛋”是仡佬族的民間娛樂活動,它集體育與娛樂於一體,充分的反映了仡佬族豐富的民族文化。“打篾雞蛋”不分年齡性別,只要有興趣都能參與,“打篾雞蛋”在仡佬族是種極為有趣的遊戲。下面就讓小編來為你介紹下仡佬族的民間遊戲“打篾雞蛋”。   “打篾雞蛋”,又稱“打篾 ...

柯爾克孜族民故事哪些

  柯爾克孜族文化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柯爾克孜族的歷史文化中流傳著許多令人神往的民間故事。這些民間故事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依靠柯爾克孜族人民口耳相傳,保留至今可以說是十分難得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些柯爾克孜族的民間故事吧。   柯爾克孜族的民間傳說很多,從內容上講,由自然、地理、歷史、人類起源、民族形成, ...

中秋節6大經典傳說故事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哪些

  中秋節6大經典傳說故事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中秋節6大經典傳說故事   中秋節傳說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 ...

七夕節來歷和傳說故事 與七夕節相關的故事哪些

  七夕節來歷和傳說故事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 ...

乞巧節的傳說 乞巧節故事哪些

  乞巧節的傳說 乞巧節故事有哪些   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起源於星辰崇拜,是人們將牽牛星和織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產物。牛郎織女故事的雛形最早見於《詩經》,後經歷代的流傳和加工完善,最終形成了婦孺皆知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   織女是傳說中玉皇大帝的女兒,她天天機杼不停,為天上紡織雲錦。牛郎為河南南陽人,名為靈兒。 ...

大年三十結婚好嗎 除夕結婚的傳說故事哪些

  大年三十就是除夕夜,這天是闔家團圓一起喜迎新年的日子,也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很多人覺得,大年三十是個大節日、好日子,應該適合結婚的。其實不然,大年三十這天不適合結婚。我國古代有關於除夕結婚的傳說故事。   大年三十結婚好嗎   民間的說法中,大年三十這天不適合結婚。一是不吉利,男女正月結婚不吉利, ...

大雪節氣民間風俗活動哪些 大雪節氣民間故事哪些

  醃肉   老南京有句俗語,叫做“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醃製“鹹貨”。將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後,塗抹在魚、肉和光禽內外,反覆揉搓,直到肉色由鮮轉暗,表面有液體滲出時,再把肉連剩下的鹽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月後取出,將醃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