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保安族概述(習俗信仰禁忌等)

保安族概述(習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16505。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

  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根據本族自願,定名為保安族。

  歷史

  保安族是由元明時期一支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同周圍各民族融合而成。分佈:甘肅省保安族自治縣。

  保安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民族中人數最少的民族之一,現有人口不足1.3萬人。90%以上居住在臨夏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以大河家鄉的大墩、甘河灘、梅坡村(後甘、梅合併)和劉集鄉的高李村一帶最為集中。這裡梁峁、溝壑、山谷、河谷交錯縱橫,水草肥美、林木蔥鬱、泉水潺潺,是一塊宜農宜牧的理想之地。

  保安族以色目人為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與回、藏、土(青海同仁土族)等民族互相交融發展,歷明、清兩朝而逐漸形成的一個民族。

  保安族,根據傳說及語言等方面的特點,一般認為是元、明時期以信仰伊斯 蘭教的一支蒙古族為主,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漸形成的。也有人認為是以四川、陝西等地遷至青海同仁一帶的“回回”人為主體發展 而來的。保安族名稱是由地名而來。明萬曆年間曾在青海同仁縣設定了保安 營,修建了保安城,當時住在這裡的有青海的吐蕃、土族,甘肅的回族、蒙古族和從河州(今臨夏)來這裡屯墾戍邊的官兵,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

  宗教信仰

  保安族人民長期以來信仰伊斯蘭教,屬於遜尼派,內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至於伊斯蘭教何時傳入保安族地區,尚無定論,據文獻記載,在明初保安人中就已有伊斯蘭教徒。但在保安地區普遍接受伊斯蘭教,是在清康熙年間。在老教下分若干支派,兩個主要的支派(門宦):崖頭門宦和高趙家門宦。這種門宦制度實質上是一種宗教封建特權制度。伊斯蘭教在保安地區傳播,特別是伊斯蘭教各門宦透過政治和宗法手段對族內控制,宗教不僅對保安族人民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生活,而且對保安族的歷史、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產生過深刻的作用和影響。

  生活習俗:

  保安族的飲食多以小麥、玉米、豆子為主食,通常是吃饅頭、麵條、油香、饊子、散飯或攪團(在開水鍋內撒麵粉,攪成糊狀,稠的是攪團,稀的為散飯)。肉食以牛、羊肉為主,忌食豬、馬、驢、騾等肉。保安族“油香“可稱得上是河州第一,凡嘗過者無不交口稱讚。

  保安族的家庭,過去多為為家長制的大家庭。現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為絕對權威,對子女婚姻實行父母包辦。解放前,保安族不與非伊斯蘭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間通婚情況也罕見。習慣早婚。還要取得教主的許可。不過,這種情況現在已有所改變。男方從說婚到結婚,至少要送兩次彩禮,禮金很重。第一次說親時,稱“定茶”;第二次在舉行婚禮前,稱為“乾禮”。結婚選在“主麻日”。新娘過門後,三天不吃夫家飯菜,而是由孃家送來。

  服裝特色:

  保安族服飾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號帽(白布圓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節日時戴小禮帽,穿翻領大襟藏式長袍,束腰帶,繫腰刀,足登長筒馬靴。婦女多喜穿紫紅、綠色等色彩鮮豔的燈芯絨衣褲。現在,也有許多婦女仿效漢族婦女,頭上系各色紗巾。

  節日

  保安族的婚俗禮節、喪葬儀式也都嚴格按伊斯蘭教教規舉行。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也都是保安族的重大節日。開齋節,又稱"爾德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是迴歸和歡樂的節日。這一節日是保安族人民最歡樂、愉快的日子。人人穿上最新最美的服裝,家家戶戶炸"油香"、"撒於"、"果果"等香甜美味的麵食。男人們洗淨全身,到清真寺集體禮拜。男女老少互道"色倆目":祝生活幸福,閤家安康,節日愉快。

  禁忌

  保安族的禁忌與其它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近似,如不食豬、馬、驢、騾肉等。到保安族人家做客,不能進廚房、女人的臥室,不許坐在門坎上,尤其是女人,更不能坐門坎等等。

佤族概述(習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

  人口為351974。

  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及其周圍山區。佤族是雲南的獨有民族之一,1998年全省佤族人口有36.64萬人,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2.76%。佤族主要分佈在瀾滄江、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地帶。從行政區劃上來說,佤族主要居住在臨滄地區的滄源縣、耿馬縣、雙江縣、永德縣、鎮康縣;思茅地區的西盟縣、孟連縣、瀾滄縣;西雙版納自治州。其中滄源縣和西盟縣兩地的佤族佔我國佤族總人口的50%以上,是佤族的主要聚居縣。

