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北方二月二的習俗和食俗

北方二月二的習俗和食俗

  中國南北方對節日的風俗習慣差異比較大。

  二月二是我國傳統節日“龍抬頭”。代表著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

  對城市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北方城市“二月二”這個這個的風俗習慣有哪些不一樣吧!

  一、山東

  1、騾馬大會在山東,這個節日是春節後的一個重大節日,特別是汶上縣南站鎮在這天還是聞名中外的土地廟子騾馬大會,遠在新疆、內蒙的提前趕著牲畜來趕會,全國各地的客商都來參加這個物質交流大會。這天天明後,太陽未出前,習慣圍倉,就是用草木灰圍一個像盛糧食囤樣子的圖形,中間放上五穀雜糧,用磚壓好,預示今年糧食大豐收,盼望有一個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牆根,唸叨“一把灰,兩把灰,蠍子蚰蜒死到堆”,傳說這樣小孩子在牆根玩耍,就是有這些害蟲,也不會傷著孩子。

  2、吃炒豆子

  還有吃炒豆子(這種炒豆子被當地人成為“料豆”,又稱“蠍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黃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說料豆子。每年農曆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區,像西北、山東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俗,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的習慣,提前幾天用佐料把黃豆泡好,晾乾,這天炒好,相遇時,相互交換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黃豆。孩子們走到那家,唸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炒蠍子爪(既炒的黃豆),大娘嬸子給一把”,料豆(既炒的黃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們吃著料豆去趕二月二的土地廟子會,玩耍、購物、交流、看戲等。學生們到了學校,更是熱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覽會,嬉笑品嚐,看誰家的手藝好。這天不允許喝糊犢(用麵粉做成的湯),特別是家中有屬龍的更是不行,傳說怕糊龍眼,命不長壽,這天只能吃麵條、水餃。水餃餡子是從農田中挖的薺菜、春節的肉,加以佐料製成。縣城在這之前就有賣薺菜的。這天婦女不能在房中梳頭,不然,屋中會掉蚰蜒。而且,婦女也不能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過了二月二,農民就開始忙農活。

  二、北京

  1、吃春餅二月二日既然是“龍抬頭”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在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麵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捲成筒狀而食。此外,北方地區還時興食用麵條、水餃等,而且各地都有一個特別的說法,如食用麵條叫“吃龍鬚”(吉林)、“挑龍頭”(河北),吃水餃叫“吃龍耳”(吉林)、“吃龍角”(河北)、“按龍眼”(內蒙古)、“吃龍牙”(北京)等。

  2、吃太陽糕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還有一種,名曰“太陽糕”,是用來祭太陽神的。民間有在二月初一這天祭太陽神的習慣,後將土地神的生日也納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稱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麵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餘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這種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雞是太陽的象徵,雞鳴,則太陽昇矣。

  3、吃驢打滾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曆二月買“驢打滾”品嚐。“驢打滾”是一種豆麵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麵,再加入赤豆餡心,捲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麵,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還有一些北方地區還會食用豬耳朵、豬蹄來慶祝二月二。

  三、山西省

  1、吃與龍有關的麵食“山西大部分地區喜歡吃麵食,平日裡常吃的麵食,在二月二的當天都有了講究。”聶元龍介紹,比如山西人最常吃的麵條,在二月二當天都會有個好聽的名字“吃龍鬚”。吃粉條也會稱為“吃龍鬚”或“挑龍尾”。

  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餅叫“龍鱗餅”,而呂梁地區這天吃煎餅或蔥油烙餅,稱為“揭龍皮”。太原地區這天除吃烙餅外,還有吃水餃,叫做“吃龍耳”,也有人用餅捲上合菜吃,意謂合龍頭。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無論哪種麵食,山西人都要想辦法與龍聯絡,這與山西人對龍神的信仰有關。”聶元龍說。

  不過有個例外,在呂梁山區,二月二吃的麵食就不帶“龍”字。當地叫吃“棗山”。所謂的“棗山”是春節前做的人形麵食。“棗山”在春節時供神,正月十五擺完火爐後,第二點在殘火上烤,當地人相信正月十五火爐烤的“棗山”治百病,大人們把“棗山”的“身子”給小孩吃,而“頭”則留到二月二早上給壯年男子吃,當地人說二月二吃“棗山”,犁地時碰不上石頭,耕地時有力氣。

  2、引龍祈求風調雨順晉南地區認為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儘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3、驅百蟲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裡,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闢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蓆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一個藥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牆壁,謂之“闢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捻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蝨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麵團貼上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四、西北“黃梨會”

  二月二在西北,甘肅岷縣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慣,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岷縣的二月二會,前來浪會的人們買大黃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廟會又稱“黃梨會”。

  五、陝西吃爆米花在陝西流傳兩句話一是炒豆一定要吃,在二月二的時候,在農村,家家都要爆米花、炒苞谷豆、炒棋子豆,豆豆既給在家的人吃,還要留下一部分送給至親。吃炒豆豆也叫“咬蟲”,也就是俗話說的“咬了蟲,牙不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陝西華陰一帶的人們把供奉於神靈前的獻糕,像蠍子、蠍子尾巴的花饃切成碎塊,在鍋中烘乾,讓小孩子吃下去,認為這樣對孩子有好處。二、剃頭理髮圖吉利,“二月二,龍抬頭”,陝西人認為二月二去剪頭髮最吉利,在二月二“當天給男孩子把頭剃光,以使孩子像驢去掉鞍子一樣輕鬆、愉快地生活。

