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始興畲族的婚戀習俗

始興畲族的婚戀習俗

  畲族婚姻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同姓不婚,都在本民族內部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由於姓氏少,加上居住分散,故同姓不同房的或五輩以外的也可以通婚,但比較少見。昔日,畲族青年男女婚前有戀愛的自由。一般透過對唱山歌來選擇伴侶。過去一般都是早婚,在14—15歲就開始結婚,最遲不超過17—18歲。20歲以上結婚的為極少數。雖然畲族青年男女有戀愛自由,但結婚還須徵得父母的同意。若父母不同意就自行結婚,會遭人議論。畲族的婚姻,包括婚嫁、招贅、再嫁等。

  婚嫁

  明、清以後由於受漢族的影響,畲族婚嫁的一整套繁文縟節,同漢族大體一樣,從物色物件到完婚,基本體現了漢族問名、納吉、納采、納徵、請期和親迎等婚姻六禮。不過因時代的不斷變化而簡化為提親、定親、報日子和迎親。畲族現尚存的“作表姐”、“作親家伯”婚俗頗有特色。“作表姐”即閩東一帶快要出嫁的姑娘應舅父之邀到外婆家作客(即“作表姐”)。姑娘在外婆家受到幾天的隆重接待後,她的母親以糯米餈粑感謝大家,然後帶女兒回家,等待出嫁。“作親家伯”,是流行於閩東、浙南畲族地區的一種迎親習俗。結婚前二天,男方派遣一位好歌手——“親家伯”(浙南稱“赤郎”和“行郎”)偕媒人送彩禮到女家“叫親”。到女方家後主要以唱歌增添喜慶。

  招贅

  畲家只有女兒而無兒子的家庭,多行招贅,畲族中男到女方落戶比較普遍,甚至有少數人家把女兒留在家裡“招兒子”,而自己的兒子反而給別人家當兒子。畲民若是家庭土地較多、房屋較寬敞,雖有兒子亦把女兒留家招贅;若地少難分、屋窄難居,為了維持家庭土地,數子不能全留在家中,往往把長子外的數子外出作贅婿,若父母溺愛某子,亦可把他留下,把其他兒子贅出去。女婿上門按例必需改姓,特別是漢人入贅者更要改姓,孩子從母姓;族譜載:“無子而產育有女者,即將其女留家招贅,入贅為嗣,此是祖宗血脈,有所遺留也,可入正系圖派矣。”對上門女婿不予歧視,其家庭地位和財產繼承權都是平等的。招贅時,女方還要給男方送禮或給一定數量的錢,作為贍養男方父母的養老金。婚禮儀式與娶媳婦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女婿上門多為步行,也很少有嫁妝。有的地方女兒招贅,繼承財產,養老送終,所生兒子兩家對分,長子從父姓,次子從母姓。婚後倘有他故,不願在女家過活,允許出走,出走前需付一筆雙老贍養金。

  續娶與再嫁

  畲族男子中年喪妻一般都要續娶;畲族亡夫的寡婦也可再嫁。但其儀式已不如娶一次(或嫁一次)的隆重。尤其是寡婦再嫁多少有些卑視。

  歷史上畲族尚有“搶婚”、“姑換嫂”、“對婚制”、“服務婚”等婚俗。畲族過去同姓如結婚,外村人可以來搶婚。例如甲村姓雷與姓雷的結婚,則乙村姓鐘的可以把女的搶回,與其本村未婚男子結婚。這種搶婚現象在1949年前曾發生過。寡嫂與叔叔不得結婚,認為“大哥為父,大嫂為娘”,結婚是不合理的,不但本村老人反對,而外村同族的人也可以搶婚。“姑換嫂”,即以親妹妹跟對方換娶妻子。“對婚制”,即多男子之家,以男子與多女子之家互相對換,一方受女為媳,一方得男為贅婿。“服務婚”,即貧苦之家的男子無力娶妻,往往到女家做工三年,以工資報酬,抵還聘金,三年期滿,攜妻返家。

