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八月十五的來歷和傳說+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民間故事

八月十五的來歷和傳說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民間故事

  八月十五的來歷和傳說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民間故事

  八月十五的來歷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周時已有秋分祀月之說,秦漢前後有中秋敬老的活動,還賜以餈粑餅。賞月、祭月、敬老習俗匯合起來,經過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增益,就成了後世的中秋習俗。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八月十五的傳說

  中秋節的傳說有很多,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一直流傳在民間。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絡起來,極富浪漫色彩。中秋節正當秋分,太陽直射月亮朝地球的一面,秋高氣爽,明月當空,固有賞月與祭月之習俗。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是什麼

  有關中秋節的起源叫法較為多,中秋節一詞最開始來源於《禮記·月令》中的仲秋之月養衰退,行糜粥飲食搭配。傳說故事唐玄宗夢遊月宮,獲得了霓裳羽衣曲,民俗剛開始過中秋節。中秋佳節的風靡起源於宋代,至明代時,已與元旦節相媲美,變成我國的關鍵傳統節日之首。

  中秋佳節,別稱月夕、秋節、女兒節等,是時興於我國諸多中華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中華傳統文化傳統節日。

  有關,中秋節的起源叫法較為多。在其中中秋節一詞最開始來源於《禮記·月令》中的仲秋之月養衰退,行糜粥飲食搭配。。之說它始於古時候君王的祭拜主題活動。《禮記》上記述 君王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說祭月球,表明早就在春秋戰國時期,君王就已剛開始祭月、拜月了。之後皇室官員和文人學士也陸續效仿,逐漸傳入民俗。二說,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相關。8月中秋節時,糧食作物基礎都成熟期了,農戶以便慶賀大豐收以中秋節這一天做為傳統節日。也是史學家強調中秋節起源應是隋末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那時候。這天,唐軍裴寂看到月球,取得成功創造發明了月餅禮盒做為軍糧,取得成功處理了軍內穀物不足的難題。自此,大家便把八月十五列入中秋佳節為此做留念。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習慣,據史學家推論,最開始是古時候皇宮文人墨客盛行,隨後外擴散到民俗的。早就在魏晉樂府《小編40歌》中,總有那首《秋有月》描繪道 仰頭望月明,寄情千里光。

  在唐朝,中秋賞月、玩月甚為風靡,很多作家的名作中常有詠月的詩句,中秋佳節剛開始變成固定不動的傳統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述總有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傳說故事唐玄宗夢遊月宮,獲得了霓裳羽衣曲,民俗才剛開始風靡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佳節的風靡起源於宋代,至明代時,已與元旦節相媲美,變成我國的關鍵傳統節日之首。這都是我國僅次新春佳節的其次大傳統民族節日。宴飲、吃月餅、飲桂花酒等風俗習慣也廣為流傳迄今,中秋佳節與端午、新春佳節、清明時節並稱之為我國四大傳統民族節日。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重陽節的民間傳說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重陽節的民間傳說

  相傳重陽節的來歷是九月九日黃帝去世之日。在《汲郡家竹書》中說:“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故司空張茂先撰《博物志》亦云:黃帝仙去,其臣思戀閣極,或刻木立像而朝之,或取其衣冠而葬之,或立廟而四時祀之。”從而可見黃帝逝世後,以左徹為代表的群臣對他十分懷念、尊崇,多有祭祀之舉。從漢宣帝開始,就把九月九作為民間祭祖之日。祭祀黃帝分為公祭和民祭兩種。公祭是清明節舉行,而民祭則在重陽節舉行。

  一年便有春秋兩次祭祀。這也是重陽節祭祀先祖習俗的重要源頭,也被認為是重陽節的來歷緣由。

  重陽節的民間傳說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還聯絡著一個富於神話色彩的民間傳說,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日:‘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高,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

  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說的是東漢時代,汝南、汝河一帶(今河南上蔡西南)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拜易學大師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

  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鄉親。告訴他們九日離家登高,把茱萸裝入紅布袋,紮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戰勝瘟魔。桓景回家,遍告鄉親。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湧澎湃,雲霧瀰漫,瘟魔來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難於接近。桓景揮劍斬魔于山下。傍晚,人們返回家園,見家中“雞犬牛羊,一時暴死”,而人們因出門登高而倖免於難。自此,重陽登高避災流傳至今。這個傳說把重陽節的來歷解釋為:九月九日外出登高,是為了躲避災難,以後相沿成習,成了重陽節。

  重陽風俗

  古人在九月九日這一天,都要頭插茱萸,手攜菊花酒,登山遊玩--這就是重陽登高的風俗。

  重陽插茱萸之風,在唐朝已很普遍。人們以為重陽這一天,插萊萸可以避難消災。朱放在《九日與楊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一詩中雲:“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至於儲光羲《登戲馬臺作》中所云:“天開神武樹元勳,九日茱萸饗六軍。”更把茱萸當作犒賞了。

