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傣族藝術中明亮的寶石:傣族壁畫

傣族藝術中明亮的寶石:傣族壁畫

  傣族是一個很信奉佛教的民族,無論是傣族文化還是傣族的生活習俗,都與佛教離不開關係。今天小編帶大家看傣族的壁畫,不用質疑,傣族壁畫也融入了大量的佛教色彩,但也是傣族人民生活情感的真實寫照。栩栩如生的傣族壁畫,不僅繼承與發展了本民族的優秀傳統,同時也吸收借鑑了其他民族的優秀精華。

  傣族壁畫多見於佛寺壁畫,是傣族佛寺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之一。

  傣族佛寺壁畫是隨著佛教活動的開展和佛寺的興建而發展起來的。在西雙版納現存和近年修復或興建的佛寺中,均有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表現佛教故事的很多。傣族佛寺壁畫中出現了許多佛的形象,其形象和神態與中原敦煌壁畫中釋迦牟尼的佛像也十分相似,它們具有相同的面部,如額部寬闊、眉眼細長、薄唇、大耳。

  在構圖上,打破了時間、空間、地點的限制,把一個完整故事的來龍去脈集中明確地在一幅畫面上表現出來。同時,構圖疏密得當,主次分明。在人物的造型上,既保持了結構的準確性,又作了藝術的誇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表現手法上,採用了中國畫傳統的線的表現技法,線條流暢,生動活潑。由於明亮的金色,飽和的石青、石綠、硃砂、黑色等各種礦物質原料填彩,並注意較好的應用了黑白對比、冷暖對比、大塊色與小塊色對比,使整個畫面顯得既鮮豔,又統一和諧,富於節奏感。在壁畫的邊框裝飾以及佛寺裡外的屋頂、天花板、門窗的裝飾上,大量採用了傣族民間剪紙藝術的造型紋樣。

  傣族壁畫的圖案上,大多是孔雀、大象、小鹿、馬、糧食、水果、植物、花卉等,其中大部分是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在描繪方法上,先用硬紙板刻出模本,然後按照需要用金漆或銀漆印在用紅色或黑色作底色的牆壁、柱子、天花板以及門窗上,大多是採用單獨紋樣和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的圖案造型,民族味濃厚。

  傣族人民性情溫和、勤勞、勇敢、善良、人與人之間,家庭、鄰里之間,相處和睦。傣族能歌善舞,以及生活在環境優美的大自然裡,這本身就是一幅天然的優美動人的風俗圖,再加之燦爛的文學藝術,為佛寺壁畫提供了優秀的創作題材。

  同時,西雙版納享有“線條造型美的世界”的盛名,傣族人民在佛寺壁畫創作中,既見長於獨創,又善於吸收和借鑑其它民族的優秀藝術,以情造線,以線傳情,吸收別人的長處以充實自己,從而使佛寺壁畫藝術更加絢麗多姿,成為傣族藝術寶庫中的奇葩。

  您可能還會喜歡:

  黎族文化精品:人形骨簪

  黎族酒文化:茅臺山蘭酒

  黎族的飲食、飲酒禁忌

  黎族傳統、純熟的捕撈技藝

中秋拜月:傣族鳴槍 潮汕吃芋頭

  

  資料圖片:拜月

  中秋拜月可以說是全國各地過中秋的“保留節目”,但由於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地拜月也有各自的特點。

  雲南傣族:鳴槍拜月敬英雄

  “以前老家拜月後還要鳴槍,表達對英雄的敬意。”在石獅打工的巖先生說,以前每當中秋節那天,村裡年輕男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而年輕女子則忙著到湖邊、池塘裡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日的晚餐,老婆婆則忙著做糯米圓餅,放在供桌的四個桌角上,每個餅上插一炷香。等月亮升起,他們就燃香,全家一起“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後,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嚐食物,談笑賞月。

  原來,根據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巖尖死後就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廣東潮汕:拜月吃芋祭祖先

  “我們那裡中秋流傳‘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語。”來自廣東潮汕的陳先生告訴小編,他們中秋拜月,一般只有婦女和小孩參與。中秋節晚上,當月亮升起來之後,婦女們便在院子、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桌上還擺滿月餅、水果以及芋頭作為祭禮。

  “泉州中秋祭祀也要有芋頭,但我們吃芋頭還是有來歷的。”陳先生說,他們老家中秋吃芋頭,是為了紀念宋末反抗元朝統治的人們。原來,當年元朝統治者滅掉南宋,攻破潮州後對百姓進行屠殺。為了不忘元朝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的諧音且形似人頭之寓意,以此來祭奠祖先,一直流傳至今。詹偉志

