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十二因緣說”的佛學理論是什麼?

十二因緣說”的佛學理論是什麼?

  我們一起來看看十二因緣說”的佛學理論是什麼?實際上,“緣起”是佛法的表現,或者說是受佛法支配的,由於佛法的的作用,可以從兩件似無內在聯絡的時間中“把握”其因果關係,以便論證佛教的業報輪迴說。

  “十二因緣說”,也叫“緣起說”,是佛教用以解釋人生現象及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現象;一切的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

  據佛教的說法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裡的“因”,指多種條件中具有決定的作用。在“四諦”說中,“緣起”和“佛法”密不可分,“但見緣起便見法,但見法便見緣起”。

  實際上,“緣起”是佛法的表現,或者說是受佛法支配的,由於佛法的的作用,可以從兩件似無內在聯絡的時間中“把握”其因果關係,以便論證佛教的業報輪迴說。人生現象和世間現象變化無常,其因緣也各異,但“四諦”說認為,最基本的是十二因緣,這就是:佛教認為,人的一生和人世間之所以有種種“苦”的現象,根源全在於“痴”,這是苦的最後根源。

  上述十二緣,又叫十二支。“四締”說認為,十二支中,對人生起最重要作用的是“生”、“愛”、“痴”三支,因為有“生”,就有“愛”,就會導致各種“苦”,而歸根到底則是由於“痴”。因此,人們要能獲得最終的解脫,便應修習佛理,徹底擺脫“痴”的羈絆,這就是“十二因緣說”的最終結論。

佛學入門:緣覺乘十二因緣流轉相

  這期十二煙緣帶來的是緣覺乘十二因緣流轉相,十二因緣是緣覺所修的法門。緣覺乘聖人比聲聞乘利根,聲聞乘聞佛說四諦法,從苦諦上悟入,而緣覺由集諦上悟入,故較聲聞乘為深。我們繼續來了解了解吧!

  十二因緣是緣覺所修的法門。緣覺乘聖人比聲聞乘利根,聲聞乘聞佛說四諦法,從苦諦上悟入,而緣覺由集諦上悟入,故較聲聞乘為深。緣覺由集諦之無明,觀十二因緣之緣起,無須聽法,即依自力得覺悟,又稱為獨覺,即是辟支佛。因此緣覺乘也叫做獨覺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較聲聞乘為高深,稱為中乘,而下於佛乘及菩薩乘。

  【注】

  1、依教育心理學將人生的分期如下:

  嬰兒期——生後滿一年之間。

  幼兒期——一歲至五歲之間。

  兒童期——六歲至十二歲之間。

  青年期——十三歲至廿三歲之間。

  壯年期——廿四歲至四十七歲之間。

  老年期——四十七歲以後為老年期。

  2、阿賴耶識——即是心的主體,人死後,阿賴耶識,脫離軀體,叫做中陰身,等待有適合父母之緣,再去投胎的心識,就是阿賴耶識。

  3、十二因緣與四諦法——四諦法中之苦集二諦為十二因緣之流轉門,滅道二諦為十二因緣之還滅門。

  4、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間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謂一切所有生死流轉,皆因此十二支分迴圈不息,亦即生死流轉之因緣。

佛學解說:十二因緣圖解是怎樣的

  “自制力強的人,都不會很差:能堅持早起,能堅持鍛鍊,能堅持讀書;不會消耗自已的時間去和人家爭論,不會浪費太多精力去討好無關的人。”那麼,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佛學解說:十二因緣圖解是怎樣的?

