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你所不知的山東齊魯文化

你所不知的山東齊魯文化

  “齊魯”是中國山東的代稱,齊魯文化是秦朝時期在中國山東省形成的一種文化,齊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統派。在秦朝時期人們便將山東分為了兩國,而這兩國的文化也一直流傳至今。對於齊魯文化你瞭解多少?本期的山東文化為你帶來更多關於山東齊魯文化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齊魯文化,確切地說,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統稱,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

  剛健自強是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其發展的內在動力。它像源頭活水,給齊魯文化以無窮的生命活力。齊魯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姜太公、管仲、晏嬰、孔子、孫子、墨子、孟子等,以他們為代表的儒、墨、管、兵等家學派,都是積極入世、救也,充滿剛健進取、自強不息精神的。管仲重功名,尚有為,不拘小節,力行改革,富國強兵,相齊桓公,霸諸侯,成就了齊桓公的首霸事業。

  孔子重“剛”,把“剛”作為仁的德目之一,積極進取,“為之不厭”,“好古敏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孔子的這些思想,在《易傳》中有所發展。《彖傳》提出“剛健”觀念,讚揚剛健’精神雲:“剛健而文明”(《大有》),“剛健篤實輝光”(《大畜》)。

  《象傳》提出“自強不息”原則。雲:“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乾卦》)。孫子兵家,為安定天下,統一天下,主張用正義的戰爭制止不義之戰。墨家比儒家在進取有為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救世救民,推行其兼相愛、交相利的主張,“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莊子,天下》),“牽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其他齊魯諸子,雖觀點不同,但在剛健進取方面,則是一致的,齊魯文化這一基本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充分發揚,成為我們民族的基本精神,對我們民族的自強、自立、發展、壯大,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

  氣節即志氣和節操,指的是為堅持正義和真理,寧死不向邪惡屈服的品質。氣節之中,民族氣節為重。民族氣節是愛國主義的道德基礎,它以維護民族、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表現出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在這一點上齊魯諸子是有共同特點的,是他們共同鑄就了齊魯文化尚氣節的愛國精神,但是最突出的還是儒家。兒子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的名言,孟子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公孫丑》)的壯語。孔、盂是說到做到的。孔子周遊列國,到處碰壁,窮於宋、困於鄭、呃於陳蔡之間。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繼續彈琴唱歌。在強暴面前,孔幹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如公元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齊有司黎彌以獻舞樂為名,欲劫持魯君(定公)。在千鈞一髮之際,孔子“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以禮嚴辭痛斥齊國君臣,挫敗了齊人的陰謀,保衛了魯君安全,維護了魯國的尊嚴。

  (見《史記,孔子世家》)在真理面前孔子是“學而不厭”,“敏以行之”。他創辦私學授徒三幹,整理文化遺產,進行思想文化的建立,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建設,作出了永不磨滅的貢獻。孔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其思想永遠閃爍著愛國主義的光輝。

  孟子則善養“浩然正氣”,以充塞天地的氣概,推行其王道主義,把治理天下作為己任,提出“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五下》)的主張,為追求真理,維護正義,可以捨生忘死。管仲,自古有爭議。他與召忽輔佐公子糾,公子糾死難後,召忽死之,管仲不,反事其仇公子小白,也就是齊桓公。因此,有人非議他。孔子的學生子路、子貢就提出管仲“非仁乎?”的問題。孔子對管仲以仁許之,說:“如其仁!如其仁!”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論語憲問》)管仲自己解釋這件事,不死於公子糾之難,是因為他“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史記,管晏列傳》)管仲的“功名”是與治天下連在一起的。他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救邢,存衛,立曹,北逐戎狄,扞衛了中原和平和文明。這與死於一人、一姓的主人相比,是大局,是民族國家的大節。孔子以仁許之,正是對他這種大節的肯定,故管仲的愛國主義是深層的,一般具有忠君忠主思想的人是不能理解的。

你所不知的湖南酒文化

  湖南文化中有著極為強烈的政治意識,尤為突出的就是愛國主義精神。這些文化特點也都體現在湖南的酒文化裡,南嶽洞庭,嶽麓湘水,湖湘美酒飄溢著醉人的芳香。那麼,湖南酒文化與湖南人有什麼淵源?湖南酒文化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在歷史文獻中,古人對湖湘飲食亦有豐富的記載。如屈原在《楚辭》中就提到過衡陽古酒“骿酒”,並稱其為“楚源骿”,他還在《招魂》中,對楚地湖南宴席上的美食和美酒均做了詳盡而生動的描述。《戰國策·魏策》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據專家考證,儀狄為女性釀酒官,極有可能是古武陵地域的部落先民。特別是古武陵文化圈的“酉水”、“澧水”,就與酒文化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絡。《辭源》中寫道:“古文酒與酉同”。

