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別具風味的呼和浩特飲食習慣

別具風味的呼和浩特飲食習慣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獨特的飲食習慣。在呼和浩特更有跟別的地方不同的飲食習慣,而且內容還十分的豐富。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習慣嗎?彆著急,一起隨小編來了解呼和浩特文化,瞭解他們別具風味的飲食習慣吧。

  飲食,包括食物和飲料兩大部分。然而有關食物和飲料的加工、製作及食用的風俗包括飲食習俗中的喜好與禁忌,內容十分豐富。回回民族的飲食習俗,是最能體現出民族特色的。回族的飲食文化,是回族及其先民歷經千年所創造的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回族人民的辛勞和智慧,也體現了多種文明的融匯和交流,因而多姿多彩。

  從總體上看,回族的飲食習俗主要曾受伊斯蘭教的規定和某些禁忌的影響,並在歷史的發展和民族的形成過程中由宗教戒律轉化為民族習俗。回族認為,若要保持一種純潔的心靈和健全的思慮,若要滋養一種熱誠飽滿的精神和一個潔淨而又健康的身體,就應對人們賴以維持生計的飲食予以特別的關注。

  清初回族學者劉智在《天方典禮》一書中以兩卷的篇幅論述了回族飲食,並提出了“若夫飲食,乃生人所資以立,自非渾圇而不擇焉者”,“飲食,所以養性情也。”不光把飲食作為延續個體生命的物質看待,更提到“理性之學”的高度加以強調,反映了飲食在回族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呼和浩特地區回族的飲食習俗是在承襲先輩傳統的基礎上,採納了漢蒙滿等兄地民族飲食習俗和品種,又適應當地自然氣候等條件的影響,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的。

別具風味的撒拉族飲食文化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地區。作為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撒拉族所有的習俗得根據伊斯蘭教而定。撒拉人自稱“撒拉兒”,其他民族稱之為“撒拉”。那麼,撒拉族有哪些別具風格的飲食習俗呢?一起來撒拉族文化中看看。

  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

  撒拉族習慣於日食三餐(農忙時根據情況適當加餐),主食以麵粉為主。家常品種有花捲、饃饃、饅頭、烙餅、面片、拉麵、擀麵、散飯、攪團等。在一年一度的齋月裡,一般都只食早、晚兩餐,飯菜比平時豐盛一些。

  撒拉族先民於700年前從中亞撒馬爾罕一帶遷徙至青海循化,據史書載,那時其先民過著遊牧生活。遷徙以後,雖然其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但畜牧的習慣至今未變。不少撒拉族人家都養著一、二十隻羊,一兩頭牛,牛羊多的還在附近山上圈養。這些牛羊一方面解決了農業所需的肥料,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肉食之需。撒拉族的肉食佳餚,古樸自然,代表了撒拉族人個性和風格。

  牛羊頭蹄是撒拉族人普遍愛的一種肉食。宰罷牛羊後,砍去犄角,用燒紅的鐵鏟把牛羊頭上各部位的手燎盡,再用鹼面水洗淨。用刀從牛羊頭的嘴角處沿牙骨割到耳後根,劈成兩半,放時鍋裡,燒開後加放小麥同煮。調料只用當地產的花椒和青鹽。當煮到肉皮脫落時即可食用。早餐時,主婦把肉撈到案上,一塊一塊地取下,將每個部位分放到各人的碗裡。牛羊蹄肉須每人一份,眼睛通常由老人吃,據說老人眼花,可以直到“吃啥補啥”的效果。吃完肉,每人還要喝一碗帶湯的麥仁。

  另外,宰牛羊的當天,撒拉人還將牛羊腸、肚等用鹼水洗淨,再將牛羊心肝等剁成肉末或肉泥,拌以麵粉、蔥花等,細心地塞進牛羊大腸裡,用細線封口。另外,將豆麵和白麵拌勻調成麵糊,由兩人合作,灌入小腸內,封口,和大腸一起放進鍋裡,同時再放進幾塊胸叉肉一塊兒煮。約10幾分鐘,大小腸即熟。為防止腸皮煮爛,火候要適中。煮熟後,即請來親友,由主婦撈出放到盤子裡,端到客房的炕桌上,每人準備一把刀,客人自己一節一節地割下吃,各人的小碗裡盛有用蒜泥、辣醬和醋調成的佐料汁。

