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冬不拉是什麼族的樂器

民族文化:普米族樂器有哪些

  在每一個民族中,都有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音樂。用不同的音樂形式展示出對生活的熱愛,表達個人美好的情感。在這其中,樂器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音樂表達的重要載體。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普米族的樂器,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到普米族文化中看看吧。

  普米族器樂可以分為彈撥樂、吹奏樂、絲絃樂和打擊樂四類。其中彈撥樂又分為四弦、小三絃和口弦,四弦曲有十二種節奏型別,與十二種對應的舞步型別相結合就形成了普米鍋莊。

  此外,笛子、蘆笙胡琴、嗩吶等也是普米族人唱歌跳舞或進行各種其他活動中經常使用到的樂器。

  普米族音樂:

  普米人能歌善舞,民歌豐富多彩,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鄉土氣息,反映了普米人的生產、生活、歷史、倫理、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民歌中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部分內容都可稱豐富多彩,普米族聲樂中各種曲調大多已經定型,並形成了各自的區域特色。

  在寧蒗以北各地區的音樂曲調中受到了藏族和彝族聲樂的影響,也保持了本民組的特色,蘭坪民歌的聲樂部分則既有藏族音樂的痕跡,也體現了普米民歌代代相傳的風格。

  普米族民歌,分為時政歌、風俗歌(儀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類。《出嫁歌》、《接親調》、《宴席歌》、《開門調》、《梳妝調》等風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習俗。《送羊經歌》和《指路經歌》等喪歌,反映了普米族對死者的哀悼和對祖先的懷念。《祭山神》、《祭龍神》、《祭鍋莊》、《退口舌》等儀式歌表現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還有一些民歌歌頌了普米族人民勤勞勇敢的品質,表達了他們對舊社會剝削階級的不滿和反抗。

毛南族樂器,你知道都有什麼嗎

  眾所周知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毛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雖然毛南族人口稀少,但他們的文化已經令人享譽海內外了。下面一起來毛南族文化裡看看吧。

  蜂鼓,因其鼓身形似蜂而得名,是毛南族膜鳴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每當慶祝豐收和歡度節日之際,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便身著盛裝,在蜂鼓的伴奏下歡歌暢舞。

  蜂鼓歷史悠久,它和朝鮮族的長鼓同出一源。在古代不僅叫作杖鼓,還有拍鼓、正鼓和魏鼓(因北魏時使用普遍)之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

  蜂鼓鼓身用黃泥捏成,然後入窯燒為陶瓷,兩端粗大,中間細小,全長50—64釐米,鼓腔一端呈圓球狀,鼓面較小;另一端呈喇叭狀,鼓面較大。鼓腔兩端相通,中間細如蜂腰。鼓兩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於圓形鐵圈上,鐵圈四周置鐵鉤,透過繩索聯結繫緊,並可調節鼓皮的張力,以改變音高和音色。

  演奏蜂鼓時,將鼓系以綵帶橫掛在腹前或置於鼓架上,圓球狀一端鼓面置於左側。既可用雙手拍擊兩端鼓面,也可左手執竹木鼓棰敲擊、右手拍擊。球狀一端鼓面發出清脆明亮的高音;喇叭狀鼓面發出深沉渾厚的低音。它常與小鼓、鑼、鈸、鈴等民間樂器一起用於合奏,也為師公戲、師公舞、蜂鼓舞等民間歌舞和曲藝伴奏。

  “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是我國不足10萬人口的少小民族——毛南族的民間舞蹈之一,發源於貴州省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甲壩村甲翁組,是毛南族群眾在喪事習俗中,由巫師表演的民間舞蹈。反映巫術禮儀、喪葬驅魔、避邪求吉、敬奉精靈的內容,傳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後來,毛南族為了紀念死去的親人,就用獸皮做成手鼓,把關於三兄弟的傳說演變成民族舞蹈的形式來紀念對親人的深厚感情,流傳到後來就成為毛南族的文化經典—“猴鼓舞”。毛南族對去世的老人出葬時除要用銅鼓來祭祀死去的親人外,還必須用“猴鼓舞”來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因其節奏歡快、動作滑稽,故而逐步演變到毛南族的一些歡慶節日中,成為毛南族的傳統舞蹈。

不一樣的柯爾克孜族樂器

  柯爾克孜族樂器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考姆茲,考姆茲是是中國古代西北遊牧民所創造的一種彈絃樂器,美麗的樂器是西北地區最為著名的一部分。本期柯爾克孜族文化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柯爾克孜族樂器。

  考姆茲,是柯爾克孜族彈撥絃鳴樂器。譯名還有庫木孜、考木茲。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烏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等地。

  歷史悠久。考姆茲與蒙古族的火不思同源,都是我國古代西北遊牧民族人民創制的彈絃樂器,考姆茲即火不思的諧音。相傳西漢時期,王昭君嫁與匈奴呼韓邪單于為妻,胡人珍視王昭君的琵琶,仿製的新樂器又不相像,始有“渾不似”之名。