  按湖南民間說法,酉水河以前又叫酒河。而《酉水·禹貢》說酉水就出自今沅陵,酉水流域分屬湘、黔、渝、鄂邊區的武陵山地,為古酉人的世居地,酉水古稱酉溪,是武陵五溪之一。“遠在唐虞,為三苗地。”“楚、秦為黔中地,漢以降,先後設有酉陽縣、酉陽州、酉陽軍、澧縣、澧陽縣等”。

  古代酉、酒、醴、禮都是相通用的,醇酒也叫醴酒,甲骨文中此字正象以陶豆盛醇酒祭神之狀,後人加酉旁為醴,《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始立宗廟,以酒曰醴”,上古時善於釀酒的部落所居之水為澧水。另外,楚國一地盛產菁茅(也稱之為苞茅),《禹貢》、《漢書·地理志》等就有“包匭菁茅”的記載。這種茅草同樣也盛產屬於楚國的湖南湘北和湘西一帶。

  周天子讓楚人上繳的貢品,就有這種茅草,主要用於縮酒祭祀。另外《論語》、《楚辭》、《呂氏春秋·本味》、《齊民要術》、《藝文類聚》、《北山酒經》等文獻對湖湘飲、食均有豐富的記載。

  另外,在湖南民間還有許多關於炎帝湖南酒——酒文化——造酒傳說,中華民族被稱為“炎黃子孫”,炎黃二帝中作為中國農業文明的開創者和傳播者的炎帝,“始作耒耜,教民稼穡;普嘗百草,始有醫藥;治麻為布,製作衣裳;日中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創制陶器。”炎帝締造了中華古國最早的文明,為發展社會生產力,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後人譽為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

  炎帝在湖湘大地上留下了豐富的足跡,湖南是神農炎帝和黃帝的生活之地和炎帝安寢之地(株洲有炎帝陵)。炎帝是農耕文明的始祖,也是酒文化的奠基人,炎帝時代已具備了釀酒的原料、貯酒的裝置,並從猿猴造酒總結出了釀酒的技術,當然,炎帝貴為帝王不可能親自動手,只能教導和指導他人釀酒,依此來看,那釀酒之人必是湖南先祖了。

  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不僅有酒和大量殘留食品的遺蹟出土,而且還有食簡、筷子和飲器、食器等,其量之多,其質之精,其包含的應用範圍之廣,足可以開一個漢代飲食博物館。

  在西漢墓中出土的文物中關於酒的記載有白酒、米酒、溫(醞)酒和肋酒等幾類,特別是在出土的帛書《養生方》和《雜療方》這兩本醫藥學方面的著作中,還有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釀酒工藝記載;馬王堆漢墓女屍數千年不腐的原因之一就是經過了“七竅灌酒”;在澧縣城頭山城市文化群中,考古還發現了用於濾酒的“漏斗形澄濾器”,這便是距今7000年——9000年前在湖南已出現釀酒工藝的歷史見證。

  湖南還發掘出了中國南方最多、質地和造型最優、堪稱國寶的青銅酒器。以上所述都從文字和實物上充分證明了古代湖南自中華人文初始時,就產生了酒文化。

你所不知的蘇州飲食文化特點

  中國八大菜系各有各的特點,蘇菜獨具地方特色,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擅長各種烹飪技術,注重調湯並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從食物中最能品出當地的文化內涵,現在我們就從蘇式食品的特點來品味蘇州文化。

  蘇式食品是我國傳統食品幫式中重要的一支,在我國食品發展史和世界飲食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蘇式食品與蘇州絲綢、園林、工藝並列為蘇州四大文化支柱。

  蘇式食品歷史悠久,它早在古代江南青蓮崗文化時期(約公元前4500——前4000年)就已形成。在蘇州、吳縣等地出土的文物,如炭化穀粒、加工糧食的陶杵、數量眾多的動植物殘骨、殘骸,及與飲食有關的食器遺物鑑定情況來看,食品初加工已在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蘇式食品品種繁多,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至今已有12個大類,1200多個著名品種。12個大類分為6個幫式和6種特色,即蘇式菜餚、蘇式滷菜、蘇式麵點、蘇式糕點、蘇式糖果、蘇式蜜餞、蘇州小吃、蘇州糕團、蘇州炒貨、蘇州名菜、蘇州特色醬菜、蘇州特色調味品。

  蘇州素稱魚米之鄉,“魚鮮蝦蟹”、“粳糯稻米”便是蘇式食品的主調。它的烹調和製作技藝歷經代代名廚師因襲與發明,至今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

  蘇式食品具有四大特色:

