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別具一格的京族服飾文化

別具一格的京族服飾文化

  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的京族,他們獨特的服飾特點同樣讓人好奇。古代時,越南的京族人穿著套頭的衣服和長裙,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他們的服裝服飾樸素美觀,簡便飄逸。尤其是女子的服飾,通常是上身束腰,突出曼妙身段,顯得十分婀娜多姿,下襬寬鬆走路也十分方便。且無論男女老少,京族人民大多穿著長袍。接下來,跟著小編來了解詳細的京族文化吧!

  傳統的京族服飾分為便裝和盛裝兩大類。便裝式樣比較簡單,裝飾也比較少。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婦女喜歡染黑齒、結“砧板髻”。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盛裝是在節日喜慶和宴會時穿著的服飾。男子的盛裝是套在便裝外面的窄領袖長袍,其顏色多為黑,也有青色或淡棕色,頭戴一頂黑色或棕色的圓頂氈帽,俗稱“頭箍”。女子的盛裝是類似旗袍但下襬較寬、矮領窄袖的長衫,其顏色大多是黑、白或薯莨染成的紅褐色。

  古代時,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到了中世紀,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藍葛衣。到了15世紀後,富者通常穿錦羅沙葛,參加祭掃和宴會時穿紅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們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國人進入越南後,平民的衣著開始有了較大變化,婦女穿結紐上衣和褲子。進入現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裝,婦女穿花色窄油長袍。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啊娜多姿,下襬舒展,開權至腰際,活動方便。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越南婦女喜戴項鍊、手閾、戒指,多留披肩長髮,或用髮夾束於腦後。

京族服飾——別具一格

  服飾概況

  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其餘分佈在譚吉、紅坎、恆望及欽縣。京族人口2.3萬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

  京族的祖先大約在十六世紀初由越南塗山等地漂流而來。當時,

  這裡是無人居住的荒涼小島,他們和陸續遷來的漢、壯各族人民一起開發和建設這三個島嶼。京族地區與越南毗鄰。19世紀法國侵佔越南後,多次侵入中國京族地區,京族人民和當地各族人民緊密團結,進行了英勇的反抗法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後保衛祖國邊疆的戰鬥中,京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語言的系屬未定。沒有文字,絕大多數京族人通用漢語(廣州方言)和漢文。京族口頭文學內容豐富,其詩歌佔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愛唱歌,歌曲曲調有30多種,內容廣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漁歌、敘事歌等。獨絃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音色非常優雅動聽。京族人喜歡的“唱哈”(意為唱歌)、竹竿舞、獨絃琴,被譽為連繫著京城文化的三顆“珍珠”。

  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京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惟一生活在海邊的民族,過去生活方式比較單一,改革開放以後,京族人民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養殖珍珠、海馬等養殖業。京族住房大多為磚瓦房,為防海風,建築較為堅固。飲食以大米為主,食魚蝦較多,喜歡用魚汁調味。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1952年建立尾、巫頭、山心3個民族鄉。1958年5月1日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1965年東興各族自治縣由廣東省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8年12月25日改稱防城各族自治縣。

苗族服飾文化

  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柯爾克孜族服飾文化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製簡單,高階衣服縫製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頻,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為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   婦女戴圓形金 ...

漢族服飾文化

  漢族是我國也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輝煌燦爛。   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   五種正色   在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 ...

江南水鄉服飾文化

  生活在蘇州以東吳縣甪直、勝浦、唯亭、陳墓一帶的農村婦女,依然保留著傳統購民俗服飾。她們歷來以梳願攝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拼擋褲、柬倔裙、裹卷膀、著繡花鞋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服飾,頗具江南水鄉特色,故有“蘇州少數民族”美稱。   水鄉婦女很重視願攝頭的梳理和裝飾,她們以烏黑的頭髮、碩大的發留、眾多的飾品,輔以 ...

彝族服飾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采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 ...

秦代的服飾文化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 ...

商周時代的服飾文化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範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誌,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商周時代的服飾: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 ...

漢代的服飾文化

  歷經秦朝的嚴苟政治,劉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