  使用佤語,屬南亞語系 佤德昂語支。有巴饒克、佤和阿佤3個方言。佤族原來沒有文字,1957年設計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佤族文字方案。

  歷史

  歷史上佤族因居住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自稱。居住在西盟、孟連、瀾滄的佤族自稱“阿佤”;居住在滄源、耿馬、雙江和瀾滄部分地區的佤族自稱“巴饒克”;而居住在永德、鎮康的佤族則稱“佤”。這三種自稱都有“居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這與佤族的居住地域的地理條件是一致的,也說明佤族是此地的最早山居民族。

  宗教信仰:

  佤族人信仰萬物有靈的自然宗教。

  生活習俗: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服裝特色:

  佤族男子一般用黑布包頭,穿青布無領短衫和折腰大襠、寬而短的青布大腳褲,身背本地編織的青布花邊掛包,包邊飾以長穗,出門時要佩長刀、持弩箭,以示英武。婦女服飾的基本特徵是用黑布包頭或戴銀頭箍,或盤髮辮戴銀球,穿黑色或深藍色無領上衣,綴銀泡或銀花,著彩色圖案的筒裙,耳戴大耳環,頸戴銀項圈,身背筒帕,腰圍多道藤圈--藤圈一年增戴一個,曾是女人年齡的標識,如今已演變為色彩鮮豔的珠圈,成為純粹的飾物。

  節日:

  佤族過去普遍信奉萬物有靈原始教,有部分地區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節日都伴有祭祀活動。傳統的祭祀活動除殺雞殺豬外,還要進行特有的剽牛。如:播種節(佤歷氣艾月,公曆三月)全寨人聚居在一起進行剽牛,剽牛儀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屆時由主人持鐵剽刺進牛的心臟使其致死,而後把牛肉均分到客戶祭祖。牛骨歸主人,牛頭骨被視為富有的標誌。祭祖儀式後,全家吃午餐,開始播種旱谷。“崩南尼”是舌燭舊迎新的年節,要選在佤歷一年最後一月的祭亥日,當夜四更,全寨的頭人、青壯年男子,都要集聚到寨王家,並湊錢買豬、雞各一隻宰殺,各家用小篾桌端去一盆糯米飯、一塊粑粑等給寨王拜年,祭神靈和祖先。後互贈粑粑,互相祝賀。天亮時祭神樹,並開始打獵、撈魚蝦,以求新的一年裡交下好運。其他節日如接新水節、取新火、拉木鼓等活動,都要殺雞、殺豬祭祀。其中拉木又的祭祀規模較大,整個過程要十餘天,需全家一起置酒慶賀,拉木鼓前後不得吃薑,還能用芭蕉葉盛飯,還能使用碗筷等。

  禁忌:

  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諱客人在家裡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杆,說明家裡有病人,忌外人進入。

保安族的風土人情習俗,你知多少?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數民族國家,所有的民族都保證著屬於本民族的風土人情,而這些風土人情也都是經過歷史的長流所傳承下來的。保安族也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風土人情,下面的保安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除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蘭經》、聖訓,履行必修功課外,伊斯蘭教對保安族的影響還體現在方方面面。在服飾上,保安族男子同回族男子一樣喜歡戴錶示清潔無染的圓頂無簷小白帽,穿白衫;婦女也同信仰伊斯蘭教的其他民族婦女一樣,喜歡戴蓋頭。在飲食上,多以小麥、玉米等為主食,以牛豐肉為副食,嚴格禁食豬肉,不吃兇猛禽獸之肉,不吃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

  保安族的婚俗禮節、喪葬儀式也都嚴格按伊斯蘭教教規舉行。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也都是保安族的重大節日。開齋節,又稱“爾德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是迴歸和歡樂的節日。這一節日是保安族人民最歡樂、愉快的日子。人人穿上最新最美的服裝,家家戶戶炸“油香”、“撒於”、“果果”等香甜美味的麵食。男人們洗淨全身,到清真寺集體禮拜。男女老少互道“色倆目”:祝生活幸福,閤家安康,節日愉快。

