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傳統歡慶豐收節日:新米節

傳統歡慶豐收節日:新米節

  古時候人們為了紀念重大事件的發生,往往會為了這天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景頗族文化裡的新米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作為農業民族在稻穀成熟的這天,景頗族人們為了慶祝豐收,久而久之變成了新米節,在民族文化中留下印記。

  秋天,稻穀成熟了,景頗族農民把割下的第一捆稻穀舂成米,請左鄰右舍的男女老少到家共嘗新米飯,歡度新米節。

  新米節在農曆八月龍日那天。那天,吃過早飯,客人們來了,就幫忙把割了放在鬼門旁邊的那捆稻穀搬到竹笆上打,接著把打出的稻穀炒幹,舂成米。把新米和老米混合在一起做飯(老米還沒有吃完,新米又有了,含有夠吃夠穿的意思)。蒸飯時,蒸蓋上擺著穀穗;若是閏月過新米節,蒸蓋上擺十三穗,不閏月則擺十二穗。

  在吃新米時,先將準備好的乾魚、幹老鼠、雞蛋、新米粑粑、水酒灑到田裡獻地鬼,祈禱來年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蒸新米飯時,主人家的老阿爹向圍著他的客人、家人唱起了稻穀的來源:從前,冒難(天地之神)把地上的稻穀全搬上天,人們只得吃芋頭過日子。後來,狗從太陽居住的地方跑來,尾巴上還沾著不少稻穀。人們就拿狗尾巴上的稻穀作種,撒到田裡,從此才吃上稻米飯。還唱種稻的全過程,傳授生產知識。

  裊裊炊煙飄散在湛藍的天空,通紅的火炭餘熱灼人,主人家的老阿媽把手洗乾淨,開啟蒸蓋。隨著淡淡的蒸氣向四方飛散,一陣撲鼻的清香溢滿屋內,人們不約而同地做著一個深呼吸的動作,口水不知不覺地嚥到肚子裡去!這時,老阿媽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青菜葉,用筷子將米飯一筷一筷地挑出放在青菜葉上,有幾個亡親就放幾包,以此悼念先人。

  祭祖完畢,只聽老阿爹“瞰”地叫了兩聲,就看見一條搖著尾巴的狗進了屋。老阿媽從蒸籠裡挑出一些米飯,放在狗面前給狗吃。直到狗吃飽,搖著尾巴出去後,全家人和客人才端碗理筷,盡情飽餐。家人一時回不來的,要留下一包新米,等回來後煮給他吃。

  吃完新米飯,太陽落山了,滾圓明亮的大月亮爬上了山頂。這時便在寨子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火苗;中天,月光與火光相輝映。大家圍著篝火,在象腳鼓和鋩鑼的伴奏下舞蹈。男子揮動被火光照得發光的長刀,婦女在胸前上下左右擺動手帕,盡情歌舞,歡慶豐收的到來。

  新米節這天,人們一邊飲酒談笑,一面和主要總結農事,討論下種的適當時機、泡田水的使用、栽秧的技藝、旱地播種的方法和時限、開荒的設計、輪種的學問等。新米節是一個慶賀豐收的節日,也是一個促進農業技術交流的節日。

仫佬族傳統文化的節日:走坡

  仫佬族的走坡節日,是為青年人找尋終身伴侶的節日。而時間被定為八月十五這天,在這天裡男女雙方相互對歌,以表示愛意。在對歌結束後,相互贈送禮物以表示願意與對方結成伴侶。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多在春、秋農閒時節舉行。春季走坡選在春節至元宵節的一段時間,秋季走坡選在中秋節前後的一個圩期裡。走坡活動,古有慣例,不必發通知、出佈告,坡會的日期和場所,群眾心中早已有數。相傳最大的坡場是東門、喬頭、小長安三鄉交界的花源洞和四把鄉龍潭邊的新印坡。屆時,青年男女身穿節日盛裝,女的花枝招展,男的瀟灑大方,成群結隊,由各村各寨雲集到坡場來。唱歌傳情,互唱互答,有邀請歌、盤問歌等,增進彼此的瞭解。如果男女雙方有情有意,便接唱傾訴愛慕之情的“談情歌”;如雙方感情進一步加深,進而即唱“初結歌”,表示初步認定對方為自己的意中人。

  對歌結束時,要唱“惜別歌”、“相約歌”,表示年輕戀人依依惜別、難分難捨,盼望再相見的心情,並互贈信物,男方送女方月餅稱“同年餅”,女方送男方同年鞋,又稱“鴛鴦鞋”,意為成雙成對,共結同心。

  如,男:八月十五月團圓,哥送月餅表姻緣;

  為了我倆成雙對,禮輕情重妹莫嫌。

  女:郎哥愛,手接月餅心花開;

  八月中秋哥送餅,九月重陽妹送鞋。

  這首歌,既唱出了送物定情的心願,又約定了下次相見的日期。再次走坡時,先到的一方唱“守等歌”,接著唱“重逢歌”,試探對方誠意和表示永遠相愛的“結雙歌”,互相讚美的“贊花歌”,表示別後思念之情的“思雙歌”,渴望結親和嚮往婚後幸福生活的“同住歌”及“算日歌”、“分離歌”等。雙方經過多次約會相見,以歌傳情,互相瞭解後,仍然不能私定終身,因為按照俗例,必須經過雙方家長同意,再經“月下老人”牽線搭橋,才能結為“秦晉之好”。

