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的婚禮一般選在禮拜五(伊斯蘭的主麻日)舉行。
婚禮當天由男方率親朋數十人(內有兩名美女)的迎親隊去迎娶新娘;到女方家裡後,會舉行祝福儀式,阿訇會從視窗向院中撒出一盤紅棗和核桃,由院內年輕人爭搶,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貴子、夫妻和睦之意,新娘村中的年輕人會向新郎索要羊羔肉,表示你娶走我們村裡的姑娘,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
離開新娘家時,從閨房門倒退向大門,邊退邊撒油麥、豆、玉米、茯茶等合成的五色糧,意為把幸福留給父母。
在男方家裡也會舉行祝福儀式,到了晚上,全村的人都可以到新郎家去聽唱 宴席曲 ,一起分享喜悅,身份熱鬧。
新娘到新郎家後,三天不能食新郎家的飯,由孃家送來,以示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
保安族的婚戀習俗
過去,保安族主張早婚,認為 早生子女早得福 ,一般是男17歲,女15歲即可成婚,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媒人說合,其主要過程是先由男方請媒人說親,接著是下聘禮、認親、結婚。
首先,由男方請媒人去徵詢女方父母的意見,如果女方父母同意結親,即由男方準備好茯茶一塊、 四色 禮1份、衣料1件,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去正式定親,叫做送 定茶 ;接過 定茶 的姑娘,就不準再相親了。如果女方又將 定茶 送回男家,就說明不願結親。認親後到結婚之前的時間,男方每逢 齋月 、 爾德節 都給女方家送些禮物,一年一度的新糧豐收後,男方也要拿些到女方家去讓其嘗新。當雙方家長認為男女均到結婚年齡了,便由女方家長和媒人商定彩禮的數量後,通知男方按商定的要求逐一辦理。
送彩禮時,由媒人率領男方的本家弟兄3至4人,帶著衣料、粉、胭脂、香皂、手鐲、耳墜等送往女家;女家的本家弟兄在門口迎接,設宴席招待男方送禮人。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禮的種類不斷增多,如手錶、腳踏車、縫紉機、甚至電視機、電冰箱等。女方家在接男方送的彩禮時,不但自己家請來客吃喝,而且女方的親房戶族都要分別請吃,名曰 叫客 ; 叫客 越多,越顯示了女方的親房戶族多和彼此團結。
保安族的婚禮是熱鬧而有風趣的。婚禮大都選在 主麻日 (禮拜五)舉行,這天早上,新郎家從家族中選派7至8名男性,其中有一名是新郎的陪客,另派兩個年輕婦女作陪姑,一同牽著披紅掛綠的馬去娶親。一到新娘家,媒人引著新郎給新娘家族中的長輩一一拜見。新娘村裡的小夥子向娶親人要 奴工木哈錢 (保安語,意為羊肉錢)。娶親者吃畢後,要給 羊肉錢 ,否則便被拉到院子當中,在臉上抹黑,引得滿院人大笑。
娶親人離開女方家時,小夥子們還要向媒人要一隻羊羔錢,以便當晚吃一頓 手抓 羊肉;媒人故意不出錢或者少出錢,小夥子們嫌少了不答應,有時將媒人的鞋襪脫光,在冰雪地上或泥水裡拉著跑,這樣折騰半天,直至媒人拿出羊肉錢,小夥子們一聲歡呼,這場鬧劇才結束。
接著是女方家送親。送親的人一般是20至30人,男多女少。送親開始,由本家族中年齡較大的一名婦女手扶著新娘,右手託著1只盛著五色糧食(麥、豆、玉米、青稞、小米)和茯茶的盤子,讓新娘邊走邊向撒五色糧食,走出孃家大門,以示祝福孃家,把吉祥和幸福留給父母、姐妹和弟兄。出了孃家門,新娘騎馬,頭上蓋面紗,身上披一條紅毯子,由送親的前呼後擁一道去新郎家。到新郎村裡時燃放鞭炮以示喜慶。
保安族的宴席比較豐盛,也比較講究,首先上席的是放有冰糖、桂元、葡萄、杏幹、茶葉的三炮臺蓋碗,隨之擺上冰糖、核桃、葡萄、水果糖、瓜子、杏幹、紅白沙糖、花生;然後是饊子、果果、糖包、肉包、花捲饃、燴菜;最後端來的是 八碗 、一鍋子,在上每一道菜時,新郎要逐席向客人致 色蘭目 ,以示男方家對女方家的尊重。
當晚,在男方家是最熱鬧的時刻,全村的小夥子們都來鬧宴席場了。小夥們在院中燃起一堆大火,燒著銅壺茯茶,院子的四周張燈結綵,人們一邊喝著茶,一邊說笑戲耍,一直熱鬧到午夜,臨近結束時,所有的小夥子互相搭著肩膀,邊舞邊唱《宴席曲》。當人們要離開時,主人以紅棗、核桃等食品招待,互相說幾句喜話,整個婚禮才告結束。
新婚之夜,村裡的小夥子還偷聽新娘、新郎的秘密。婚禮的第二天,男方要繼續宴請女方的母親、舅舅等,他們吃完宴席後,由男方長輩出面結新娘的母親 抬錢 ;客人離席之前,新娘、新郎雙方長輩說一番客氣話,以示兩家成為親戚。
第三天是婚禮的最後一天,男方的姐姐、嫂嫂、嬸嬸等和新郎新娘到女方家 回門 。他們到了女方家,同樣先是 轉客 ,最後在女方家吃酒席.