畲族婚慶習俗

  浙江西南地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漸漸成為中國旅遊的又一熱點。其中,作為中國最大的畲族自治縣的景寧縣,又以其婉轉的山歌、醇美的佳釀以及鮮豔的民族服飾引來眾多遊客駐足。筆者近日來到景寧,感受了一番原汁原味的畲族風情。

  喜歡對歌的民族

  在景寧縣,十分之一人口是畲族人。在畲村,遊客可以在 畲家嫁女 的風情旅遊專案中,領略到當地獨特的民風。

  筆者也加入迎親的隊伍,做了一回婚禮的貴客。

  畲族女子出嫁,可是一件大事。為了考驗男方是否有誠意,女方給男方設下了許多障礙,對歌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據瞭解,畲族是一個能歌的民族,幾乎人人都是歌唱能手。畲族的婚禮就是一場浩大的對歌會,雙方都挑選了當地最好的歌手助陣。

  迎親的人來到女方家村口,赤娘(伴娘)和女方姑嫂用長刺的杉樹攔路,放了鞭炮遞上紅包還不行,一定要對歌,對不上來可進不了村子。畲族的山歌遠近聞名,畲族的山歌是用獨特的畲語演唱的,且用假聲歌唱,曲調很特別。在現場,男女雙方你來我往,歌聲在山間環繞不絕。

  風趣的 灶前禮數

  依照習俗,男方挑來了辦喜筵的酒和食物,赤郎(伴郎)要在女方家裡做飯。這頓飯可不是輕易能做的。赤郎下廚的炊具被女方姑嫂藏了起來,她們要赤郎吟《借鑊歌》,每吟一物,姑嫂們才拿出一物,直到她們認為 禮數週全 後,才告一段落。

  做飯時,赤郎必須眼明手快,一手提肉一手涮鍋,迅速地把肉放在鍋裡,蓋上鍋蓋。否則站在灶後的姑嫂們的惡作劇會忙得赤郎一次次地涮鍋。扮成赤郎的遊客在重重考驗之下,手忙腳亂,引來周圍一片歡笑。

  俊俏的 潑妮仔

  在一番考驗之後,就是熱鬧的宴席。席間,滿眼都是穿著傳統畲族服裝、帶著頭飾的 潑妮仔 (畲族少女)。畲族女子的頭飾十分精緻,前端豎起呈錐型,用銀製的鏈子作為裝飾,一直垂至兩鬢。畲族姑娘喜歡穿顏色鮮豔的本民族服裝,每件衣服的邊上都鑲著金邊。遊客與畲族少女一起圍成圈,跳起畲族的 釀酒舞 。年輕的女孩整晚唱著山歌,跳著舞蹈。美麗的銀製頭飾在夜光裡舞動,將美麗的 潑妮仔 映襯得更美。

少數名族婚戀習俗之最

  1、最奇特的戀愛場所--姑娘房

  雲南楚雄彝族山區的青年,談戀愛有規定的場所即姑娘房。姑娘長到十六、七歲時,就要離開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幹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織麻紡線,挑花繡朵。有小夥子來相會時,陪坐談天。楚雄彝族認為在家中談情說愛是不禮貌的,必須在姑娘房進行。

  姑娘房也是相親的場所。姑娘趕歌會去了,母親必須煮好招待未來女婿的飯菜。青年們在歌會上互相認識後,如果男方中意,很快就派人來提親,若是男方在短期內沒有動靜,那就算吹了。男方提親,女方可以拒絕。無論哪方不願意,都只有等到下一次跳歌會上再另作選擇。