  一、講究時令時鮮。蘇州四季分明,季季物產不同,傳統飲食素來因時制宜,即使是家常便飯亦很講究春嘗頭鮮、夏吃清淡、秋品風味、冬講滋補。蘇幫名菜則更是如此,如春有碧螺蝦仁,筍醃鮮,夏有西瓜雞、清炒三蝦,秋有䰾肺湯、大閘蟹,冬則有母油雞、青魚甩水等等。蘇式糕點更有春“餅”、夏“糕”、秋“酥”、冬“糖”的傳統產銷規律。時令食品還有現做現賣現吃的風味特色,如春季“酒釀餅”、秋季“鮮肉月餅”等。蘇州食品美就美在時鮮。

  二、講究選料做工。蘇州傳統飲食以“生活鮮嫩”、“寧缺不代”為選料原則,雞鴨魚肉選用既講究部位,如青魚一條要滿四五斤重,用豬肉要選腿精肋條。製作講究刀工、火工、做工,蘇式菜餚以燉、燜、煨、焐為主,兼融炸、爆、留、炒、煸、煎、烤、蒸等烹調手段。精工細作,為蘇式食品的風味特色。

  三、講究色香味形。色澤美、香味美、味道美、造型美四者融為和一體,這又是蘇式食品傳統風格。利用食物的天然色素,點綴食品菜餚,利用花卉的自然芬芳,增進誘人的食慾。尤其是名菜中“松鼠桂魚”,“孔雀蝦蟹”等,船點中枇杷桃子,糕團中園林造型等等更是匠心獨到,巧奪天工,將繪畫雕塑藝術手段運用於食品製作之中,令人歎為觀止。

  四、講究花色品種。蘇式食品繁花似錦,品種翻新層出不窮,同樣一條魚,紅燒、白燒、清燉、白篤,烹調成冷盆菜,也可製作一道湯,魚頭、魚尾、魚身分開可翻出種種菜餚。一碗麵,有緊湯(指麵湯少一點)、寬湯(指麵湯多一點)、冷拌、熱炒及軟、硬、爛各種講究,更不用說“澆頭”不同的花色面了。

  蘇式食品花色品種多,甜酸鹹辣品味廣,可謂老少咸宜,贏得五湖四海朋友讚美。蘇州美,美在青山綠水,亦美在飲食文化。


不知的白族飲食文化以及特色

  每個民族的飲食都有自己的特色,那是因為每個民族所生活的地方不一樣,飲食習慣和傳承文化都不同的緣故。而白族幾乎每個節日都有著不同的應景食品。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白族文化吧!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 ...

不知的西安酒文化

  中國的飲酒之風由來已久,酒還是作為封建統治者進行禮儀的重要工具。隨著時間的不斷髮展,酒文化更是融入我們的生活裡。那麼作為多朝古都,有著悠久歷史的西安文化和酒又有什麼不解的緣分呢?   唐代酒業取得了很大進展,一方面由於我國傳統的釀造技術發展,不斷地增加新的品種,另一方面是各民族與中外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

不知的塔吉克族禮儀文化

  禮儀是一門學問,有特定的要求,禮儀在人際交往中很重要,涉及穿著、交往、溝通、情商等方面的內容。禮儀是我們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禮儀可以說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但是每個地方的禮儀文化都不同,那麼,下面小編帶你們來看看塔吉克族文化禮儀。   (一)待客禮   如有遠方貴賓來臨,須宰羊招待,若無羊也得 ...

不知的中山祠堂文化

  在民國的時期大多都能夠看到稍大的家族都會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家族宗祠,那就是祭拜自己長輩的地方,中國的大多地區都會供奉著祠堂,而其中中山的祠堂卻是到現在為止儲存最好的。本期中山文化帶你去了解一下中山祠堂文化。   祠堂作為中國民間儲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是全族姓成員共同擁有的建築,從供奉鬼神、祖先或者有功德 ...

不知的瑤族禮儀文化

  禮儀不論是在以前還是在現在,都是我們從小要學習的東西之一。在我國不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的一套禮儀。這套禮儀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完善,從而形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禮儀文化。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瑤族文化吧!   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與漢族地區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凡是進入瑤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 ...

不知的蒙古族藝術文化

  一個民族經過許久的傳承,在不斷的創新與彌補不足中流傳下來許多的文化,只是有的是廣為人知,而有的卻是名聲不顯。而蒙古族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又有什麼藝術文化呢?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呼麥”,是蒙古族特有的單人發出多聲部唱法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種“喉音”藝術。呼麥是運用特殊的聲音 ...

不知的藏族佛教文化

  藏傳佛教與傳統的佛教不同,它是傳入西藏的一個佛教分支,是以密宗傳承為主要特色的宗教。而在藏族的歷史上藏傳佛教對藏族的文化、生活與思想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藏傳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