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你所不知的普米族過年習俗

你所不知的普米族過年習俗

  過年是全國人民普天同慶的日子,過年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一年一度的春節,是每個人民都盼望著的。但由於民族文化的不同,過年習俗自然也不一樣。那麼,普米族的過年習俗是怎樣的呢?一起來普米族文化中看看。

  大過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一般從臘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飯到正月初七過完人的生日為止,要七八天時間。在寧蒗,以臘月初七為歲首,而蘭坪和維西則在正月過春節。蘭坪一帶有殺年豬宴親的習俗,不論來客多少,總要饋贈每人一份火烤肘肉和一碗骨頭湯,以示“親如骨肉”、“情同手足”之意。

  臘月三十晚上,由男家長主祭“門神”,敬“鍋莊”,然後全家老小圍攏火塘吃團圓年飯。大年初一清晨,各家以供品祭鍋莊,祭龍潭。所念禱詞,提及同氏族內各家族祖先亡靈和自家三代列祖以及各路名山大川的名字,表示迎新年祈豐收。寧蒗普米族在除夕之夜,先要放火炮三響、吹海螺,在鍋莊上供豬頭。

  吃完除夕團圓飯後,年滿13歲的男孩子、女孩子,按性別各聚一處,通宵狂歡。待東方發白,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由家裡人為他們舉行“穿褲子”或“穿裙子”成丁儀式。瀾滄江畔的普米族在如果是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右手拿耳環、串珠等首飾,左手拿麻紗、麻布等日用品,象徵婦女有物質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勞動的義務。接著母親把女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百褶裙,繫上一條繡花腰帶。

  如果是男孩,他便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旁,雙腳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銀元,銀元象徵財富,尖刀象徵勇敢。然後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長褲,繫上一根腰帶。儀式過後,這些男孩、女孩才算長大成人,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

你所不知的內蒙古的過年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大部分地方都要吃年糕和年夜飯。春節一到在外漂泊的遊子就會回到家鄉和家人團聚,在外心情勞作了一年終於可以高高興興的回家與家人團聚。想知道內蒙古的春節是怎樣的嗎?那麼就跟小編一起走進內蒙古文化吧。

  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為“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因為火神是賜與人們幸福與財富的,所以蒙古族群眾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慎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點新柴放到爐灶裡,以表示對火的虔誠。

  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獻羊胸叉骨和哈達、香燭、奶食品等、並且全家人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灶”飯吃七天。

  蒙古族的除夕夜,大年(春節)是最隆重的節目。家家屋裡的燈必須點到天明。此夜,全家不分老幼盡情娛樂,一夜不睡,直到天明。除清掃環境外,還要閤家團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飯,並把牛羊肉、糖塊、麵餅、奶食品供奉在神龕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熱鬧非凡。

  大年,也就是春節。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並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

  接著,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後,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共進全羊酒宴。每逢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各族群眾沉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

  正月初一,祭敖包、祭天地之後,熱鬧的拜年活動開始了,以前多數人是需要騎著駿馬相互拜年的,小輩的要行叩頭禮;大家先到長輩的家裡(蒙古包)裡拜年,然後再邀請親戚朋友到自己家裡。一直忙活著,叩節、拜年一般要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結束。

  在此期間,酒肉、歌舞是不變的主題。現在,蒙古族多數儀式簡化了,但春節期間一定會盛裝,穿上蒙古長袍,祭天儀式仍然非常隆重,最主要是供奉酒、肉、奶製品,跪拜之後,再是家庭內部給長者尊者拜年,最後才是向家庭外部的朋友拜年。

  初二開始,在內蒙古春節習俗中,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動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賽馬射擊、摔跤比賽;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為人們所喜愛。他們的舞蹈有反映飛禽走獸的生活懷貌的,有表現獵人捕捉野獸情景的,也有描繪婦女採集勞動場面的,動作古樸純真,具有深厚的狩獵生活氣息。

