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元宵節的燈是本百科全書

元宵節的燈是本百科全書

  傳統春節是以除夕夜的鞭炮開始,以上元夜的彩燈收尾的。一個震天動地的聲響,一個絢麗奪目的色彩,體現中國人獨特的想象力。

  正月十五元宵節看燈,老北京人一般叫做“逛燈市”,或者叫做“鬧花燈”,也有叫做“踏燈節”的,民國竹枝詞裡就有“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無論是一個“逛”字,還是一個“鬧”字,或“踏”字,都體現了那時燈節的張揚勁頭兒。我以為,只有立春被稱之為“咬春”、“打春”、“踏春”,才能夠與之對仗和比擬。那勁頭兒,就類似西方的狂歡吧?都是迎接春天到來的心情的一種宣洩吧?

  我佩服中國人的智慧,簡單的一盞盞燈,在我們的手裡,可以變化萬千,展現著豐富無窮的想象。《京都風物誌》中,曾經有過這樣對元宵燈的記載:“其燈有大小、高矮、長短、方圓等式,有紗紙、琉璃、羊角、西洋之別,其繪人物,則列國、三國、西遊、封神、水滸、誌異等圖,花卉則蘭菊、玫瑰、萱、竹、牡丹,禽獸則鸞鳳、龍、虎以至馬牛貓犬與魚蝦蟲蟻等圖,無不顏色鮮美,妙態純真,品目殊多。”在這裡,人們已是看燈不是燈,有著更多象徵的意義和美好祈願在燈裡面了。繽紛的燈光幻影裡,有中國傳統的文化,包括審美、性情、志趣、祈願與民俗諸多方面,眾多的燈匯聚一起,就是一個小百科全書呢。

  如今,我們的春節越發重視了除夕夜的鞭炮,伴隨著高科技和財大氣粗,越來越驚天動地。但是,元宵夜的燈顯得有些不大給力。我們春節的儀式感,已經日漸衰弱,在收尾時候的元宵節更顯得有些疲憊,彷彿力不從心。元宵還是在吃,燈卻沒有以前那樣的輝煌和豐富。

  在老北京,燈節在街巷裡,在平民百姓之間,方才會有“鬧花燈”的那種“鬧”勁兒。那時候,前門和琉璃廠一帶,最為輝煌。清竹枝詞裡,“細馬輕車巷陌騰,好春又是一番增,今宵閒煞團圓月,多少遊人只看燈。”說的是那時候的盛況。即便在小衚衕裡,在四合院裡,小孩子們也會提著走馬燈、氣死風(一種簡單的圓形燈籠,說它“氣死風”,是因為提著它怎麼跑,風也吹不滅),或者小橘燈,繞世界跑。現在,燈節已經萎縮進了公園或電視裡了,即使街巷、高樓大廈和商家店鋪前,可以看見燈,卻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無法和《京都風物誌》中所列舉的那些琳琅滿目的燈相比了。對於元宵節的燈,我們的想象力似乎在退化,元宵節的味道也隨之只剩下了元宵的一種味道。

  小時候,我家住前門樓子東邊的西打磨廠衚衕,元宵節之夜,是燈火熱烈的地方之一。前些日子,我去了一趟這條老街,還看見我們大院大門口房簷上專門掛燈的粗粗的鐵鉤子。那時候的元宵節,一衚衕的各家院子前都會掛起各式各樣的燈,溢彩流光,才能夠真正稱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如今,順著老街望去,一排院子灰色魚鱗瓦的房簷下,一溜兒生鏽的鐵鉤子,間隔半米左右排列在那兒,彎彎翹著老式古樸的造型。一個多世紀過去了,它們依然還在,燈卻不會再掛起來了。很多值得珍惜的東西,被日子漸漸遺忘,被我們自己的手漸漸丟棄。

福建元宵節燈俗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謂上元節,因為這節日的活動主要在月圓的夜間,通稱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動最主要的是燈會和燈猜。

  舊日福建,大體說來,從正月初九起,燈市便開始熱鬧起來,正月十三日後幾乎可見各居家門前都掛出花燈。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為了“添丁”。福州一帶已嫁女未生男者,孃家多於正月初以觀音送子燈送之,是謂送丁;嫁後已生男者,孃家可送各式的燈,謂“添丁仔”。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芙蓉燈,給嫁後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內點有蠟燭,弄不好會把燈燒了。花燈失火,通常被視為喜事,叫“出丁”.白燈失火視為生男吉兆,紅燈失火視為生女吉兆。那當然是人們一種願望的表達。

  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燈節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在元宵夜裡,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當年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著綠,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婦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說吉利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一展風采。其所以這樣做,目的在於向祖宗也向鄉親介紹新媳婦。至於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於告慰祖宗。

  燈節期間各地都熱鬧非常,有幾個地方特別熱鬧,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門街,都是買燈、送燈、看燈最集中的地方。燈的種類甚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骰子燈、錢鼓燈、薄餅燈,應有盡有。

  舊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種桔燈(與“吉丁”近音),用紙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狀簡樸大方,民眾多愛觀賞。另外還有一種真的桔子燈,用較大的鮮桔皮製成。做法是在近蒂處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殼,再用小鐵絲札一燭託,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蠟燭,將蠟燭點亮。桔燈燭光透過紅紅的桔皮,通明絢爛,成為一件具有實物美感的藝術品。曾有人寫詩讚道:“何人剖桔空中點,勝看蓮花大盞燈。”

