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砍了木鼓後就要獵人頭來祭,社神才使地方平安,保佑糧食豐收。獵人頭是全寨性的活動,老人、頭人殺雞占卜後選擇吉日,派幾十個壯漢去獵取人頭,獵獲人頭後要儘快返回寨子,走到離寨子不遠外就鳴槍高呼,寨子裡的頭人得知獲得人頭後就敲鑼擊木鼓,敬告村民不要上山下河。然後由頭人、老人帶紅包頭、一碗米、一個雞蛋到指定地點迎接人頭。將紅包頭戴在人頭上,把米粒、雞蛋餵給那人頭“吃”,然後祈禱,給人頭敬酒,幾個婦女一邊哭泣一邊給人頭梳洗。
人頭砍到了,就要祭人頭。主祭人家是經過頭人選定的、能承擔祭禮期間村民吃飯的富有人家。祭禮活動結束後,由主祭人家的壯年男子,在眾人的吼叫聲、鋩鑼聲、木鼓聲中把人頭裝進竹籠裡,抬到放置人頭的神林裡。
祭人頭的最後一道儀式是洗滌砍人頭的長刀。負責洗滌長刀的人家也是經過頭人選定的。洗刀人家要備一條黃牛,屆時剽牛款待村民,剽牛部位是右前腋部位,剽後若牛往左方倒,牛血噴向空中為最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獵祭人頭陋習,已徹底革除。
木鼓,佤語稱為“克羅”,是佤族人心目中可以通天的神器。它源於母系社會中對祖先的圖騰崇拜。在每個佤族村寨都建有木鼓房,供奉著木鼓。千百年來,敲響木鼓,群山震盪,可以與祖先和神靈通話,可以驅兇避邪、祈求村寨平安,可以召集和激勵部族成員抵禦外來侵犯。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木鼓已成為佤族節日慶典中必不可少的樂器和道具。拉木鼓是阿佤人重要的宗教儀式,也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其凝聚人心、追求幸福、表現強悍、抒發熱情的文化傳統得以弘揚光大,可以說,拉木鼓就是佤族的狂歡節,“克嚕克羅”是阿佤人拉木鼓的日子,大約是每年開春之前,分為選料、拉鼓、制鼓、上架四個過程。選料。拉木鼓這天一早,幾十個強壯的佤族漢子扛著槍、斧、刀等,來到山上事前看雞卦選好的大紅毛樹下,先由魔巴念幾句咒語,幾十支火槍向大樹葉齊鳴,意為趕走樹鬼,然後輪流砍伐,直到砍倒大樹。樹砍倒後,魔巴須拿一塊石頭壓在樹樁上,以示給神樹的買樹錢,求樹神不要怪罪。拉鼓。精選一段2米左右的樹幹砍下,鑿下兩個耳洞,拴上四根粗藤條,眾人齊心拉回木鼓房,途中不間斷地有人加入到拉木鼓隊伍中去。一魔巴走在隊伍前面撒米、酒等祭祀品,意為讓路上可能傷害的小樹、小草們的神靈讓道,另一魔巴騎在樹身上領唱,大家邊拉邊合唱《拉木鼓歌》。制鼓。把木鼓拉到寨門或木鼓房後,請專門製作木鼓的工匠開始製作木鼓。先剝去樹皮,在樹身上部的兩側按女性生殖器的形狀(佤族的始祖安木拐是女性,因而佤族崇拜女性,將木鼓做成女性生殖器的形狀)鑿空四處,深淺不一,所以敲擊木鼓會發出不同音階的聲調。上架。木鼓製作完後,魔巴選一吉日,組織村民把木鼓抬到木鼓房。一般一間木鼓房內支放著兩隻木鼓。木鼓拉到寨子邊時,全寨男女老幼穿上盛裝,唱歌跳舞迎接。
佤族是一個大多數人都信仰原始宗教的民族。他們每次舉行宗教儀式的時候,總離不開鏢牛活動,牛作為佤族的吉祥物,對佤族有著特殊的含義。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佤族文化吧!
