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7月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霄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淨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鬼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儲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
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網際網路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農曆“七月半”,又稱“鬼節”。這一天,在我們雲南的各少數民族聚居地,還有各種各樣的神秘節日呢。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窩家彝族鄉的“摸奶節”就是其中之一。
記得那是三年前的事。因為生意上的原因,我們跑雙柏的機會較多。一次,雙柏的朋友問我們:“有沒有去過窩家?”我們都說沒有。朋友說:“窩家的鬼節很熱鬧的,過不久就是七月半了,到時邀請你們一塊去玩啊。不過因為是山區,路不太好,來時要開越野車才行。”我們眾口一致:“好啊好啊。”
我們本來都偏愛旅行,特別是去那種又偏僻又落後還透著原始痕跡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就更不用說了。何況又聽朋友介紹,雙柏縣窩家的“鬼節”還有另外一個叫法----“摸奶節”。據傳當地的未婚男女會在這一天出門趕集,找物件。一旦對上了象,就會手牽著手鑽進山坡上的松樹林子裡......而更多的人,包括外來的遊人,如果在街上遇見喜歡的姑娘,都可以摸一摸姑娘的胸部。在這一天裡,被摸了的姑娘是不會生氣的。
如此純樸的民風,真是令人嚮往啊!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我們一行五人(都男的,呵呵)早早趕到事先約好的匯合地----水塘鄉岔路口。見到了雙柏公司派來的嚮導-----是他們公司裡的業務部門經理,姓魏,一位女同志。我們過去已打過交道,還算熟識。在水塘吃過中飯,立馬上路。一路上我們迫不及待地問這問那。
“到窩家還有多遠?”
“還有七八十公里路罷。”
“真的很熱鬧嗎?”
“當然啦,你們沒有注意到這一路上都是外地車嗎?”
“真的...真的...可以...不會生氣嗎?...不會被人抓吧?”
小魏笑笑,沒有回答。
我們想人家女同志嘛,當然不方便回答,便不再問。於是開始欣賞窗外的風景。
(插播一段廣告:人生就象一場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越過了一座又一座青山,趟過一條又一條山澗,嚮往已久的窩家終於到啦。
窩家座落在一條山脊樑上,只有一條主街道和幾條巷道。四周青山環抱,山上青松翠綠,空氣清新。街道打掃一新,掛滿了熱烈歡迎之類的紅條幅和喜氣洋洋的彩旗,商家小販擺滿了地灘。空氣中飄蕩著熱情洋溢的彝族小調。
小魏帶領我們進了家小飯館,盛上當地最有特色的牛肉湯鍋,山茅野菜,還有一大缸農家自釀的米酒。小魏笑這說:“多喝點酒罷,這樣晚上才放得開。”我們信以為真,都道:“是啊是啊,酒壯慫人膽嘛。來來來,乾一碗。”
太陽落山了。酒足飯飽的我們湧上街頭。街上華燈初放,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空氣中充斥著更加熱情洋溢的彝族音樂和商家小販歇斯底里的叫賣聲。人們圍成一個個圈子,圈子中央搭起火架,這時會有幾個人圍著火架或彈琴,或吹笙。更多的人們在外圍行成一個更大的圈子,無論男女老少皆手拉著手跳起了彝族舞蹈。我們也加了進去,跳著,笑著,唱著,不時還東拉西扯,東張西望----心裡還掂記著最初的嚮往。:(
鄉村來趕集的姑娘倒是很多,透著一種樸素大方的美。卻總也不見有那個冒失鬼敢衝上去摸幾把。我們直犯嘀咕,好象上當了耶!
小魏說,當地人今晚是不會睡覺的,他們就這麼鬧到天亮呢。鬧到凌晨時分,累的人裡,也會有情侶悄悄離開。我們馬上接到:
“是去松樹林子裡嗎?”
“當然會有啊”
“那我們呢?”
“回賓館休息呀。”
......
第二天清晨,當我們乘車離開窩家有幾公里遠了,我們似乎還能夠聽到從窩家傳來的彝族小調:
阿老俵阿老俵
你要來哩嘎
阿老俵阿老俵
你要來哩嘎
不來麼就說不來哩話麼
莫讓表妹空等著.....