婚戀習俗
1. 尼高卓 階段 尼高卓 是一個供青年聚集玩耍的場所地。在這裡,規定不可公開地談情說愛,男女青年只能用眼傳情,或藉助於口弦、三絃等樂器,悄悄傳遞資訊。基諾人的初戀都是從這裡開始的,這時還處於秘密談情幽會階段。愛情的進一步發展,就到了男女雙方互送信物的階段。以花為媒、以 樹葉信 相會是基諾男女青年戀愛時的一大特點。
2. 巴勒 和 巴里 階段
當青年男女經過自由戀愛和同居,決定組成一家庭之時,父母們會大力支援。男方的父輩會帶上酒到女方家替兒子求親。如果酒喝完了,就算女方的父母同意結這門親。從此,男方就可公開地住在女方家,共同承擔雙方的家務、生產。待擇定日子後,即可舉行婚禮。
3.婚禮
婚禮這天,男方殺雞宰豬,準備酒宴;新娘到達新郎家時,新郎的母親要將一個雞蛋放在新娘手中,併為她拴上紅線,意為把魂拴住。之後吃肉喝酒,載歌載舞,通宵達旦。第二天清晨,新郎新娘須早早出工,否則會被認為是懶惰。
保安族實行土葬、速葬。
土葬,墳墓均為南北向,寬三尺、長六尺、深七尺左右,在墳底的兩壁挖一名叫“拉海堤”的偏洞,用以安放屍體(亦稱麥體)。洞口高二尺、深三尺、長六尺五寸。在墳底的北壁做一土枕,屍體面朝西,頭朝西北,腳向東南,以示永向麥加天房。
速葬,為使亡人早日“入土為安”,一般習慣是人無常(死亡)的第二天就埋葬,最晚不得超過三天。如果亡人的親屬都在本村、本地,常是早上無常,下午就埋葬。為了實行速葬,伊斯蘭教還規定人在哪裡無常,就在哪裡安葬,絕不要把屍體從遙遠的他鄉運回家鄉安葬。
保安族的葬禮,按伊斯蘭教規舉行。到清真寺行殯禮,即請阿訇站“則那孜”,阿訇站在最前面,滿拉站在中間,眾人站在後邊。邊訇帶領眾人,虔誠地念祈禱詞,代亡人拜主、祈禱,讓亡人脫塵歸主。禮畢,由親友、鄰里將屍體抬往墓地安葬。本村人及鄰里都主動送葬,或輪流抬亡人到墓地,認為這是一種善行。
殯葬時,亡者家屬不穿孝服,不用任何物品作陪葬。到了墓地,先把亡人抬到墓西邊,由四個人將蓋在亡人身上的單子從四角撐起,遮住太陽,然後抬屍下墓。屍體下到墓坑後,解開大袒的兩頭扎線,慢慢移進墓坑西邊的“拉海堤”(偏洞),頭北足南面朝西作側睡狀。之後,即用土坯將“拉海堤”的門堵起來,阿訇開始念《古蘭經》的有關章節,送葬的人們跪坐旁聽,念畢,大家一起“接都哇”,以示替亡人祈禱。
“都哇”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祈禱”。由阿訇帶領舉雙手向真主祈禱,然後把手往臉上放一下,稱為“接都哇”。穆斯林作禮拜後也“接都哇”。此時,亡人的兒子向墓坑掬土,眾人填墓坑,壘墓塚,亡者家屬向人們散“海地耶”(錢或物,數量不定),至此葬禮結束。
之後,將亡人的衣物分送給阿訇、親友和家境貧困的人,或遵遺囑送人,一般不留在家裡。
1、最奇特的戀愛場所--姑娘房
雲南楚雄彝族山區的青年,談戀愛有規定的場所即姑娘房。姑娘長到十六、七歲時,就要離開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幹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織麻紡線,挑花繡朵。有小夥子來相會時,陪坐談天。楚雄彝族認為在家中談情說愛是不禮貌的,必須在姑娘房進行。
姑娘房也是相親的場所。姑娘趕 ...
達斡爾族實行嚴格一夫一妻制,並一直堅持氏族族外婚制度,以同一個始祖的後裔的“哈拉”,以及從“哈拉”分化出來的“莫昆”的人禁止通婚。後來稱為同姓不婚。姨表和舅表屬於不同哈拉莫昆,所以通婚較多。如果發生族內婚者,不僅受到輿論的譴責,還要受到習慣法的懲處。對於較近知輩分者,要求同輩分的人才能通婚,不同輩分的人不 ...
概述: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16505。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
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 ...
畲族婚姻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同姓不婚,都在本民族內部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由於姓氏少,加上居住分散,故同姓不同房的或五輩以外的也可以通婚,但比較少見。昔日,畲族青年男女婚前有戀愛的自由。一般透過對唱山歌來選擇伴侶。過去一般都是早婚,在14—15歲就開始結婚,最遲不超過17—18歲。20歲以上結 ...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數民族國家,所有的民族都保證著屬於本民族的風土人情,而這些風土人情也都是經過歷史的長流所傳承下來的。保安族也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風土人情,下面的保安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除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蘭經》、聖訓,履行必修功課外,伊斯蘭教對保安族的影響還體 ...
保安族因為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保安族的節日中宗教節日較多。這些節日除有宗教色彩外,還有群眾性,原來是宗教的重要節日,由於歷史的演變,現在已形成為民族的傳統節日。
保安族的主要節日有:
爾德節。又稱爾開齋節、肉孜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的譯音,是迴歸及歡樂節日的意思,來源於宗教,是伊斯蘭教 ...
一、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