  圖中每一個箭頭就是指一個單向的因果關係(A導致了B)。無明是一切的源頭,有了無明,就有自以為自己存在,世間有東西屬於自己的“行”。

  這種執著影響著“識”,我對“識”的認識是人類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價值觀之類的。“識”的作用影響著我們怎麼看世界(名),同時也會激發我們去改造客觀世界(色)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我們看待世界和影響世界的行為透過五感和思維(六入)影響我們(觸),這裡有讓人愉悅的“受”(“觸”的結果),也有痛苦的“受”。痛苦和愉悅兩種不同的體驗激發出偏好(愛)的心理。而有了偏好,就有了偏好的行為(取),“取”和“行”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行”的來源是“無明”本身,而“取”摻雜了因緣迴圈中的其它東西,加重了“行”。

  以上的整個從“行”開始最後又回到“行”的另一個面,“取”的迴圈叫做“有”。也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過程。這個“有”就是沒有覺悟的人的人生,是肉體活著的時候的輪迴。而在“有”的基礎上就有了“生”和“老死”的結果。人死後,身體毀滅,但是仍有“識”留在世上,所以死後也存在著輪迴,痛苦沒有止息。

  需要說明的是“行”到“識”的箭頭與其說決定不如說影響,因為唯識學認為識裡面也有執著以外的東西。同時有的箭頭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有了“六入”就一定會有“觸”,然後必然會有“受”。能夠終止的是從“無明”到“行”的箭頭。

  這裡談一下末學的個人看法,我認為成佛的人同樣會“死”,這個死指的是肉體的毀滅。所謂的不入輪迴其實是說沒有“有”的輪迴,而且死後根本不會留下“識”,因為佛是不執著沒有對立觀念的(唯識的理論還沒具體學習,這裡先不具體描述)。消除“無明”到“行”的因果不是說就能永生,而是對死亡有了新的理解而不會經歷死亡的痛苦。


因緣異名是佛學術語嗎?

  “對未來,要抱最大希望;對目標,要盡最大努力;對結果,要做最壞打算;對成敗,要持最好心態。不急不躁,不驕不餒,祝你把握好每分每秒,讓幸福擁抱!”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十二因緣異名是佛學術語嗎?   十二因緣異名,是佛學術語,指十二因緣之諸異稱。   佛學術語,指十二因緣之諸異稱。(一)又作十二重 ...

因緣說是原始佛教業報輪迴說的理論基礎

  佛教的基本教義。用緣起說解釋人生本質及其流轉過程,又稱“十二緣起說”、“業感緣起說”。是原始佛教業報輪迴說的理論基礎。那麼,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十二因緣說是原始佛教業報輪迴說的理論基礎。   十二因緣說   “十二因緣說”,也叫“緣起說”,是佛教用以解釋人生現象及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現象,也沒有任何永 ...

佛學基礎解說:因緣法的主要內容

  十二因緣為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它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那麼關於十二因緣法的主要內容,就讓我們一起隨本文往下看看吧。   (1)無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煩惱的總稱。於緣起性空無所明瞭,因而妄生一切執著,此謂“無明”;   (2)行:造作義,指一切行為 ...

因緣六之緣是什麼意思

  "十二因緣說",也叫"緣起說",是佛教用以解釋人生現象及世間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現象,也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現象,一切現象的產生和變化都因一定的條件,叫做"緣起"。據佛教的說法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 ...

因緣包括哪些

  十二因緣包括有: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其中無明和行為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果;愛、取、有是現在因;生、老死是未來果。   緣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稱十二緣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 ...

母音老人講因緣:摘自母音老人《心經抉隱》

  這期十二因緣帶來的是母音老人講十二因緣,緣覺,顧名思義,是由觀察因緣而覺悟的。因緣有助緣和攀緣之分。助緣是幫助之緣,攀緣是攀附之緣。助緣是說,我們人本來不迷糊,但偏偏有了這個緣,而助成了自迷。那麼,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摘自母音老人《心經抉隱》   緣覺,顧名思義,是由觀察因緣而覺悟的。因緣有助 ...

宣化上人:因緣法是什麼?

  “這個世界上不確定的因素太多,我們能做的就是獨善其身,指天罵地的發洩一通後,還是繼續該幹嘛幹嘛,因為你不努力,誰也給不了你想要的生活!”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十二因緣看看十二因緣法是什麼?   什麼叫做十二因緣呢?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