  娛樂活動一直延續到初四。初五,人們認為是“鬼日”,忌諱出門,也不許娛樂和吵鬧。這一天,人們都各自在家裡休息。初六開始,獵民可以上山打獵,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在內蒙古春節習俗中,正月十六早上,有相互給對方臉上抹黑的習俗。

潑水迎親的普米族婚慶習俗

  潑水迎親

  嫁女九族皆知

  普米族青年男女結婚時,迎娶前,新郎須送給女方父母一塊布,以謝撫育女兒恩情;另送一條黃牛,作為 奶母錢 ,象徵女家兩隻腳出去,有四隻腳進來,總算不蝕本的意思。送女方兄弟長刀一把,意思是作為兄弟姐妹分別的紀念。另送耕牛及鐵鏵一套,作為新娘走後 土地牲畜傷心 的安慰。男方家長和媒人每次帶去的禮品,都要分成三份:一份敬鍋;一份送女方家長;一份送女方親友,招待女家和女方村寨各家代表吃飯,以示 一女出嫁,九族皆知 。

  潑水迎親

  有的地區在訂婚後,依照習慣,男的要到女家做一兩年活,女的也要到男家做一兩年活,雙方父母對他們的勞動和其他方面都滿意了,才許結婚,然後選定結婚日子。普米族人的婚期一般選在冬天臘月間。結婚時,有的地方男家派親叔伯和兄弟三人到女家接親,並請本寨能說會唱的兩個男子一同前往,新郎則不用去。男方接親人到女家門口,女家出來潑水迎接,接著迎親的送親的雙方開始唱歌。女方也由親友送親,走到半路時故意阻攔新娘一兩次不讓前行,意思是捨不得姑娘嫁出去。這時男方就用唱歌來說服女方,雙方對唱,誰唱輸了就被潑水,被潑的人不準罵,也不準換衣服,送親人到男家也同樣被潑水,表示受到男家的尊敬。

  逮捕 新娘好成婚

  處於雲南邊緣地區的普米族,女家父母一般都認為出嫁姑娘不是一件太光彩的事情。因此,要舉行婚禮,必須由男方前去 逮捕 新娘。迎親吉日那天,男家要派一位兒女雙全的主婦,兩位伴娘和幾個精明強悍的小夥子前去迎親,在女家的巧妙配合下,裝模作樣地將姑娘搶走。即將出嫁的新娘在父母的有意安排下到山上或田間勞動,迎親的人來後,由一位精明的小夥找到待嫁的姑娘,便大聲喊道: 你已是 家的人了, 家請你去吃茶,跟我們走一趟吧 說完,上前迅速 逮 著佯裝逃跑的新娘。這時,埋伏在新娘周圍的幾個美麗健壯的姑娘便不湧向前,對 逮捕 新娘的 兇手 ,拳打腳踢,甚至撕壞扒下他的衣服,逼迫他投降,交出新娘。隨後,大家一道簇擁著新娘回到女家舉行出嫁禮,唱歌喝酒,為她送行。