  無論是牛鮮美的羊頭肉,還是香甜的牛羊腸肚,熱情的主人都要分送給左鄰右舍幾碗品嚐。

  麥仁飯是在喪葬禮儀中全村人集中食用的一種食物。安葬亡人後的第三天,在喪屬家裡支起專用大鍋,左鄰右舍的婦女們抬來泉水,裝滿大鍋,本“孔木散”(宗族或家族)的小夥子們則上山打柴,準備燒火用。三、五個婦女們則將小麥洗淨,一點一點地放進村裡的大石臼裡搗爛,並吹去麥皮,倒進大鍋,放少量蠶豆或豌豆,開始燒火,經過十幾個小時,才能煮爛;爾後將肉丁、蔥花等炒出來的“喬花得”倒進大鍋,攪勻即成。

  喪主還要宰一隻羊,將羊肉煮熟後,切成約三個手指頭大小的肉份子。一切準備好之後,下午三點左右,派十幾個孩子到村裡較高的地方向全村人呼叫來吃麥仁飯。村裡人聽到呼叫聲,便自帶碗筷去吃麥仁飯,吃畢,每人分得一塊肉份子,帶上一碗麥仁飯回家。男人及孩子們吃完後,才由婦女們吃。此後,喪屬每週煮一次,家庭條件好的要煮5-7次,一般的也要煮2-3次。煮麥仁飯有原料(小麥、羊等)一般由喪主的親屬提供。

  按照伊斯蘭教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平時更無飲酒的習慣。

  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製作麥茶時,將麥粒炒焙半焦搗碎後,加鹽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葉茶是用曬乾後炒成半焦的果樹葉子製成,飲用別具風味。

別具風味的海南黎族飲食文化

  黎族是主要聚居在海南地區的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也是最接近漢族地區的少數民族。黎族人民多能講漢語,苗語海南方言等,所以也有和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的情況存在。黎族的飲食文化作為海南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含著濃濃的海南氣息,你難道不想見識見識?

  黎族的飲食文化一樣多資多彩。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節眾筒,裝進適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裡烤熟,用餐時剖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飯”。若把獵獲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鹽,放進竹筒燒成香糯飯,更是異香撲鼻,是招待賓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區的特產,用香糯米燜飯有“一家香飯熟,百家聞香”的讚譽。

  “雷公根”是一種黎族同胞經常食用的野菜,與河裡的小魚蝦或肉骨同煮,是極為可口的佳餚;“雷公根”也可藥用,能消炎解毒。“南殺”是黎族同胞過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殺”製作的衛生條件不易掌握,現已很少製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風味佳餚,只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

  食鼠也是黎族的風俗,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時,先把鼠投入火中燒一會,然後颳去毛,除去內臟,再烤或燒即可。

  黎族人的主食分為以下幾種:

  一、大米飯。材料為稻米。稻米又分白米、紅米和糯米3種。米飯的製作過程為,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鍋,把鍋內的水煮沸後,按水下米,用勺子攪均勻,火候適中。米飯煮半熟時蓋上鍋蓋,將灶裡柴火取出,用火炭的餘熱將米燜成香噴噴的米飯。

  二、山欄米飯。山欄米質好,營養豐富,煮成米飯,清香撲鼻,是黎家迎賓待客的上品。

  三、竹筒飯。用水把米浸泡、濾幹後,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適量食鹽拌勻填入竹筒(用生山竹或家種雲竹的幼竹製作)內,再灌上適量清水,用芭蕉葉堵塞封口。然後把竹筒放進火堆裡慢慢翻烤,製成竹筒乾飯。黎語稱竹筒飯為“眉萬”。竹筒飯芳香可口,人們出門遠行多帶竹筒飯用餐。喜慶佳節也要製作竹筒飯。竹筒飯不易變質,可儲存一週。當代竹筒飯已成為賓館酒店宴席上人們品嚐黎家風味的佳品。

  四、紅薯飯。黎族家家戶戶都種紅薯。紅薯飯的製作頗具特色:把生紅薯洗淨切成小塊,先下米待煮半熟時放入紅薯,以三成米、二成紅薯混合煮成稀飯或乾飯。另一種是把紅薯切成小片曬乾,摻米煮成稀飯。夏天吃紅薯稀飯清甜可口,涼爽解熱,有保健的作用。