傣族特色民居:傣族竹屋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其文化風俗皆是不同,當然其建築風格也因地域差異有所異同。傣族處在亞熱帶,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溫度適中,所以很適合幹欄式建築。那麼,下面跟小編一起深入傣族文化了解他們的建築特色吧。

  傣族竹樓是一種幹欄式建築,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稱為“竹樓”。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壩地區,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攝氏度,沒有四季的區分,幹欄式建築是很合適這種環境。

  傣族的竹樓,則是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於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燻蒸。傣家竹樓通風很好,冬暖夏涼。屋裡的傢俱非常簡單,竹製者最多,凡是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製成。

  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緬地輸入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多餘者,陶製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由於天氣溼熱,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樹蔽天,氣根低垂;村內竹樓鱗次櫛比,竹籬環繞,隱蔽在綠蔭叢中。

  結構說明

  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頂鋪草,主柱有24條。所以竹樓用料簡單,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生活用途

  竹樓的平面呈方形,底層架空多不用牆壁,供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樓上有堂屋和臥室,堂屋設火塘,是燒茶做飯和家人團聚的地方;外有開敞的前廊和曬臺,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飯、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風;曬臺是主人盥洗、曬衣、晾曬農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這一廊一臺是竹樓不可缺少的部分。這樣的竹樓一防潮溼,二散熱通風,三可避蟲獸侵襲,四可避洪水衝擊。

  因為這裡每年雨量集中,常發洪水,樓下架空,牆又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於洪水的透過。傣族多信佛教而且迷信禁忌也多,幾乎村村都有佛寺。規定在佛寺的對面和側向不許蓋房子;民房的樓面高度不許超過佛寺中佛像坐檯的檯面。

  由於經濟上的懸殊差別,村裡百姓的住房本來在大小和質量上無法與頭人相比,但還在建房上作了許多規定,如勞動百姓的住房不能建瓦房,不準做雕刻裝飾,廊子不許作三間,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門,甚至樓梯也不許分作兩段,樓上樓下的柱子不能用一根通長的木料,還不得用石頭柱礎等等。這種種限制的確也影響了民居建築在技術上的發展,使大量民居不可能保持很長的壽命。


民族文化傣族潑水節的來歷與傳說

  潑水節是我國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泰國、緬甸等地的傳統節日,跟過年一樣隆重。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潑水節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不知道哪個是真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傣族文化中的傣族潑水節。   起源   潑水節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 ...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傣族文化是在一個封閉式的環境下形成並發展的。最具傣族文化特色的就是花腰傣。花腰傣色彩斑斕的服飾,銀飾綵帶玲琅滿目,因其引人注目的特色而得名。花腰傣完整地保留著傣族先祖對自然與靈魂的崇拜,以及民族的文化信仰,因此便形成了今天內涵豐富的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 ...

奇特的民族習俗傣族刺繡

  傣族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環境下形成並發展的。傣族的刺繡不僅花樣繁多,而且刺繡工藝精緻美觀,它是傣族文化的象徵符號。傣族人民把傣族的生活習俗與大自然有力結合,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傣族刺繡作為傣族的一種優秀文化,凝聚著傣族人民勤勞與智慧的鑄造成果。   傣族刺繡的簡介   傣族刺繡一般以白紗線為經,紅 ...

都皇城明朝第一座都城

  位於安徽鳳陽西北區的明中都皇故城,是一座歷經600多年風雨滄桑的古城遺址,無論是中國建築史上還是在中國歷史程序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明中都皇故城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營造的明王朝第一座都城,被譽為“東方巴比倫”。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次年九月詔以臨濠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賜名鳳陽。 ...

之花結香花

  結香花為落葉灌木,高達2m。全株被絹狀長柔毛或長硬毛,幼嫩時更這發票以條棕紅色,常呈三叉狀分枝,有皮孔。葉互生,通常簇生於枝端,紙質,橢圓狀長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8~16cm,寬2~3.5cm,基部楔形,下延,行端急尖或鈍,全緣,上面密被長毛,後幾無毛,下面粉綠色,被長硬毛,葉脈上尤密,葉脈隆起。頂生頭 ...

植物的活化石鐵樹放在室內風水好嗎

  鐵樹是我們很常見的園林景觀植物,鐵樹的生長不能離開陽光的照射因此,可能在室內養殖也只能把它放在陽臺上養殖。鐵樹適合在室外養殖,那麼你知道鐵樹能不能放在室內嗎?其實說法是不一的,接下來帶你去了解鐵樹放在室內風水好嗎。   鐵樹適合在室內養殖嗎   最好不要在室內養,但北方冬季可以在室內越冬,放置在朝陽通風處 ...

傣族的潑水節又叫什麼 傣族潑水節的由來和傳統

  傣族的潑水節又叫什麼 傣族潑水節的由來和傳統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週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週開始向新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