  宋代俞琰《席上腐談》:“王昭君琵琶壞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渾不似’,今訛為和必斯”。1905年,在新疆吐魯番招哈和屯發掘的唐代高昌古畫中,有一兒童抱彈長頸勺形樂器的影象,與考姆茲較為相似。表明早在唐宋時期,考姆茲已在我國西北地區流行。

  柯爾克孜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勞勇敢的柯爾克孜人民,主要聚居於新疆西南部,據清代文獻記載已有二千多年曆史,清代被稱為“布魯特”,意為高山居民。能歌善舞的柯爾克孜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除了彈絃樂器考姆茲外,還有人們喜聞樂見的拉絃樂器克亞克,氣鳴樂器鷹骨笛,體鳴樂器鐵簧、鑼和鈸等。

  每逢節日,牧民群眾和民間樂手就會聚集在一起,舉行生動活潑的考姆茲演奏比賽,比彈奏技巧的高超,比彈唱旋律的優美,比樂曲創作的新穎。牧民得到娛樂,樂手得到提高。

  考姆茲外形與蒙古族古老的彈絃樂器火不思相似,但形制上與火不思已有了較大差異。民間傳統的考姆茲,用整塊杏木挖制而成,使用羊筋弦。特克斯等天山地區的考姆茲,共鳴箱呈扁平的葫蘆形;而阿圖什、烏恰等帕米爾山區的考姆茲,共鳴箱則為不等邊扁六方形,上窄下寬,上邊與琴頸相接,下邊則為琴尾。

  現代考姆茲,由共鳴箱、琴頭、琴頸、絃軸、琴馬和琴絃等部分構成。常使用杏木、桑木和白松製作,琴體全長88釐米。共鳴箱扁而平,呈葫蘆形,由面、背、框板膠合而成,面寬20釐米。頭、頸用一塊木料製成,琴頭無飾,弦槽後開,左側置三個絃軸,琴頸細長,正面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

  音箱背、側板用杏木或桑木為之,其上蒙以松木面板,上部開有一個直徑1釐米的圓形小音孔。琴絃由弦孔中穿出,透過面板中間的梨木琴馬,繫於下端的尾柱上。


獨特的仫佬樂器代表:嗚哇

  音樂是古代先民用來表達情緒的一種手段,後來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好的音樂能給人帶來聽覺上面的享受,說起音樂我們就不得不提樂器,音樂的演奏是離不開樂器的。而樂器的種類又分為許多種,因為文化的不同各地區民族有著不同而獨特的樂器。下面就讓我們走進仫佬族文化看看他們有什麼獨特的樂器吧。   仡佬族古代的樂器主要是銅鼓 ...

仫佬樂器,帶你領略民族風情

  仫佬族的人民在平時就總是會喜歡隨口答,也就是即興而作的短歌。特別是正在熱戀中的男女更是多。每句都是七言的較多,而且也很押韻。本期仫佬族文化,小編想帶你領略民族風情,帶你看看仫佬族都有哪些樂器。   仡佬族古代的樂器主要是銅鼓。《唐書》載,仡佬人“燕聚則擊銅鼓,吹大角,歌舞為樂”。銅鼓在仡佬族歷史上,既是禮 ...

多姿多彩的柯爾克孜樂器文化

  柯爾克孜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能歌善舞的他們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在柯爾克孜族的歷史上他們也創造出非常多的民族樂器,這些樂器各有各的特點,不管是材料還是其造型都非常的有特色。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柯爾克孜族文化吧!   柯爾克孜族的傳統樂器亦很豐富有考姆茲(三絃琴)、奧孜考姆茲(吹奏樂器) ...

冬不拉是什麼樂器

  冬不拉是哈薩克族的樂器。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北亞和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流行。   冬不拉,在哈薩克、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流行。 ...

口弦是哪個的民族樂器

  口弦又稱口絃琴、響篾、吹篾或彈篾。歷史悠久、形制多樣,在我國的大部份地區都很流行,可以獨奏、齊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在人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我國各少數民族,對口弦都有自己的稱呼,如彝族叫"洪洪"或"弄果",僳僳族叫"瑪哥",白族叫&# ...

獨琴絃是什麼的特色樂器

  獨絃琴是京族的的特色樂器,京語又稱旦匏,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   獨絃琴藝術是京族所擁有的傳統器樂藝術,主要流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京族聚居區,包括東興市江平鎮的巫頭、山心、萬尾三個島嶼(俗稱“京族三島”)及其附近的潭吉、竹山、紅坎、恆望、米漏等村屯。   1511年以來,京族先民陸續從 ...

冬不拉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哈薩克族。冬不拉是一種哈薩克族民間流行的彈撥樂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樺木製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桿細長,上面有8—10個品位,兩根絲絃或鋼絲絃,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北亞和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哈薩克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