  五、南瓜飯。五指山地區,人們常煮南瓜飯食。製作南瓜飯時,先削去瓜皮,清除瓜瓤,把瓜肉切成小塊摻米下鍋,煮成稀飯或乾飯。或是糯米摻南瓜肉,用蒸鍋蒸成米飯後,用木臼舂爛,製成南瓜飯糰,這是一種獨特的風味。

  六、黃姜飯。把生黃姜舂爛,取其黃色姜水煮米飯。飯質黃色,有獨特的香味,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給產婦補身。

  七、玉米飯。山區多把玉米種植在山欄園,收回的玉米脫粒曬乾。將幹玉米粒放進木臼里加入適量清水,把玉米舂成碎粒後用簸箕揚去殼,保留均勻的玉米粒。可熬成玉米稀飯,也可摻進大米煮成乾飯。玉米飯營養豐富,是黎家主食之一。


辣糊湯 風味的小吃

  辣糊湯,又稱“胡辣湯”或“糊辣湯”已有百年曆史。它精烹細作,味道鮮美、經濟實惠、方便群眾、聞名城鄉,始於老城,現遍及大街小巷。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河南風味和西安回民風味。辣糊湯另有一個雅緻的名字叫八珍湯,叫八珍自然誇張,不過這也說明辣糊湯內容物很多。最常見的有面筋、海帶絲、粉絲、千張絲、花生米、香菜、薑末、 ...

風味的意思是什麼

  別具風味,同“別有風味”,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原指美好的口味,引申為事物的特色。另有一種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出自清朝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回:“此時只覺四處焦香撲鼻,倒也別具風味。”,舉例造句: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具風味的。 ...

風味的益陽特色小吃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自古就對食物很有講究,近而來,飲食也佔據文化中的一大部分。益陽是個歷史文化古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發現人類活動的遺蹟。益陽哪有些特色小吃呢?不妨來小吃文化大全中看看吧。   益陽松花皮蛋   益陽松花皮蛋是湖南省益陽市馳名中外的特產。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益陽松花皮蛋體軟而有彈 ...

維吾爾族風俗習慣飲食習慣

  維吾爾族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人種和語言屬於土耳其民族系統,人口約六百五十萬人分佈於新疆全境的城市和鄉村中。   維吾爾族的祖先是騎馬遊牧民族。漢代時,匈奴在亞洲部高原上十分活躍。後來,阿爾泰語族的遊牧帝國與匈奴的抗爭連年不斷,唐天寶三年在突厥的北方過著遊牧生活的鐵勒部族的一支回紇(即維吾爾族)取代東 ...

風韻的紙紮藝術

  我國的紙紮工藝歷史悠久,周朝時便有了紙紮的重要製品—花燈。惠州的紙紮除了承襲我國紙紮的優秀傳統外,還有自己的特點,工藝精緻而且用途極廣。喜慶用的花燈、醒獅、舞龍、風箏,祭鬼神用的扎製品:紙馬、人、屋、家居物品、橋、寶塔、鳳鳥魚蝦之類,皆是紙紮的寵兒。通常,新民街、水東街、上塘街、惠新東、惠新西街、法院前街 ...

德國人的飲食習慣

  提起德國美食,不能不提起德國香腸,德國人喜歡肉食,尤其喜歡吃香腸。他們製作的香腸有1500種以上,許多種類風行世界,像以地名命名的"黑森林火腿",可以切得跟紙一樣薄,味道奇香無比。德國的國菜就是在酸捲心菜上鋪滿各式香腸,有時用一整隻豬後腿代替香腸和火腿,那燒得熟爛的一整隻豬腿,德國人可以面 ...

法國人的飲食習慣

  在飲食起居方面,法國人也是每日三餐:早上起床後進早餐,中午12時至13時為午餐時間,晚餐則一般在20時左右。午餐和晚餐為正餐。   法國人和中國人一樣,也十分講究飲食文化。初到法國並有機會到法國人家裡作客的人一定會注意到,法國人花在餐桌上的時間-尤其在週末或節假日期間-非常之多,一頓飯常常要吃上幾個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