  保安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來了客人,要以最快的速度準備好茶飯款待客人,要把家中最好的食物拿出來招待,這是保安人最為重視的待客之道,客人滿意了,主人才高興。在與客人談話時,不能左顧右盼,不能玩弄鬍鬚、摳鼻吐痰,更不能伸懶腰、打哈欠。另外保安族非常尊重長者,忌子女不孝,長幼無序;吃飯要讓長輩先吃,見到長輩要先問好。

  在長期發展中,保安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在人民群眾中流傳的民間故事、詩歌、諺語等,內容以敘述民族歷史傳說、青年男女純樸愛情的居多。保安族能歌善舞。絕大多數人能唱民歌“保安花兒”。這種民歌獨具一格,分“保安令”、“腳戶令”、“六六三”等曲調,即興編詞入唱,優美動聽。

  是保安族獨具一格的民歌形式,絕大多數人都能隨口吟唱。名曲有《恭喜曲》、《舍我阿哥是萬難》、《青溜溜的青》等,深受喜愛。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點,動作節奏鮮明、歡快豪放。男子喜歡奏絲竹樂。造型藝術較豐富,婦女擅長剪紙,家庭木製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刻有十分別致的花紋或繪有色彩絢麗的圖畫。

  保安族的舞蹈節奏明快,急促豪放,舞姿輕盈、剛健,既有蒙古族舞蹈的古老傳統,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漢、藏、回、撒拉、土等民族舞蹈的形式,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傳統舞蹈主要有《克依卡哈德》、《保安腰刀》等,表現了保安人的樂觀豪放。


ps怎麼調節圖片變形拉伸

  我們在ps中插入一張圖片,往往需要調節圖片的大小,效果等。   開啟一張圖片   如果圖層鎖定,這裡有一把小鎖,雙擊解鎖   編輯選單下,我們可以看到有自由變換和變換   我們選擇自由變換,可以隨意調節圖片的大小   我們選擇變換   這裡我們可以旋轉,翻轉,透明,扭曲等等很多效果,大家可以一一試驗。也可 ...

保安的婚嫁及婚戀習俗

  保安族的婚禮一般選在禮拜五(伊斯蘭的主麻日)舉行。   婚禮當天由男方率親朋數十人(內有兩名美女)的迎親隊去迎娶新娘;到女方家裡後,會舉行祝福儀式,阿訇會從視窗向院中撒出一盤紅棗和核桃,由院內年輕人爭搶,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貴子、夫妻和睦之意,新娘村中的年輕人會向新郎索要羊羔肉,表示你娶走我們村裡的姑娘,是 ...

挪威禮儀習俗禁忌

  喜喪禮儀   挪威鄉村婚禮的酒宴常在離城最擯高階餐館舉行,酒宴結束後便開始跳舞。挪威的節日慶典有:特羅姆瑟太陽日,解放日,國慶日和獨立日等。挪威人信奉基督教新教,所以在喪禮上沿襲基督教的傳統。   主要禁忌   挪威人不願他人過問自己的工作,工資,社會地位等情況,認為這些事都屬於個人私事。他們很忌諱有人酒 ...

保安喪葬習俗

  保安族實行土葬、速葬。   土葬,墳墓均為南北向,寬三尺、長六尺、深七尺左右,在墳底的兩壁挖一名叫“拉海堤”的偏洞,用以安放屍體(亦稱麥體)。洞口高二尺、深三尺、長六尺五寸。在墳底的北壁做一土枕,屍體面朝西,頭朝西北,腳向東南,以示永向麥加天房。   速葬,為使亡人早日“入土為安”,一般習慣是人無常(死亡 ...

中元節全面解讀來歷、習俗禁忌、燒紙

       中元節的來歷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

保安腰刀:保安禁忌文化的命脈

  保安族人民是一群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英雄兒女,他們也是常年生活在馬背上的遊牧人民,刀也是象徵著民族精神和勇敢的象徵。在保安族腰刀是他們隨身攜帶的物品,它既能生活變得更加的方便也能體現出男兒本色。下面的保安族文化為您帶來保安族的腰刀文化。   聚居於大河家鎮甘河灘、梅坡村、大墩村及劉集鄉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長制 ...

保安禁忌都有哪些,你知道嗎?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也是一個多數民族的國家,在中國有著許多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也都代表是非常具有民族特的的習俗。在各個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的禁忌。你知道保安族的禁忌都有哪些嗎?下面的保安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保安族男子戴白色或黑色無簷“號帽”,穿白布衫,套青布背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