  燈節期間,有些地方疊燈為山,人稱“燈山”或“鰲山”。這鰲山開頭只是一些有錢的富貴人家所張設,任人觀賞,後來更多設在寺廟、神祠或鬧市路口,讓更多人看熱鬧。鰲山中除了幹姿百態的大小花燈之外,多還擺設一些名貴的手工藝品、古董等加以點綴裝飾,構成“鱉山勝景”,甚為壯觀。

  燈節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龍燈長數1O尺,有頭有尾。龍身有九節或十一節,以長帛彩繪鱗甲披蓋其上,各節燃蠟燭,前導一燈球,由十數人手執舞弄,屈曲盤旋,隨燈球而上下,前後敲鑼打鼓以壯聲勢。龍燈於元宵夜在街頭巡迴,誰家有放鞭炮以示歡迎者,即進入該家庭院舞弄,讓人們觀賞,舞畢主人以薄禮相送以示答謝。這種舞龍燈,福州人稱為“舞太平龍燈”。舞龍燈的龍燈,由各地寺廟札制,節後收入廟中.來年重加修飾後再用。

  燈節中還有一種燈猜頗受歡迎。燈猜也叫“猜燈謎”或“出燈猜”。謎語之題材,大體說來有幾大類,一是古書中的語句,二是人物、地點、詞牌、劇目等,三是動植物、器具、諺語、成語、術語等,四是字,五是不屬於上述的其他內容。各條謎語的謎面多註明屬於什麼格,以提示和啟發猜謎者。

  猜燈謎,以前多在私人離宅或某一街巷舉行,後來多集中於公共娛樂場所,福州在白塔寺,泉州在開元寺,廈門在中山公園內或工人文化宮,漳州在公園內的文化館,那些地方多是既有猜燈謎,也有大規模的花燈展覽。

  燈節原是群眾喜愛的傳統習俗,寄託著人們祈福的美好願望。至今福建各地仍年年舉行燈節,不過燈內蠟燭以電燈代替,彩燈閃爍,展現一片迷人的夜景。

  在福建元宵節期間也有不鬧燈的,那就是永定姓李的客家人。他們在正月十五日另有活動,每家每戶忙於掃墓祭祖敬神,是謂“春祭”。永定李姓人家元宵不鬧燈有其原因:傳說唐朝高宗李治於公元684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看燈看得正高興時,得知薛剛鬧事踢死太於李奇,一下給嚇壞了,從欄杆上摔下來致死。正月十五日成了李家悲慘的日子。為了讓姓李的都記住這悲慘的日子,後來唐王朝統治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李家不準鬧花燈,違者不承認其為李家子孫,永定客家人系從中原遷來的,一直保持著元宵不鬧花燈的傳統。

  廈門歲次民俗

  廈門的民俗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變化極大。為了入鄉隨俗,特介紹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弔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並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元宵節賞燈詩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我國民間有著元宵節賞燈詩的習俗,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覺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讚道:“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裡太平人。龍銜火樹千重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裡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讚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遊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餘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云:“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緻。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節習俗-送孩兒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 ...

元宵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五鬧花燈”,舊曆正月十五日應是民間傳統的“上元節”,也叫“元宵節”、“燈節”。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朝時就開始以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史記》樂書雲:“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致明而終。”到了唐朝,崇尚老莊,奉道教為國教,為祝賀道教的“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 ...

元宵節花燈種類 元宵節的花燈有什麼

  元宵節花燈種類 元宵節的花燈有什麼燈   元宵節花燈種類   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製作的綜合藝術,花燈種類繁多,有龍燈、宮燈、紗燈、花藍燈、龍鳳燈、稜角燈、樹地燈、禮花燈、蘑菇燈等,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走馬燈是花燈藝術中一類獨特的觀賞燈種,其中以廣東走馬燈 ...

元宵節的習俗始於什麼時期 元宵節的習俗起源於何時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什麼時期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起源於何時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東漢。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虔誠的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就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 ...

元宵節為什麼要送墳 上墳送用幾個

  不同地區的民風民俗都是不一樣的,在元宵節這一天有的地區就會有上墳送燈這一傳統風俗,而有的地區就沒有,下面就是我們總結的關於元宵節為什麼要送墳燈與上墳送燈用幾個的全部內容,現在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為什麼要送墳燈:元宵節又叫“燈節”、“上元節”,是我國民間非常隆重、熱鬧的娛樂型盛大節日。元宵節有很多習俗 ...

元宵節兔子的由來 為什麼要拉兔子

  元宵節在中國是非常重大的節日,在這個節日每個地區都是非常的熱鬧的。有的地區也是有元宵節掛兔子燈的習俗,那麼關於掛兔子燈的由來傳說你都知道嗎?為什麼要拉兔子燈呢?接下來就和小編在元宵節的習俗中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兔子燈的來歷   南北朝時期,今日寧都縣東山壩鄉的大布村曾是虔州縣(即寧都縣的前身)的縣城 ...

202x元宵節可不可以結婚 新婚元宵節有什麼講究

  2022元宵節可不可以結婚?新婚元宵節躲燈有什麼講究?2022年正月開始了,這個月份充滿著新年的氣息和節日的氣氛。   2022元宵節可不可以結婚?   農曆:二〇二二年正月十五   公曆:2022年2月15日,星期二   2022年2月15日是元宵節   2022年2月15日是收日,是黑道日   吉神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