  今天,我們當然不會相信重陽節登高可以避難的迷信說法。但是,古人“登高”、“飲菊灑”、“插茱萸”還是有一定的道理。重陽節正是天高氣爽的季節,山上野生的果實、藥材也都成熟了,人們登高遠眺,流連美景,確實很有樂趣。古人在這時集野飲宴,猶如現在的野餐,也是別有風趣的。登山還真是一項很有益處的體育運動呢I用菊花泡成的灑,雖不能延年益壽,但可用來明日,治頭昏,降血壓等。茱萸固無避邪的神威,卻有驅殺蚊蟲的功效;入藥,可以治遺精、腹痛、吐瀉、便泌,消化不良等症。如放在身上,還可以避免蚊蟲的叮咬。

  舊時重陽節有吃重陽糕的習慣,糕上還插一小紙旗,這也許是用“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紙旗代替茱萸吧!

  據《西京雜記》載:漢高祖的寵妃戚夫人有一侍兒名賈佩蘭,在宮中時,每逢“九月九日”,便“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花)酒”。茱萸又名為“越椒”、“艾子”,是一種藥用植物,味香烈,有驅蟲、除溼、逐風邪、治寒熱、利五臟、延年益壽的作用,所以,故人每逢重陽人人佩戴。農曆九月,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人們應時賞菊,釀製菊花酒,也是應景的飲料,同時也為了延年益壽,利用菊花的藥用效果。

  據載漢魏時代無論宗室貴族,還是達官商賈,對菊花酒無不喜歡。

  重陽節登高習俗也始於西漢,這裡還有一個富於浪漫色彩的傳說呢。據說東漢時有一個有名的道士叫費長房,他帶了一個徒弟叫桓景。一天,費長房忽然告訴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家將有大災,趕快領著全家人去戴茱萸,跑到高處共飲菊花酒,才能免禍。桓景照樣做了,全家人平安過去。但當他回家一看,留在院中的雞犬豬牛羊全都死了。這個傳說明顯有著道家的迷信宣傳色彩,但登高、飲菊花酒表達了人們盼望消災避禍、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的風俗到魏晉隋唐之際,變化不大。如南朝梁人宗擦《荊楚歲時記》記載: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據隋人杜公瞻也說,重陽設宴集會,不知起於何時。然而從漢代至南朝宋相沿不變。從魏晉時起,不僅佩茱萸,還有插茱萸之說。周處《風土記》就記載有:“此日折茱萸以插頭,言闢除惡氣令御初寒。”儘管魏文帝說重陽是“日月並應,俗嘉其名”的節日,但當時人們不是把這一天視為良辰吉日,而是看成一個令人恐怖的日子。雖不像五月五日那樣被視作“惡月”、“惡日”,起碼也是一個不太吉利的日子,否則人們為什麼登高、帶茱萸、飲菊花酒以消災避難呢?值得深思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就有三十六個九日,何以古人偏偏就重視起九月九日了呢?溯本求源,也與陰陽五行迷信學說有關。重九是一個“陽”字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所以才登高以辟邪氣。


韓國中秋節來歷風俗 韓國中秋節來歷風俗是什麼

  韓國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1、祭祖   中秋節當天,一大早韓國人便在家裡舉行祭祀儀式,祭祀用品都是韓國家庭中的女性提前準備好。一年中可有兩次祭祀,一次是在春節,另一次就是在即將到來的中秋。和春節不同的是,中秋節不用年糕湯而是用新米做成的飯,米酒以及鬆糕來祭祀。祭祀結束之後,全家人一起享用祭祀的食物。   ...

除夕的來歷說是什麼 除夕有哪些避諱需注意

  每個人對於過年都有不同的計劃,有的打算出門旅遊,有的就在附近購物看電影,總之是一個難得休息的節日,能夠和久違的親朋好友見見面,其中還包含很多傳統特色的民俗,需要人們逐一去探索,瞭解背後的來源與精彩的故事。   除夕的來歷和傳說   關於這個節日有很多版本的說法,最常見的就是講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 ...

媽祖的來歷傳說 媽祖的神話故事有哪些

  媽祖是東海沿海一帶人們崇敬的神靈,傳說媽祖是因為平生行善積德、救人無數而仙的。那麼,你知道媽祖的來歷和傳說嗎?關於媽祖文化的神話故事有哪些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宗教文化的介紹吧!   你可能感興趣:2020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生辰 公曆幾月幾日   媽祖的來歷和傳說   媽祖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晉 ...

聖誕節的來歷說是什麼

  1、聖誕節的來歷:其實聖誕節是慶祝聖子耶穌基督的誕生。據說耶穌是因著聖靈成孕,由童女馬利亞所生的。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當馬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務必到伯利恆申報戶籍。約 ...

八月十五中秋節來歷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 ...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由來 關於中秋節來歷傳說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由來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   1、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先秦西漢的儒家經典《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發展到後來,貴族官吏、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遂漸漸傳到民間。   2、源於農業生產   中國自古是農耕民 ...

八月十五的由來 八月十五來歷民間故事

  八月十五的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