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五在我們桂北地區俗稱“七月半”,也有直接稱為“鬼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也同為這一天。民間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會被閻王釋放半個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是繼清明節後又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一般是全族人祭祀,並且還要掃墓,而七月半一般是一家人祭祀。桂北的壯、苗族等少數民族一般在農曆七月初七到十四過節,其它民族農曆七月初八至十五日過節。節日裡,家家戶戶早晚供奉祖先神牌位,到送祖之日(最後一天即農曆十四或十五),用封包即紙袋裝著錢紙、金銀紙錠冥用之物,寫上祖先的名諱到野外焚燒以祭奠故祖,寄託對先人的懷念,並祈禱先人對子孫的保佑。
在桂林工作之後,除了有幾年回老家過這個傳統的節日,大多數年份都是在桂林,帶著全家到外家去跟外家人一起祭奠故祖。
這天晚上,華燈初放光芒,就聽到了街上傳來“劈嚦啪啦”的鞭炮聲響,動作快的已經在送祖了。送祖時焚燒封包即紙袋裝著錢紙、金銀紙錠冥用之物,封包上寫明受用人的姓名,以免故人得不到享用。燒包前用石灰在地上畫上圓圈,一個包給一個故人一個圈,包就放在圈內焚燒,傳說是防止外鬼搶奪。圈外點著蠟燭和香,此外還要撒水飯等。以前燒包內多是錢紙、金銀紙錠之類的東西,隨著陽間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錢紙已滿足不了陰間的需要,現在燒的多是成千上萬面額的冥鈔、金鉑紙做的金元寶、小轎車、手機、電冰箱、別墅等,陰間也享受了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在圈內不斷加錢添物供奉給先祖時,不忘在圈外也要燒些紙錢,讓那些無後的亡靈也得到一些零花錢,以保持陰間的安定團結,創造陰間的和諧社會。
我不是迷信之人,但在這傳統的節日裡,燒錢祭祖,只想藉此機會緬懷先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沒有一代代親人的辛勤養育,就沒有我們人類的生存繁衍,懷念已故先人的功德,更可激勵活著的後人。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善待活著的長輩們,常回家看看,人世間不能沒有親情......
中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中元”,原本是道教所命名。在潮汕,這個節日的種種活動,都同道教無關。民間幾乎沒有稱它為“中元節”的,都把它叫做“七月半”,因為節日就在七月十五。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進行。清代本地方誌的記載,數乾隆《普寧縣誌》最詳細:“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 ...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於海峽兩岸的彼此瞭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 ...
農曆六月十四,位於蕭山最南端的樓塔鎮大同一村佳山塢自然村迎來了一個獨特的節日——“半年節”。奔忙了半年的佳山塢村民紛紛邀請各地的親戚趕回家團聚,過這個夏日裡的年節。對佳山塢的村民來說,“半年節”在一年中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村民們一般都要殺豬、宰雞鴨、裹粽子、放鞭炮、宴請賓客。這熱鬧的情景如同傳統的春節 ...
襁褓指不滿週年的嬰孩
襁褓——指不滿週歲孩提——指2~3歲髫(tiáo)年——指女孩7歲。垂髫(tiáo):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齠年——指男孩8歲總角——幼年泛稱。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 ...
天赦石上擺滿了村民們挑來的祭品。吳景軍 攝
湖南通道百里侗鄉,人稱“百節之鄉”。在該縣黃土鄉半坡村有個古老神秘的節日——“石頭飯”節。日前,小編特地到半坡侗寨,探訪這一節日背後古老的民俗,品嚐節日裡的“石頭飯”。
驅車來到半坡侗寨,已是上午9點多鐘。古寨笙歌飄揚,笑語陣陣,一派節日景象。只見 ...
漢族歲時傳統節日。流行於福建、臺灣地區。農曆六月初一。過節時,家家用紅麴,米份做成半年丸,祀神祭祖後全家聚食,以祈求事事如意圓滿。
節日:半年節
農曆:六月十五
介紹:
‘大暑’的前後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所以會特別感到氣候炙熱難耐。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小暑大暑無君子’,意思是說,小暑 ...
福州郊縣的鄉村早已有約定俗成的村慶活動――做半段。這村慶日多在每年夏收夏種或秋收秋種之後的農閒時間裡,且皆定在農曆七月以後。例如,鼓嶺七月初七,義序八月初四,城門八月初八,淮安九月十五……都是各村的村慶日。有的大村裡的村慶日還特意分為兩天。例如福州東郊五里亭的後浦村,前半村定在八月廿一,後半村定在十月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