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聊齋志異》中深刻揭露黑暗現實的篇章之一。
作品是以鬥促織的宮廷嬉戲作為引線,由於宮廷的倡導,而形成地方上的按期徵收的“定例”。這對百姓是災難,而對封建官僚卻是“媚上取寵”、受賞升遷的好時機。可見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體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作品所揭露的正是作者所處的黑暗現實。
作者採取了曲筆,開頭即指明故事發生年代為明代“宣德間”,這樣既可以放開去寫,又可以避開“文網”的迫害,這也是“借古諷今”的一種筆法。
《促織》是蒲氏的代表作之一。從內容看,顯然是受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的影晌而寫成的,其著眼點全在於揭露和諷刺上。揭露了封建社會統治者驕奢淫逸,小說透過主人翁成名從悲到喜、喜極生悲、悲極復喜,禍福轉化的奇特故事情節,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統治者宮廷的驕奢淫逸,以及各級官吏的媚上責下假此科斂丁口等罪責,同時也提示了封建社會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在封建社會, 皇宮崇尚“促織之戲”由來已久,朝廷內部腐朽不堪。
1、挑促織的挑意為:挑弄、引動。
2、“挑促織”一詞出自《夜書所見》,作者葉紹翁。原文如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3、譯文: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呢!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
蟋蟀。蟋蟀是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斗的物件。全世界已知 22 亞科55 ...
知有兒童挑促織的意思是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呢。“知有兒童挑促織”選自《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知有兒童挑促織”的“挑”指用細枝從縫穴中挖,也可以理解為捉。
《夜書所見》表達了作者在孤寂夜裡寫寫所思念的景象。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 ...
棉花可分為一、二、三級。
等級越高的棉花,紡的紗線支數就越高。
3級花一般可紡40支到60支。2級、1級則可紡60支到100支左右。關鍵是要配棉,即把不同品級、產地的棉花配在一起;配棉是門學問。支數,分公制支數和英制支數。
公制支數是指:在公定回潮率下,1克重紗線長度的米倍數,也就是說1克重紗 ...
(1)試使鬥而才:表順承,來;
(2)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卻,錶轉折;
(3)拾視之,非字而畫:而是,錶轉折;
(4)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表承接,連詞;
(5)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錶轉折,卻;
(6)逐而得之:表承接,連詞;
(7)上於盆而養之:表承接,連詞;
...
1、知有兒童挑促織翻譯: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呢!挑:挑弄、引動。
2、出處:《夜書所見》:
宋代: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3、譯文: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家 ...
挑促織的意思是:用條狀物或有尖的東西撥開或弄出來捉蟋蟀。挑促織出自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本詩全文是: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該詩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 ...
蛐蛐和蟋蟀代表同一種昆蟲,只是叫法不同。蟋蟀在生活中的別稱有:促織、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蟋蟀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於咬鬥。各足跗節3對,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善常跳躍,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於內側。
野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