  新婚吃 閉門羹

  雲南麗江普米族有讓新娘吃 閉門羹 的習俗。 當男方的接親人及女方的送親人組成的一行隊伍走到男家時,男方由一能說會唱的鄰居迅速將男方大門緊緊關起,不讓新娘子一行進屋。雙方要經過一番唱答,進行若盤問之後,新娘等人才能進入大門。媒人先開口請求把門開啟,頂門的人要問: 你姓什麼?幹什麼來的? 媒人要如實回答。頂門人仔細察看。經過一段時間的唱答之後,大門方才大開,媒人即送五十文錢給頂門開門的人,以表示對開門放行的謝意。進門後,由納西族東巴念退口神(管口角是非之神)路神及喜神等。念後由東巴在新郎新娘的額頭上點酥油,據說這樣可以使新婚夫婦不受病魔 邪怪的侵害,含有祝福之意。 夫婦輪吃一碗飯普米族行婚禮時,有新郎新娘輪流吃一碗飯的習俗。新婚夫婦在靠床前站定後,媒人要用唱調子的形式,將訂婚的經過、女方家的盛情以及迎親路上的見聞一一唱出。之後新婚夫婦向男方家族中最老的長輩行跪拜禮,再依次向父母及其他長輩行禮。接著媒人便端來一碗米飯,一碗青菜,一雙筷子,指揮新郎新娘輪換著吃,先由新郎吃一口,再由新郎送給新娘吃一口;新娘吃一口後又送給新郎吃一口,如此你一口他一口直至把一碗飯菜吃完。據說這是表示新婚夫婦團結和睦、互敬互愛。吃完飯後,新郎新娘向所有前來賀喜的客人一一作揖,表示感謝。如家裡有狗,也要給狗作。拜謝之後,新娘要迅速進入新房。但往往有一群孩子會拉住新娘的手腳或衣服,不讓進房,直到新娘給每人發一塊紅糖才手。新娘進了洞房,婚禮即算圓結束。隨後,新娘即換上家常衣服,以女主人身份,與新郎一道給來賓敬酒端茶,招待親友。

  

  鎖媒人

  普米族的婚禮中還有一道風趣的程式----鎖媒人。

  當新娘的弟弟或哥哥把新娘從閨房中背了出來,隨新郎等接親隊伍騎馬上路之後,媒人不僅不能隨隊伍離開女方家,反而要被女家扣留下來,送到一間屋裡鎖起來,同時被 關押 的還有女方的一位歌手。在 監牢 中,被關的兩位 人犯 ,要比賽唱歌,決定勝負。屋外則由兩個姑娘手拿鑰匙守門看鎖,聽候房裡的動靜。主客雙方歌手對歌后,一直要等到媒人唱蠃了,守門的姑娘才會開鎖放人,媒人就去追趕送親隊伍。媒人要是唱不蠃,就得去向父母敬酒或送一點錢。這樣,即使媒人脫了身,走到寨口上,還要過一道難關。

  寨口上,女方村寨上的各家各戶都來了一罈罐酒,媒人定要把每家的酒都滿滿地喝上一口才能走。有的媒人即使海量也往往會喝得爛醉如泥。但普米人的規榘,醉得不省人事被抬著送回去,這寨門酒媒人也得喝。若不,就得與每壇罐罐酒的主人對歌,對蠃了才被准許不喝。媒人突破 酒罈防線 之後,就算完成了任務,可以追趕送親隊伍回到新郎家。

  婚禮要吃羊睪丸

  普米族在婚禮中,有新婚夫婦吃羊睪丸或牛睪丸的習俗。

  當新娘在霞光中由眾人簇擁著來到門前的時候,早有兩位手託酒盤的婦女在等候,由她們向新娘和送親的人敬酒。新娘跨進婆家門時,響亮的螺號吹起,歌手手拿一根拴有花錦或花布名為 的滴 的小木棍,一邊在新娘的頭上揮舞,一邊口唸祝詞,祝願新郎新娘的未來如花似錦。

  火塘上方擺有一對酥油燈,要由新郎新娘各自點亮一盞,以此象徵相親相敬。之後,新郎新娘開始吃 接嫁飯 。 接嫁飯 祗有一碗飯食,飯食內要有羊睪丸或牛睪丸。由新郎端碗,邊吃邊喂新娘。吃有動物睪丸飯食,意味著日後能生兒育女,繁衍子孫,傳宗接代。吃罷,新郎新娘的脖子上要拴上五彩線,接著舉行祭祖儀式,並把酥油抹在四壁及新娘的前額上。一旦抹上了酥油,新娘就是男家的人了,不能再另外接交男朋友 阿注 ,死後也要葬在男方的墓地上。

