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傳統節日的來歷

元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元旦的來歷故事

  元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元旦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旦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新年,即公曆1月1日。元旦是中國法定節假日,在每年公曆一月一日。元旦節放假一天。元旦由來: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

  元旦的來歷故事

  來歷一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來歷二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來歷三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即1月1日)。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元旦由來演變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佈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專家:“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 ,在中國農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現行公曆“元旦”為1949年所定,隨著2016年的到來,它只有“67歲”。

  每年1月1日,標誌著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陽曆年”

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這個節日的由來

  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來歷

  1、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昊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惶《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端午”一詞的最早出現:

  1、漢朝許慎所著《說文解字》記載:“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

  2、晉朝周處所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在中國古漢語裡,有開頭、初始的意思,平時所稱“端五”,即“初五”。

  3、南朝陳元靚所著《歲時廣記》記載:“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端午節的其他名稱

  端午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

  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汙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

  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關於春節的來歷簡介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關於春節的來歷簡介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最初來自農業。春節源於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盡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用硃砂塗臉,鳥翼裝飾,唱唱跳跳。至於“春節”一名,最早見於((後漢書·楊震》:“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中有“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風俗

  除夕之前有掃塵的風俗。“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依《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的年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文化內涵,其含義就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清掃出門。這一習俗依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心願和辭舊迎新的訴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大搞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新年的歡樂氛圍。

  春節習俗還有貼門神和年畫。古時候所指的“桃符”,即門神。據馬鑑《續事始》上說,“門神”就是桃木板上畫著“神荼、鬱壘”的像。據《風俗通》上說,“鬱壘,神茶,是昆弟二人,能執鬼”。到了唐代,門神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唐太宗患病,夜聞鬼聲非常驚怕。天明告訴群臣之後,開國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就全副披掛,仗劍執鐧,侍立在門旁,這一夜唐太宗再也沒有夢見鬼。唐太宗既要長久平安,又不願兩位大將經常侍立,就命畫工畫了他們兩人的像,懸到官門口,稱做門神。後來人們仿照這種做法,紛紛在春節把門神貼在門上以避邪惡。

  守歲就是辭舊迎新,在新的一年臨近之際,中國坊間有“開門爆竹”說法。即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放鞭炮可以創造出熱鬧喜慶的氛圍,是節日的一種娛樂專案,可以給人們帶來吉祥和歡樂。守歲就到了新年的初一。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出門,穿上最漂亮的體面服裝,打扮得整整齊齊,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各式各樣,有的是德高望重的長者帶幾個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時互相道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太浪費時間和精力,後來一些權臣和士大夫便使用名帖相互投賀,由此發展為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小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已準備好的壓歲錢發給晚輩,有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說法,因為“歲”與“祟”同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安無災地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用彩繩穿線編成龍形,置於床腳,《燕京歲時記》中有此記載;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是家長用紅紙包著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等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熟睡時,家長悄悄地將紅包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面。現在,長輩為小輩分發壓歲錢的習俗依然盛行。

  春節不是春天的開始

  “一年之計在於春”,這“春”的開始到底是哪一天?元旦?農曆大年初一?都不是。

  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在一年內的週期性改變,反映這種相對位置的是陽曆。而“春節”卻是按陰曆定的,不能準確反映春季的開始。我們的祖先有按照陽曆劃分四季的方法,那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建立的24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24節氣的陽曆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對應著地球與太陽的某種相對位置。我國古文明是在黃河流域發源的,24節氣反映了黃河流域的現象。我國古籍上多用立春(2月4日前後)作為“春天”的開始。這時,黃河流域始有春意。天文學上則以春分(3月21日前後)作為“春天”的開始。

  人們常把l-3月作第一季,4-6月作第二季,依次類推。不過,這四個“季度”不能叫春夏秋冬。為了和氣候一致,氣象部門把最熱的6—8月作為夏季,最冷的12—2月劃為冬季,春、秋分別是3—5月和9—11月。按氣候定的季節名稱在南半球要相反。因為北半球最熱的季節南半球最冷,北半球最冷的季節南半球最熱,所以與北半球春、夏、秋、冬的同時,南半球是秋、冬、春、夏。


傳統節日來歷 我國傳統節日的有趣來歷

  傳統節日的來歷   中華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傳統節日,是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從這些傳承至今的世俗民風節日裡,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的“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 ...

古爾邦節是不是傳統節日 古爾邦節的來歷

  古爾邦節是不是傳統節日 古爾邦節的來歷   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每年全世界的穆斯林都會慶祝這個節日的到來。   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忠孝節,它是獻牲的日子,款待和眷顧窮人的日子。安拉為我們穆斯林各民族規定了這一吉祥的節日。在這一天,幾百萬穆斯林齊聚地球上最聖潔的地面——麥加,在進行偉大朝覲盛典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來歷 江西春節的風俗

  春節是一個萬家團圓的節日,在每一年的春節人們都在心中許多對新的一年的願望,期盼著在新的一年當中,可以順順利利的度過,那麼春節的來歷是什麼呢?春節是中國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中國人們從臘月就開始忙年,可見中國人們對春節的重視,一起來看看2022年春節瞭解更多內容。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來歷   ...

傳統節日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1、掃塵。“尾月二十四,撣塵掃屋子”,這一風俗依靠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慾望和辭舊迎新的乞求.每逢春節到臨,家家戶戶都要掃除情況,清洗各類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天井,撣布撣子垢蛛網,疏通明渠陰溝。   2、貼對聯。對聯也叫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每逢春節,不管城市仍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年夜 ...

中國傳統節日來歷

  1、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和傳承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   2、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   3、祭祀,是一種 ...

傳統節日來歷

  1、春節來歷:相傳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年,當時節令很亂,就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   2、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春節的來歷: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中華民族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的習俗: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