  六、東北二月二在東北,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吃豬頭肉、理髮、放鞭炮。

  七、河北二月二在河北,農村早起有挑龍蛋的風俗,天還沒有亮的時候,男主人用水桶從村裡的水井裡打水,相傳二月二的水井裡會有龍蛋,挑回家裡以求風調雨順,取吉祥之意。

  河北部分地區,還有二月二自己家裡炸麻花吃麻花的習俗。

  你可能還喜歡:

  不是簡單的山洞:中國十大名窟

  濟寧結婚習俗及傳統禮儀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服飾文化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春節元宵節的習俗和食俗

  春節的習俗有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春節的食俗有吃團圓飯,有為供奉財神而準備祭祀的魚,具體的食俗各地不一,每個菜品都具有特殊的含義。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元宵節的食俗主要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元宵,寓意“團團圓圓”。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雨水節氣與二月二習俗--24節氣之雨水

  “雨水節,回孃家”是流行於川西一帶漢族節日習俗。到了雨水節氣,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孃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製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以儘快懷孕穗子。該習俗現在仍在農村流行。

  “拉保保”是四川一些地區的民間習俗。舊社會,人們迷信命運,為兒女求神問卦,看自己的兒女好不好帶,尤獨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個乾爹,按小兒的生辰年月日時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剋的關係,如果命上缺木,拜乾爹取名字時就要帶木字,才能保險兒子長命百歲。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盛開一方之俗,傳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在正月雨水節拉乾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還有不擇時日地址所謂"拜拉路乾爹"、"上門拜乾爹"者。是日,羅漢寺山門前,古柏森森的道路上人流如潮,巫卜星相、低錢香蠟、小食攤點、流動商販,雲集道旁善男信女,大家閨秀、公子哥兒、山民村姑,三五成群,拉拉扯扯,擠來擁去,歡聲笑語,熱鬧非常。要拉乾爹的父母手提裝好酒菜香蠟紙錢的篼篼、揹著、抱著、牽著娃娃在人群中穿來穿去找準乾爹物件,如果顧娃娃長大有常識就拉一個知書識禮有字墨的文人為乾爹;如果娃娃身體瘦弱就拉一個身材高大強壯的人作乾爹。一旦有人被拉著當"乾爹",有的扯脫就跑,有的扯也扯不脫身,大都爽快的應允,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命運也會好起來。而今,雨水節這天由竹溪公園舉辦“拉保保”,已成為遊園中一項特具風趣的活動。

  “二月二”這一節日習俗起源很早,民間流傳"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它是從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的崇拜中產生、發展而來,在南、北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節俗文化:南方為"社日",北方為"龍抬頭"節。

  按照北方地區的舊俗,這一天,人人都要理髮,意味著“龍抬頭”走好運,給小孩理髮叫“剃龍頭”;婦女不許動針線,恐傷“龍睛”;人們也不能從水井裡挑水,要在頭一天就將自家的水甕挑得滿滿當當,否則就觸動了“龍頭”。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麵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說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進入農業社會後,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絡在一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中秋節習俗

  中秋月分外明   “中秋節”這個詞語在古代很早就出現了,但那時候中秋節還沒有成為正式的節日。根據史籍記載最早在《周禮》中就出現了中秋一詞;魏晉時期,有記載說“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可見,這個時候人們已經在中秋節時期有了一些民俗活動。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作為正式的節日出現。這在《唐書·太宗 ...

盤點立冬的習俗 立冬節氣各地的習俗有哪些

  盤點立冬的習俗與食俗 立冬節氣各地的習俗有哪些   立冬的習俗   冬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對於冬泳愛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礎,循序漸進,應該從天氣暖和時堅持每天下水,持續進行鍛鍊。另外,要選擇 ...

二月習俗 二月龍抬頭有哪些習俗

  二月二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有哪些習俗   剃龍頭   指二月初二理髮,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吃龍食   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麵條名曰“扶龍鬚”,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 ...

二月習俗

  二月二習俗:1、金豆開花:把上一年留作種子的玉米、大豆選一部分放到鍋裡炒,遭蟲蛀或者受潮變質的種子不會炸裂,農民以此來判定種子是否可以使用。   2、吃龍食: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麵條名曰“扶龍鬚”,吃米飯是“吃龍子”,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   3、剃龍頭:“二月二剃龍 ...

雲南布依族的春節習俗

  春節是一年中的大日子,無論哪個地區哪個國家都非常注重的節日。在擁有豐富民族節日和文化傳統的布依族文化中,他們有著許多的傳統節日,其中春節是他們風土人情最濃重的節日。那麼,下面一起看看雲南布依族的春節習俗與食俗吧。   布依族春節習俗:陰曆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 ...

山東二月習俗吃什麼?

  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   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   對山東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山東二月二的時候都有哪些風俗習慣吧!   “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古老的諺語已經有許多人不會背誦,但約定俗成的習慣卻一直流傳至今。   中國 ...

河北二月習俗要吃什麼

  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   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   對河北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河北二月二的時候都有哪些風俗習慣吧!   習俗之一:   龍抬頭今天人們大多熟知“二月二龍抬頭”,但是很少人知道這句諺語還有下文,“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