鏢牛,是佤族舉行傳統宗教儀式必不可少的一個專案,是宗教圖騰的一種表現形式。每逢重大節慶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鏢牛。牛是佤族的吉祥物,祭牛頭則表示對神靈的虔誠。鏢牛和供奉牛頭,是佤族人民祈求安居樂業、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傳統祭祀活動。
在佤族聚居地區,每個佤寨都建有一個用於集會祭祀、載歌載舞的廣場,鏢牛活動就在佤族寨子的廣場舉行。
鏢牛儀式既莊嚴又神秘。所用的水牛經過挑選,都是強壯的黑色公牛,一是佤族崇拜黑色,二是祭祀用的必須是水牛頭。在他們看來,大角牛頭是神聖之物,是財富地位的象徵,是供奉神靈的祭品。拴牛儀式開始,低沉悲壯的牛角號奏響、大木鼓敲起。副鏢手帶領佤族男子將兩頭牛牽到牛樁前用繩子拴好,然後互相巧妙配合,拋繩哄牛,既要用繩子把牛蹄栓住,又要躲避它防止被牛踢傷。
緊接著,主持人宣佈“請頭人向鏢手授鏢槍”,鏢牛手在魔巴的帶領下走向前,接受鏢槍和敬酒,左手持鏢槍,右手拿杯喝乾敬酒,在魔巴帶領下返回鏢牛場,鑼鼓歌舞隊更加熱烈地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緊接著,主持人宣佈“請頭人向鏢手授鏢槍”,鏢牛手在魔巴的帶領下走向前,接受鏢槍和敬酒,左手持鏢槍,右手拿杯喝乾敬酒,在魔巴帶領下返回鏢牛場,鑼鼓歌舞隊更加熱烈地敲鑼打鼓、載歌載舞。
當主持人宣佈“鏢牛祭拜司崗裡開始”時,佤族群眾便吹響牛角號、敲響大木鼓。副鏢手帶領佤族男子將牛牽到牛樁前用繩子拴好,魔巴、兩名持長刀壯漢、鏢牛手、抬酒壺和酒杯的佤族姑娘、鑼鼓歌舞隊從指定地點敲鑼打鼓列隊入場。
鏢牛鏢牛的第一步由佤族大摩巴(祭師)進行祈禱,向圍觀的人群拋灑新米,祈求神靈保佑。同時,在牛左肋間心臟位置做好標記,以便讓鏢手一鏢致命。鏢牛手接過佤族姑娘的酒杯,繞牛一圈喝乾杯中酒,舉著鏢槍來到牛的左邊。喧鬧的廣場頓時安靜,時間彷佛凝固。
鏢牛手手持長鏢上前,對準牛的左肋間,猛力刺中牛的心臟,一舉把牛鏢死,眾人齊聲歡呼“猛!猛!猛!”魔巴上前確認牛鏢得好不好,然後指揮男子把牛頭取下,副鏢手抬著牛頭,主鏢手跟隨其後,到禮臺前,向頭人彙報鏢牛情況。頭人走下禮臺檢閱牛頭,並以水酒向主鏢手錶示祝賀,大摩巴分別將鮮紅的牛血塗抹在鏢手身上,讓帶有神秘特性的牛血給其家人帶來吉祥,全場鑼鼓齊鳴、歌舞狂歡。同時,安排人員剖開牛腹,取出內臟,分割牛肉,參加活動的見者有份。隨後,請觀眾撫摸牛頭,可保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您可能還喜歡:
朝鮮族最具代表性的飲食:冷麵
朝鮮族特色飲食文化:打糕
朝鮮醫書《東醫寶鑑》的簡介及由來
令人歎服的朝鮮醫學文化
祭父祭文
維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不孝男某某等,謹以清酌時饈,致祭於顯考某某府君之靈前,吊之以文曰:嗚呼,痛維吾父,偶染微恙,一病亡身。嗟餘不孝,禍延嚴君。號天泣血,淚灑沾土。深知吾父,畢世艱辛。勤耕苦種,日夜奔忙。創家立業,儉樸忠信。處世有道,克已恭人。至生吾輩,愛護如珍。撫養教育,嚴格認真。如斯 ...
祭岳父祭文
維
岳父某某老大人生於某某年某月某日,不幸於某某年某月某日瞑目長逝,享年某某歲,愚婿謹以酒果餚饌泣奠於岳父大人靈前:嗚呼!噩耗傳來,泰山傾頹,愚婿聞之,神魂駭散。愚婿遠道歸來,未能為岳父侍奉湯藥,未盡孝道,止不住淚流萬千!回想岳父,一身正氣,一生清白,關心群眾,樂善好施,高風亮節。岳父 ...
祭祖父祭文
維
公元某某年某月某日,齊期孫某某某等,虔具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於先祖先某某老大人之靈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僅(年齡)七旬。奔波勞碌,終生耕耘。風雨無阻,不避艱辛。勤儉持家,生活平穩。教育吾輩,克已恭人。對待敵友,愛憎分明。維護集體,不講私情。祖父之德,足啟後人。老當益壯,宜壽長奉。無奈 ...
祭夫祭文
維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妻某某聞夫不幸去世某日,遠具庶羞之奠,謹向先夫某某某之亡靈吊以文曰:嗚呼我夫,恩愛同宿。白髮齊眉,猶嫌短速。胡天不佑,中年分途。同林好鳥,汝歸冥府。悲痛欲絕,昏迷於路。心緒茫茫,只有號哭。欲見無緣,淒涼寂寞。吊以斯文,遠方祝託。臨天祭拜,心何彷徨。先夫地下有靈,來品 ...
臘八節起源於古代的“臘祭”,到南北朝時期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臘”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臘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時的人們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去。野外獵取各種野獸,用於祭祀百神,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家人平安、吉祥,稱之為“臘祭”。
由於“臘祭”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秦漢以後這個月被稱為臘月。但當時“臘祭 ...
官方祭祀稱之公祭或告祭,最早有記載的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詔命“建廟陵前,肖像而祀,隨之遣官詣致祭”,並“在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此後,元、明、清各代對炎帝陵祭祀從未間斷。
有史記載,明代15次,清代達38次。歷朝歷代炎帝陵祭祀的名目繁多,以告即位為主,此外還有告禳災除患 ...
1、文祭
文祭有祭文、頌文、碑文等,從古至今,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中文祭都是必不可少的。文祭即官方以祭文的形式告祭始祖。
祭文格式規範,主要內容為歌頌炎帝功德,祈福明志,由於多寫於帛上,故稱之為帛書,每次官方祭祀均先由主祭人在炎帝陵前恭讀祭文,讀後,由主祭人將帛書點燃焚燒,完成文祭儀程。
2、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