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入伏從哪天算起+什麼時候入伏

2020入伏從哪天算起 2020入伏時間計算表一覽

  2020入伏從哪天算起 2020入伏時間計算表一覽

  2020入伏從2020年7月16日開始算。一般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是入伏時間。

  庚日的日期是有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入伏日期總是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間。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關於1900——2050年入伏和中伏天數的統計:

  1、入伏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間;

  2、中伏20天的可能性較大,會出現連續幾年都是中伏20天的情況;

  3、 中伏10天的可能性較小,中伏10天的情況至少過2年出現一次,不會連續幾年出現;

  4、入伏在7月16日之前的,中伏都是20天;

  5、 入伏在7月20日之後的,中伏都是10天;

  6、入伏在7月17日的,中伏多數是20天,極少數是10天;

  7、入伏為7月18日的,中伏半數是20天,半數是10天;

  8、入伏在7月19日的,中伏多數是10天,極少數是20天。

  9、1997年的出伏日應該在8月26日而不是8月16日,最晚出現在8月28日(1911年)。

  入伏時間具體怎麼算?

  有一句口訣“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說從夏至開始算起,第三個庚日為進入頭伏的時間,也就是入伏的時間。整個的三伏天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結束,歷時三十到四十天。

  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天干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3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所謂庚日,是指農曆天干為庚的日子,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六種,依次每十天輪流一下(即六十甲子中的六庚日)。

  因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即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規定也是10天。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於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別。

2020年哪天入伏 2020年入伏從哪天算起

  2020年哪天入伏 2020年入伏從哪天算起

  2020年7月16日入伏。2020入伏時間表:公曆2020年7月16日(農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農曆六月初五),共計10天。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入伏的依據。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入伏了注意什麼

  1、夏季養生莫貪涼

  預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問題。夏季瓜果眾多,特別是西瓜,確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紅糖薑茶以平衡其寒性。海帶綠豆湯是很理想的清熱解暑食物,海帶能消痰軟堅、洩熱利水、止咳平喘,而綠豆清熱解毒、消除暑熱,一起煮湯味道也很特別。用10克荷葉,加6克金銀花,再加10克黨參,組成解暑益氣湯,可以清解暑熱,生津止渴,也非常不錯,但身體偏虛寒的人應少吃。

  中醫認為,夏天是陽氣最盛的季節,適合多吃些溫性食物,助陽升發。陽氣抒發出來,可以讓毛孔張開,汗液排洩通暢無阻,就算暑氣逼人,也能及時散熱,不致於出現中暑的現象。相反,如果為了一時痛快,大吃寒涼性食物,身體的氣血遇熱則行,遇冷則凝,反而將散熱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

  2、食物清淡能養生

  在食物“補養”方面,因為三伏天天氣炎熱,出汗甚多,加上晝長夜短,睡眠時間相對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飲食來支援,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補養”。這時節不適合吃得過於葷腥油膩,對於一般的人,三分葷七分素比較合理。

  盛夏常出現胃脹、食慾不振的問題,可飲用香氣濃郁的花草茶以醒脾,還可以用豬脾與薑絲爆炒後隔水蒸熟來吃,有健脾開胃的功效;草果去心去皮,切細,與羊肉、生薑、料酒同放燉鍋中,加水燉熟佐餐,能溫中燥溼,開鬱消食;對於胃虛寒者,可用花椒、胡椒燉雞腎,能溫中止痛助消化;用當歸黃芪燉石斑魚,能補氣血,益精髓,對於氣血兩虛而常出現心悸患者大有裨益。

  入伏養生食物推薦

  苦瓜

  苦瓜是清熱下火的首選之菜。苦瓜有排毒,降溫,防署的功效,另外,苦瓜還富含維生素C,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還有美容養顏護膚的效果。

  番茄

  番茄是夏季餐桌上經常出現的蔬菜,番茄中富含維生素C,是女孩子美白護膚首選的蔬菜。另外,番茄還有殺菌,防癌,涼血,清胃健脾之功效。夏天食用番茄,還可以防暑。

  黃瓜

  黃瓜中含有粗纖維、維生素B1、核黃素、煙酸、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有生津止渴,除煩解暑,消腫利尿,治咽喉腫痛,四肢浮腫、熱痢便血的作用。除此之外,黃瓜還有減肥療效,夏季蔬菜,黃瓜是不可或缺的。

