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北京烤鴨是用果木不加任何佐料直接烤制而成,所以本身是不鹹的。果木一般用棗木,正宗做法是用荔枝枝穿著鴨子,用滾燙的油一遍遍的澆在鴨子身上,直到熱熟了為止。太鹹可能是甜麵醬蘸的多了,建議多放鴨肉、蔥和瓜條。
正宗的北京烤鴨是用果木不加任何佐料直接烤制而成,所以本身是不鹹的。果木一般用棗木,正宗做法是用荔枝枝穿著鴨子,用滾燙的油一遍遍的澆在鴨子身上,直到熱熟了為止。太鹹可能是甜麵醬蘸的多了,建議多放鴨肉、蔥和瓜條。
烤鴨歷史:
早在南北朝時(420-589)《食珍錄》中,已有炙鴨的記載。元代的《飲膳正要》中有了燒鴨的說法。這些皆為今日烤鴨之前身。北京的烤鴨店,一說出現在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一說出現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那時經營的是南京(金陵)傳來的燜爐烤製法,故稱南爐鴨。最早的店址在宣武門外米市衚衕,即老便宜坊烤鴨店(該店已於 1937 年倒閉)。現在前門外鮮魚口便宜坊烤鴨店開業於清咸豐五年(1855)。後來居上,影響很大。全聚德烤鴨店開業於清同治三年(1864),由於經營有方,力求創新,很快名噪京華,並傳及海內外。創業者河北薊縣楊全仁,把燜爐改為掛爐,獨闢蹊徑為博採眾長,故極有特色。“文化大革命”時期,全聚德改名為“北京烤鴨店”,便宜坊改名為“新魯餐廳”。粉碎“四人幫”後,複名。
烤鴨原料:
北京填鴨是製作烤鴨的主要原料,據考,北京鴨的祖籍是南方,明初隨漕運來北京,繁殖於京東潮白河一帶,故叫過“白河蒲鴨”、“白色麻鴨”、“白燕鴨”等名稱。後來遷至京西玉泉山放養,逐漸育成今日之良種。用人工填喂法育出的稱北京填鴨。
北京填鴨生長期較短,只需60~65天,就發育成5~7斤重,45天之前的雛鴨自由取食,最後15~20天則由人工填喂,每 6 小時一次,每晝夜填喂 4次。合格之鴨,經宰殺、退毛、取內臟、洗淨、灌水、吹鼓、塗料等一系列工序,方可火爐烤制。
烤制方法:
燜爐法:烤爐有門,用秫秸先將爐壁及爐內鐵箅子燒熱,待無明火時,將處理好的鴨子放在鐵箅子上,關閉爐門,故稱燜爐。
掛爐法:爐口拱形,無門,將處理好的鴨掛在爐內鐵構上,下面用果木(梨、棗木最佳)火烤,不關門。
叉燒法:與叉燒肉相似,須逐隻手工操作,因產量低,費工時,已逐漸淘汰。
烤熟之鴨需切片上桌。切片技術要求較高,每隻鴨要出120片左右,而且須片片帶皮帶肉,肥瘦相間。佐料用蔥段、黃瓜條,調味料有綿白糖(此為宮廷中吃法,今無)、蒜泥(已少用)和甜麵醬(目前用此者居多)。主食有荷葉餅或空心燒餅。
北京涮羊肉
涮肉歷史:據考,在我國的南北朝時期已有火鍋了,不過那時的火鍋形狀和質料並不像現在的銅質炭火鍋,涮的肉也不像現在這樣單一有雞、魚、豬肉等。唐宋時的詩詞中,不乏對火鍋的吟誦。清代火鍋已盛行,據載,嘉慶元年(1796),太上皇乾隆,在清宮設的著名“千叟宴”,主菜就是涮羊肉。此宴用火鍋多達1550多個,規模之大可以想見。北京的涮肉據說自北方少數民族傳來。正式經營涮羊肉的店家,是開業於咸豐四年(1854)的前門外正陽樓。1914年,河北滄縣人丁德山(號子清)開東來順涮羊肉店。