  娶親要喝辣子湯

  普米族娶親那天,有喝兩碗辣子湯的習俗。吉日那天清晨,新娘要在家門東西的山坡上梳妝打扮。歌手則唱起《梳妝歌》,讚頌新娘的漂亮和祝賀婚姻的美滿幸福。

  這天,新娘家房前空地上要用青松臨時搭起一個喜棚。青松喜棚下部要橫掛兩塊紅布,把迎親隊伍陰擋在青松喜棚之外。男女兩家的歌手開始對唱《認親調》。女方的歌手佯裝不明白男方來人的目的,用歌提問。如唱: 你們翻山越嶺來這裡為什麼?你們騎馬跨騾來這裡為了什麼? 對此,男方歌手必須一一用歌聲回答。唱完《認親調》,女方才摘下青松喜棚門上的紅布,迎親客便可進入青松喜棚飲茶暫歇。這時,青松喜棚的門雖然開了,但是,女家的大門卻照例緊閉著,門口中還放著兩碗辣子湯。大門內,女方歌手用唱歌的方式提出種種質問,新郎、媒人或聘請來的歌手便用《開門調》一一回答,反覆求情,說盡讚美話,直到女方滿意了,大門才徐徐拉開。但是,男方還要喝了擺在門口的兩碗辣子湯,才能讓新郎進入女家行禮。


喪葬習俗

  在普米族的葬禮裡,給羊子是最隆重的一個儀式。傳說,在很早以前,一群惡狼為了報仇,拼命地追殺善良忠厚的羊子,把原先有一千三百隻羊子的大家族,傷害得只剩下三隻羊了。有一天,狼群正準備把這三隻羊也吃掉。當狼群追到一個山丫口時,正巧碰上普米族勇敢的九兄弟。九兄弟守候在山丫口,箭射刀砍,並針狼群全部殺死,唯有一隻母 ...

不知的湖南打油茶習俗

  打茶油的習俗起源於唐朝,它是侗族等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打茶油也是潼族人民用來招待賓客的食物。在不同的場合他們能調配處不同的茶油。打茶油體現了少數人民的智慧和禮儀之道。下面的湖南文化為你帶來更多關於打茶油的習俗,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打油茶是侗族特有的一種飲食習慣。侗語稱為dosxeec,意為放茶、做茶 ...

趣味橫生的婚禮習俗

  古時候,男女結婚一般都是透過媒婆去女方家提親,下聘禮。男女到成親那晚洞房是第一次見面,之前都是聽媒婆描述。婚姻是美好的、莊嚴的,但自古婚姻也有趣味橫生的習俗,比如說鬧洞房。那麼,普米族文化中的婚禮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下。   普米族長期保留著獨具特色的婚姻習俗。過去,普米族的婚姻主要由家長包辦,實行姑舅姨 ...

不知的畲婚俗文化

  古老的畲族文化,源遠流長。畲族婚禮是畲族文化最大的特色,不僅富於情趣,而且奇特新穎。比如新娘晚上過門,新娘的嫁妝要有很多勞動工具等等。畲族婚俗傳統而又極具特色。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畲族婚俗文化吧。   畲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 ...

不知的鄂溫克起源

  “緣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正如大自然與世界對鄂溫克族文化的愛,我國有56個民族,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他們的起源為世界增加了無數的光彩,下面就由小編我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鄂溫克族起源。   貝加爾湖起源說。呂光天先生在《鄂溫克簡史》(出版於1983年)中詳述了他的見解。他認為從考古發掘的材料看,古代貝加爾湖 ...

不知的基諾春節習俗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基諾族文化流傳至今,基諾族的春節習俗還不為人知。下面,小編將給大家逐一介紹。   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 ...

喊魂的習俗

  普米族相信靈魂不死,認為一個人有三魂七魄,每當人失去三魂七魄時,人就會表現得奇怪異常。時常驚駭不安,食慾減退,精神不振,噩夢不斷,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每當有這種種情形出現,普米族人就要找懂法術的道士拆字算命,也就是看八字,然後在道士推算出的吉日擇時進行喊魂儀式。   普米族的喊魂從遠古一直流傳至今。據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