  芹菜

  芹菜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其中,維生素B、P的含量較多。礦物質元素鈣、磷、鐵的含量更是高於一般綠色蔬菜,芹菜不但營養豐富,而且有藥用價值。芹菜還是涼性蔬菜,夏天可以根據飲食愛好適當食用。

入伏從哪天算起 什麼時候入伏

  入伏從哪天算起 什麼時候入伏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什麼是庚日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體腠理疏鬆,經絡氣血流通,有利於藥物的滲透與吸收,而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裡),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加之精心選取有溫經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經及督脈腧穴進行敷貼,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熱的。

  三伏天除溼氣

  1、多喝薑茶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姜具有溫補祛溼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薑性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喝薑茶是一種簡便易行的祛溼保健方法,而三伏天正是最適宜喝薑茶的時節。

  2、溫水泡腳

  三伏天一般會天天洗澡,但是卻很少有人泡腳。其實天氣越熱,溼邪越重,泡腳就顯得更有必要。溫水泡腳可以透過刺激足部眾多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溼、通經、利水的作用。睡前用40℃溫水泡腳,還能提高睡眠質量。

  3、多吃發汗利水的食物

  多吃發汗利水的食物,如紅豆綠豆、薏米、冬瓜、西瓜、生薑、綠茶花茶等,從皮膚及小便處排出溼氣,促進體內代謝運轉。也可以喝生薑紅糖水、紅豆綠豆薏米湯、香菜絲瓜湯、翠衣玉米鬚湯、綠茶花茶等來達到食療祛溼的目的。

  4、多運動

  防溼、祛溼的最佳運動方式是“微動四極”, 也就是輕微的活動四肢,使身體的陽氣慢慢的恢復,溼氣逐漸散去。不可大運動出大汗,這樣氣隨汗洩,氣受傷了,水溼的的代謝受到影響,水溼雖然隨著汗液散出一部分,但內溼又出來了,最終溼氣還是沒有去掉。

  5、拔火罐

  拔罐可以逐寒祛溼、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


2020入伏 2020入伏時間怎麼

  2020入伏從哪天算起 2020入伏時間怎麼算   2020年入伏從公里7月16日算起。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   庚日的日期是有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入伏日期總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間。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 ...

入伏2020 2020年入伏

  入伏從哪天算起2020 2020年入伏是哪一天   2020入伏從7月16日算起,7月25日初伏結束,共10天。“入伏”也稱“頭伏”或“初伏”,指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這才是真正暑天的開始。   2020年三伏天時間表   初伏: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中 ...

入伏2020 2020年入伏時間到截止日期表

  入伏從哪天算起2020 2020年入伏時間到截止日期表   2020入伏時間:2020年07月16日星期四 (庚子年(鼠年)五月廿六)。   2020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體如下:   初伏:公曆2020年7月16日(農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農曆六月入五)   中伏:公曆 ...

入伏2020結束 今年什麼時間入伏什麼時間結束

  入伏從哪天算起2020哪天結束 今年什麼時間入伏什麼時間結束   2020入伏開始時間:7月16日。   2020入伏結束時間:7月25日。   2020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體如下:   初伏:公曆2020年7月16日(農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農曆六月初五)   中伏: ...

入伏2020年

  1、北京時間7月6日23時14分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標誌著即將“出梅”入伏,炎炎盛夏開始登場。7月16日入伏,而7月6日至7月21日為“小暑”,其間正逢“三伏”的“頭伏”。   2、初伏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3、中伏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   4、末伏8月15日-2 ...

入伏2020

  1、2020入伏是2020年7月16日,農曆五月廿六,星期四。   2、2020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體如下:   3、初伏:公曆2020年7月16日(農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農曆六月初五)   4、中伏:公曆2020年7月26日(農曆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農曆 ...

2020入伏

  2020入伏從7月16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入伏,意思是進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裡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庚日的日期是有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