  仫佬族之所以將此節稱為“走坡節”,即指不獨在龍潭邊的平壩上活動,而是在附近的山坡綠蔭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年輕人對歌傳情;又因是青年人尋找終身伴侶的日子,所以又叫“後生節”(後生——青年男子)。在潺潺的小溪邊、石頭旁、濃濃的綠蔭下,青年男女優美動人的歌聲,響徹高山幽谷。景美人更美,此情此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仫佬族走坡唱歌傳情,都很講究禮貌,互相尊重,以誠相待,顯示了仫佬族人民純樸善良的精神風貌。

  您可能還喜歡:

  怒族拜祭女獵神的原因,你知道嗎?

  回族文化符號回族服飾文化

  涼山彝族喪葬文化,你是否瞭解?

  獵神歌是怒族人民的一種口傳文化

三月三: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

  三月三是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地區不同。節日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在貴州省貴陽市馬當地區的布依族,將每年的農曆三月三稱為“地委會”節。據布依族老人講,開春以後,地蠶危害莊稼,啃食包穀苗等農作物。於是,在三月初三,他們將炒好的包谷花帶到坡上去祭地蠶。他們在山坡上邊唱山歌邊吃包谷花,據說這樣可以“迷住”地委,堵住它們的嘴,使他們不能咬種子和禾苗。有的地區將這一天作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社神是一村或鄰近幾個村共建社們,臨時集資買豬、牛宰殺供祭.供家之日,外人禁止入村。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飯,關嶺地區要做清明粑,貴州省西部地區布依族人民要掃墓。有的地區這天集會唱歌遊玩,進行社交活動。

  相傳有一家三個親姊妹同嫁在一個寨子裡,日子過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孫,三家的外孫們聽說後都爭著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說,在三月初三那天,你們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帶到寨子路口,看誰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誰家去。這天,大女兒家炸了油團,二女兒家打了餈粑,三女兒家做了五色糯米飯,外公來到寨口,把三家的東西開啟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澤鮮豔,味道清香,他最喜歡,於是就先去了三女兒家。從這以後,每到農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戶戶都要做花糯米飯來招待親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節。


二月二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

  可以說是以祭“老人房”為中心的全民性的祭獻活動。解放前,凡有布依族分佈的地區,幾乎每個材寨都建有專供祭祖的“老人房”。有的放有神牌、香位或掛有皮鼓、銅鼓,平時不許人進出,更早一些時候還有專人守候。每年凡到這一節日前,由村寨輪流承擔祭獻的承頭戶,挨家收集祭獻所需的東西或捐款,天黑前把祭品(包括雞、豬肉、各種 ...

佤族的傳統節日新水節新火節

  新水節   ??新水節又稱"迎新水",時間在佤歷一月初一至初三,即公曆11月。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的頭人蓋大房子時,全寨歡歌起舞。而每天晚上都有一個陌生的漂亮姑娘來和頭人兒子廣格倮王子對歌。廣格倮簡直對不贏她,王子愛上了姑娘,要求跟姑娘回家向姑娘父母求婚。姑娘在路上撒下粗糠, ...

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宰牲節”或“忠孝節”。它是中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塔爾、塔吉克、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的宗教 ...

毛南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的來歷故事

  在西方宗教中有一個以火為至高存在的拜火教,除了一些宗教之外還有著一些特殊的節日也是以火為主角。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就有著一些傳統的火把節。   那麼,本期民族故事瞭解火把節的來歷故事。   還想了解》》劉伯溫挖諸葛亮墓   貴州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一帶的毛南族人,每年臘月三十晚上,都要過火把節。火把節的由來, ...

屬於土族人豐收節日土族納頓節

  納頓節是土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娛樂盛會,土族人民會在這期間訪親探友,相互交流生產、生活經驗,學習和傳播新思想、新知識。對於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而言,納頓則成為他們尋覓知音的天賜良緣。納頓節是土族文化特有的一部分,一起來了解下吧。   納頓節是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土族獨有的民俗活動。納頓節是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社 ...

柯爾克孜族的傳統節日馬奶節

  每個民族都會有一些帶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是從很久以前流傳下來的,而柯爾克孜族的傳統節日——馬奶節就是比較有特色的節日,節日期間會食用馬奶來祈求平安。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柯爾克孜族文化吧!   柯爾克孜族大多生活在牧區,從事牧業生產,他們養馬、愛馬,並喜歡喝馬奶,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 ...

畲族傳統節日招兵節

  “招兵節”是畲族傳統的宗教性節日,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畲族祖先而設立的,它在畲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許你看到“招兵”這兩個字會以為是部隊招兵入伍,如果這樣理解,你就錯了,畲族的“招兵”是“招神兵”,是不是很好奇畲族怎麼招神兵的,彆著急,小編這就給你介紹下畲族的招兵節。   招兵節,是畲族紀念祖先的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