涮肉原料:以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之閹割綿羊為最佳。每隻羊以40~5O斤重為宜。取其磨襠、大小三岔、黃瓜條、上腦等部位之肉,約13斤左右。每斤肉切出一寸寬、四寸長之片約80片。所用佐料的芝麻醬、醬油、醬豆腐、韭菜花、滷蝦油、香菜、蔥花等。
食法較簡單,但需注意火候,不可煮時過長,否則嚼不動鍋底有海米、口蘑等。同時還佐以粉絲、白菜、凍豆腐、糖蒜等清口之物。
提起北京代表吃食人們總想到烤鴨,其實烤鴨的祖籍並不在北京。人們印象中代表北京的北京烤鴨,是在山東烤鴨的基礎上發展來的,從烤鴨的家譜顯示,其祖上“灸鴨”(又作炙鴨)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很有名了。
烤鴨家族中最輝煌的要算是全聚德了,是它確立了烤鴨家族的北京形象大使地位。全聚德採取的是掛爐烤法,不給鴨子開膛。只在鴨子身上開個小洞,把內臟拿出來,然後往鴨肚子裡面灌開水,然後再把小洞繫上後掛在火上烤。這方法既不讓鴨子因被烤而失水又可以讓鴨子的皮脹開不被烤軟,烤出的鴨子皮很薄很脆,成了烤鴨最好吃的部分。嚴格地說,只有這種烤法才叫北京烤鴨。
比起掛爐烤鴨,便宜坊這種燜爐烤鴨似乎在人們的印象中不那麼深刻了,甚至有一知半解的所謂專家用掛爐的標準去評價,得出了皮不夠酥脆的結論。估計最近倡議修改中國圖騰代表和鼓吹要廢除中醫的精英們,肯定是聽著這種邪師說法式的食評吃過烤鴨。好在有著近600年曆史的老字號便宜坊,已經以燜爐烤鴨技藝申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然我還真擔心有人哪天跳出來鼓譟說,創始於明永樂年間的便宜坊燜爐烤鴨不能叫烤鴨。
如今掛爐烤鴨和燜爐烤鴨是北京的烤鴨兩大流派。就好像當年北京烤鴨揚棄地改良了山東烤鴨,現在很多做烤鴨的餐廳,也分別對傳統上的這兩大流派,做了適合現代口味和消費思想的改進。時代總是在前進的,對傳統一成不變地為保護而保護,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扼殺掉這種傳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比如大董對烤鴨吃皮的重點演繹,比如小王府對鴨子品種的特別精選,甚至包括很多地方將蔥絲換成了黃瓜條,這些形變而不失神的改良,我覺得都不錯,至於有的地方搞出的什麼金箔烤鴨,我覺得似乎就有點故弄玄虛的味道了。
北京雖有數十家烤鴨店,但主要只有兩種烤法:掛爐和燜爐。
其中掛爐又以鼎鼎大名的“全聚德”為代表。其創始人楊全仁早先是個經營生雞生鴨生意的小商,逐漸積累了資本,開創了全聚德烤鴨店,聘請了曾在清宮御膳房當差的一位烤鴨師傅,用宮廷的“掛爐烤鴨”技術精緻烤鴨,使得“掛爐烤鴨”在民間繁衍開來。
據全聚德方面介紹,掛爐有爐孔無爐門,以棗木、梨木等果木為燃料,用明火。果木燒製時,無煙、底火旺,燃燒時間長。鴨子入爐後,要用挑杆有規律地調換鴨子的位置,以使鴨子受熱均勻,周身都能烤到。烤出的鴨子外觀飽滿,顏色呈棗紅色,皮層酥脆,外焦裡嫩,並帶有一股果木的清香,細品起來,滋味更加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