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及其含義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及其含義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有:

  三顧茅廬: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程拜訪。七步之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鞠躬盡瘁: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樂不思蜀:比喻樂而忘本。集思廣益: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超群絕倫: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吳下阿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出自春秋的成語的含義以及其故事和來歷

  1、葉公好龍,這個成語講的是春秋時期楚國葉(今河南葉縣)的葉公子高很喜歡龍,家裡到處都畫著龍。天上的龍知道了,就來到他家,龍從窗戶上向裡看。葉公一看見龍,嚇得面無人色,失魂落魄。以後,人們就諷刺那些只是口頭上說喜歡,言行卻不一致的人為“葉公好龍”。

  2、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3、紙上談兵,“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4、呆若木雞,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鬥雞的行家,一天,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雞。十天之後,齊王問他:「鬥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鬥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鬥雞訓練好了,那隻雞很好,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一隻好雞。

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有哪些

  張燈結綵、身不由己、舌戰群儒、青山不老、招兵買馬、光陰荏苒、身在曹營心在漢、賠了夫人又折兵、威風凜凜、氣宇軒昂、初出茅廬、胸懷大志、器宇軒昂、知遇之恩、詭計多端、養精蓄銳、笑容可掬。


出自三國演義的故事加人物

  1、桃園結義,劉備、關羽、張飛 。   2、望梅止渴,曹操。   3、煮酒論英雄,曹操、劉備 。   4、三顧茅廬,劉備、諸葛亮。   5、草船借劍,諸葛亮、周瑜、曹操。   6、諸葛亮舌戰群儒 ,諸葛亮。   7、火燒赤壁,曹操、劉備、孫權。   8、樂不思蜀,劉禪。   9、空城計,諸葛亮、馬謖、王平 ...

出自孟子的成語及其解釋

  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捨我其誰:舍:除了。 除了我還有哪一個?形容人敢於擔當,遇有該做的事,決不退讓;為富不仁:為:做,引伸為謀求。剝削者為了發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兒仁慈的心腸;亂臣賊子:亂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 ...

出自孟子的成語及其意思

  出自孟子的成語有:   1、當務之急:以當前的重要任務為緊要的事。   《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2、成仁取義: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   《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3、赤子之心:指像剛出生的嬰兒那樣純潔善良的心。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 ...

三國演義出自該名著的成語有什麼

  張燈結綵、身不由己、舌戰群儒、青山不老、招兵買馬、光陰荏苒、身在曹營心在漢、賠了夫人又折兵、威風凜凜、氣宇軒昂、初出茅廬、胸懷大志、器宇軒昂、知遇之恩、詭計多端、養精蓄銳、笑容可掬、反戈一擊、孔孟之道、大吉大利、強詞奪理、搖搖欲墜、虛虛實實、無名小卒、勢不可當、大雨滂沱、赤膊上陣、物傷其類、錦囊妙計、淚流 ...

簡單的概括三國演義含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 ...

關於三國演義中人物的成語

  1、樂不思蜀:蜀:三國時期的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意為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該成語與三國時期的劉禪有關。   2、百步穿楊:比喻善射者,也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將軍黃忠箭法過人。該成語與三國時 ...

來源於三國演義成語

  1、三顧茅廬: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出自劉備與諸葛亮;   2、鞠躬盡瘁: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出自諸葛亮;   3、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出自曹操;   4、七步之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出自曹植;   5、樂不思蜀:比喻樂而忘本。出自劉禪;   6、顧曲周郎: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