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事梗概: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
2、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3、主要情節:小說從元末明初寫起(“楔子”),一直寫到明萬曆四十四年(“幽榜”),前後歷時約二百四十八年。正文從第二回開始,故事發生在明代成化末年,上距“楔子”約一百二十年;結束於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此事發生在萬曆二十三年,下距“幽榜”二十一年。
4、前後歷經一個朝代的興衰。元朝末年浙江諸暨農家子弟王冕自學成才後,因不願相與知縣時仁和鄉紳危素,避走山東濟南賣畫為生。半年後,黃河決堤,百姓流離,王冕乃回到故鄉。不久,母親病死。又隔了一年,天下大亂。吳王平方國珍,特去訪問王冕,向他求教平天下之策。數年後,吳王建國大明,禮部議定用四書、五經、八股文取士。
5、由此,王冕預知“一代文人有厄”,乃及時避居會稽山中。到了成化末年,山東兗州汶上縣薛家集觀音庵中辦學堂,夏總甲推薦周進來教館。周進為一老童生,先後受到秀才梅玖的嘲弄和舉人王惠的白眼,感到無限屈辱。一年後又失卻館地,更是滿腹怨嗟。隨姊丈金有餘去省城為商人記帳時去貢院遊覧,見到號板,怨憤至極,一頭攮去,不省人事。後得商人資助捐監應試,先後中了舉人、進士,做了御史,點了廣東學道。
小說從元末明初寫起,一直寫到明萬曆四十四年,前後歷時約二百四十八年。正文從第二回開始,故事發生在明代成化末年,上距楔子”約一百二十年;結束於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此事發生在萬曆二十三年,下距幽榜”二十一年。前後歷經一個朝代的興衰。
1、這本書主要寫的是一批認為“學而優則仕”的學子。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就是為了要考取功名;還有一些貪官汙吏,為了搜刮民脂,不惜犧牲百姓,還高談“三年清知府,十萬百花銀”等等。
2、小說從元末明初寫起,一直寫到明萬曆四十四年,前後歷時約二百四十八年。正文從第二回開始,故事發生在明代成化末年,上距“楔子”約一百二十年;結束於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此事發生在萬曆二十三年,下距“幽榜”二十一年。前後歷經一個朝代的興衰。
1、當年那些南京的名士們有的閉門不問世事,有的老,有的死,現世正當年的,他們不講文行出處的或失意、愚拙,或揣和逢迎。讓人不由得感嘆。
2、但是,市井之間出了四位奇人:
3、一個是季遐年。無家無業,寺廟安身。以寫字為生,自出格調。穿戴不修邊幅,一件稀爛的直裰,一雙稀爛的蒲鞋是他的標誌。性情率性佯狂, ...
1、主要內容:周學道升做國子監司業。范進中了進士,數年以後,欽點山東學道。周司業要他關照故鄉學生荀玖。新進儒童中,汶上縣第一名就是荀玖,範學道指點用心讀書,頗可上進。
2、在觀音庵,梅玖、荀玖見周司業長生牌位在供桌上供著,一起下拜。在中間屋裡見了牆上貼的周進當年寫的正身以俟時,守己而律物的對聯,忙叫揭 ...
1、《儒林外史》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世俗風氣的敗壞。如寫周進、范進為考中舉人耗盡了畢生的精力,到鬍子花白還沒有考中秀才。儘管生活極為困頓,還是念念不忘科舉考試。
2、周進路過一處考場,進去觀看,觸動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聲大哭,竟然難過得死去活來。後來在一些小商人的幫助 ...
1、《儒林外史》47回概括 :虞秀才重修元武閣,方鹽商大鬧節孝祠。
2、《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3、《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義義長篇諷刺小說,該書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 ...
1、儒林就是儒生,也就是考生、學子外史就是正史外的東西。
2、《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現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3、《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儒林外史》脫稿後即有手抄本 ...
1、婁家兩公子在船上與告假歸府的魯編修相遇,回到家,婁公子與蘧公孫,紹興牛布衣、魯編修五人樽酒論文。過了幾日,魯編修託陳和甫告訴兩位公子說,想把令愛許予公孫。蘧太守很高興,請倆公子作主或娶或招,陳和甫和牛布衣為媒。
2、十二月八日,婁府張燈結綵,四人轎抬蘧公孫,婁府兩公子、陳和甫和牛布衣各乘一轎送公孫 ...
第一、《儒林外史》善於透過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寫,表達對人物的嘲諷之情;
第二、善於透過描寫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來表現諷刺意義;
第三、透過故事情節的前後對比來表達諷刺意義;
第四、諷刺的基調中對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
第五、《儒林外史》中運用了一些隱晦的諷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