  按照風俗,適齡女青年參加跳歌會必須領一個小夥子回家,才算有本事,同樣,男青年參加歌會也以被姑娘約走為榮。倘若一個人去,一個人回,全家都不愉快,旁人也看不起他。

  2、最有趣的情書--鮮花

  鮮花象徵美好。雲南西雙版納的愛尼青年男女,常把鮮花當作情書來傳遞。他們忌諱在長輩或姑嫂面前玩弄花朵。

  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時,採取的是一種隱晦的方式。男青年看上了女青年,為了試探對方的態度,先送一束鮮花給她。姑娘接到鮮花後先是嫣然一笑,然後根據自己的決斷,又送回一束鮮花給男青年。如果自己還沒有朋友,就送回單數的花朵,表示大家可以互相瞭解,接觸;若是有了朋友或是不喜歡,就送回雙數,表示謝絕。他們用以傳“書”帶“信”的鮮花是紅色或黃色,扎花的線要用黑色。

  3、最古老的情書--來蘇

  雲南傈僳族仍保留著古老的婚姻習俗,男女青年往往透過以物代信的“來蘇”往來訊息,談情說愛。

  當一個小夥子愛上一個姑娘後,就用一張白紙或芭蕉葉包上一樣長短的茅草兩小截、完整的大蒜一個,檳榔、草煙各一撮,再加嫩綠的樹葉兩小片,面對面合在一起包住,井用紅線紮好,送給他愛著的姑娘;這就是情書——來蘇。它的意義非常豐富、有趣:兩根同樣長短的茅草,表示雙方各方面都差不多,我在許多姑娘中選上了你;完整的大蒜,表示以後兩人要相親相愛,永不分離;擯榔和草煙表示我的心熱辣辣地愛著你,想把你含在口中;綠葉表示但願我倆相好結婚;外面用紅線捆紮,表示希望兩人相愛像火一樣熱烈。

  當姑娘接到小夥子送來的“情書”後,若是同意就把檳榔、草煙嚼吃了,也回一封同樣的“情書”,並加上芫荽,外面用白線紮起來。蕪婆表示願和你相好;白線表示自己清清自白。若不同意,就把相合的樹葉翻過來背靠背,再加木炭一塊。如果完全拒絕,那就再加上一截辣子,檳榔、草煙也要原物退還。小夥子接到這樣的回“信”後,就不再追求這個姑娘了。

  4、最委婉的說親方式——討谷種

  各民族的青年在求婚時,都有著不同的方式,雲南西盟山佤族青年的求婚方式含蓄幽默、生動有趣,與眾不同。

  如果男青年愛上了某個姑娘,便請媒人去姑娘家提親。媒人先獨自一人來到姑娘家,把男青年的人品、家境,一一向姑娘的父母詳細介紹,然後告辭而去。

  第二天,媒人帶著男青年到姑娘家正式求婚。待吃過水酒後,媒人便以試探的口氣對姑娘的父母說:“聽說你家的谷種很好,我們想討回去種!”姑娘的父母若是滿意這個男青年,就謙遜他說:“我家谷種是有,但是不好。不知合不合你們的意?”這時洗耳恭聽的男青年,立即高興地回答:“我們家土地肥沃,谷種撒下會長好的。”這樣,對於局外人來說,他們好似在“說東道西”,實際上親事已定。

  若是女方父母不同意,他們便會推辭:“我家谷種不好,你到別家去討吧!”或者直截了當他說:“我們家的谷種還嫩,不合你們那裡的氣候!”這樣的拒絕,語言委婉,彬彬有禮,不傷感情,大家在面子上也好過得多。

  5、最優雅的戀愛方式--以琵琶、口弦傳情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多以語言交流思想,表達愛慕之情,這已是盡人皆知。但是,怒族青年男女在相戀的初期就不用語言,而是以清脆的“達變”(怒族琵琶)曲調和悅耳動聽的“擬力”(怒族口弦)曲調代之。

  一般來說,怒族青年男女在戀愛的初期,男青年是以琵琶來表達思想感情以傳情達意的,女青年感到自己的意中人來求愛了,也必然會以口弦對答。據說,這種對答,不僅可以表達愛慕之情,流露心中的秘密,而且還可以提出疑問,進行答辯,甚至還可以共同商討有關事宜。這樣以曲代談的戀愛方式,雙方可以不說一句話,完全靠演奏曲調,但雙方都能意會,直到情投意合為止。

  據說,有的怒族青年男女從戀愛到完婚都沒有講過幾句話。這在世界各族的婚俗中不能不說是奇蹟。

  6、最奇特的婚俗——搶親

  搶親就是未婚男子將喜歡的未婚女子搶到自己家結婚成親,這種習俗,雲南有幾個少數民族均有,但這只是男女雙方商量好的一種婚嫁方式。然而,德宏州梁河縣的阿昌族搶親卻有所不同,分為三種情況:

  一種是男女雙方自由戀愛有了感情,但說親時女方父母不同意,這時,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讓男方來搶親。男方按約好的日子,邀約夥伴深夜摸進女方家,拉著姑娘就跑,姑娘有意高聲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搶走的。由於女方父母毫無準備,這種搶親大都順利。

  二是姑娘有了自己的意中人,而父母又硬要為姑娘選定其他女婿。在兩個男子喜歡一個姑娘的情況下,其中一個男子便約同伴把姑娘搶回家中,未搶到姑娘的另一個男子,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姑娘被搶走,而不能半路擷取,這是阿昌族的規矩。

  三是男女雙方在戀愛過程中立下山盟海誓,但女方中途變心,男方便組織人趁姑娘外出不備搶起就跑。 搶親到家,一進門就放鞭炮,當即拜堂。當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將姑娘領到較遠的親戚家住下,有時還要躲進深山,直到雙方家長談判妥當才雙雙回家。

  7、最簡樸的婚禮——勞動

  居住在雲南彌勒縣西山區的彝族支系阿細人,自古以來婚姻自主,婚禮儉樸。他們選擇物件的重要條件之一,是看對方是否愛勞動。一個相貌出眾的青年,如果好吃懶做,艱難找到物件;相反,相貌平常而勤勞樸實的青年,卻往往遇上如意的伴侶。

  當阿細青年男女經過自由戀愛,決定結婚的時候,父母對兒女的婚事,一般都表示贊同。婚姻的程式,一般是女的先到男家勞動兩天,以此向男方父母認親。男家不擺酒席,也不請客。第三天,男女雙雙在一個熱心男友的陪伴下又到女家認親。女家同樣不擺酒席,不請客。按當地習俗,到女家認親的這天早上,男的要為女家挑一挑水,飯後,男女雙雙去勞動,以示情投意合,同甘共苦。當晚,雙方回到男家。在男家再幹四、五天的勞動後,又返回女家。這時,雙方中若有一方心有悔意,婚事可以就此罷休;若都表示滿意,婚禮就算完畢了。

  以勤勞取人,奠定了阿細人婚姻幸福美滿的基礎,所以在阿細人當中,因草率成婚而釀成不幸結局的為數極少。

  8、最奇特的離婚儀式——設宴請客

  拉祜人有一種習俗:結婚不需辦備酒席;結婚這天,通常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向新婚夫婦祝福,隨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和小夥子們便伴著新郎新娘,圍著燃起簿火的火塘載歌載舞。拉祜人認為,火塘標誌著夫妻雙方有一顆火熱的心,人們圍著火塘歌舞,是祝福新婚夫婦終生相愛。拉祜人結婚這天用來招待客人的東西,是自己的旱菸、烤茶、松子、慄果之類,從來不興講排場。

  但拉祜人離婚就大不一樣。根據他們的習俗,提出離婚的一方,要備辦豐盛的酒席請客,客人不必送禮。這種帶有“懲罰”性質的習俗,目的在於告誡年輕人在選擇物件時要慎重考慮,一旦結婚,就要做到終生相愛。同時,“離婚宴”還含有希望雙方今後不要相互仇視的意義。

  9.世界最古老的婚禮習俗之一 ——摩梭人的阿注

  雲南少數民族的婚姻習俗有趣而奇特,但其中最為獨特的要數瀘沽湖畔的摩梭人的阿注婚。阿注婚分為阿注婚、阿注同居婚、成家婚三種形態。阿注婚:阿注在摩梭語中是親密的朋友之意,其特點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各在母系大家庭中生活,結交阿注關係的夫妻沒有實質上的經濟聯絡,男子夜間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親或姐妹撫養,父親不撫養孩子,他撫養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撫養。在農忙季節,女方家需要幫忙,男方可以前去協助。男女之間的愛情是阿注婚的基礎,雙方一旦產生了愛情,就可以結交為阿注關係。阿注婚的特點在於維繫以母親為核心的血緣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關係、婆媳關係、妯娌關係等。母親死後,家庭中的女子誰能幹就由誰來承擔家庭的重任。阿注同居婚:在長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態也在逐漸轉變,由分居向同居轉化,其特點是:男女雙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個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無論到哪家,都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員。以上兩種阿注婚,同一母系血緣內,是絕對禁止結交阿注關係的。


——生育習俗

  畲族歷來重視生兒育女。懷孕婦女雖然照常參加生主勞動,但受到村人愛護和照顧,不讓其乾重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畲族婦女分娩都在婆家。臨產時都要坐在矮板凳上,待嬰兒出生後,婆婆或接生婆才近前幫忙。她們認為“分娩不潔”,以免汙天穢地,衝撞“神明”。因此,在孕婦分娩時,要點燃一束幹茅草或破紙傘,驅除房間穢氣。 ...

——命名習俗

  畲民命名取正名外,還有奶名和譜名。奶名即乳名或小名。常因保護神的不同甘共苦而分別冠以“石”(石將軍)“奶”(奶孃陳靖姑)、“佛”(神佛)等字。修宗譜進取的名字中譜名,見於靈堂神主牌、墓碑。譜名的命名物件按世系、排行而定,由諱名(世名)、字、行第三者組成。一般每一世(代)同輩用同一個字頭。行每同一輩按出生年 ...

——喪葬習俗

  畲族人幾享年50歲以上死者為壽終正寢。整個喪葬之禮與婚禮場面同樣熱鬧,俗稱“老喜喪”。先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執陶罐到溪河邊,點燃三支香,燒化紙錢唱〈〈買水歌〉〉。唱完。向河裡舀水,俗稱“買水”。舀水時,死者是男,要舀順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後,要放在火爐上暖幾分種,用 ...

——節氣習俗

  畲族的節日多為懷念、崇拜祖先和神靈而設。 春節∷ 其習俗與漢族習俗大致相同。 祭祖節∷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祭祖活動。畲族村寨建有宗祠、支祠或祖寨。內供畲族祖先的祖牌,有的還塑有藍姓和雷姓始祖的塑像,祠內擺有龍頭杖、香亭、香案、香爐等。祭祖開始,先放神銃三響,鞭炮連聲,鑼鼓喧天,祭案上擺供茶酒三牲。凡 ...

基諾婚戀習俗

  婚戀習俗   1. 尼高卓 階段 尼高卓 是一個供青年聚集玩耍的場所地。在這裡,規定不可公開地談情說愛,男女青年只能用眼傳情,或藉助於口弦、三絃等樂器,悄悄傳遞資訊。基諾人的初戀都是從這裡開始的,這時還處於秘密談情幽會階段。愛情的進一步發展,就到了男女雙方互送信物的階段。以花為媒、以 樹葉信 相會是基諾男 ...

保安的婚嫁及婚戀習俗

  保安族的婚禮一般選在禮拜五(伊斯蘭的主麻日)舉行。   婚禮當天由男方率親朋數十人(內有兩名美女)的迎親隊去迎娶新娘;到女方家裡後,會舉行祝福儀式,阿訇會從視窗向院中撒出一盤紅棗和核桃,由院內年輕人爭搶,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貴子、夫妻和睦之意,新娘村中的年輕人會向新郎索要羊羔肉,表示你娶走我們村裡的姑娘,是 ...

浙江二月二龍抬頭習俗

  浙江畲族地區,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人們備祭品祭祀土地爺等神,以保佑鄉人平安。故當地有俗語謂:“二月二,殺雞請土地。” 農曆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