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南平崇蛇習俗

南平崇蛇習俗

  閩人崇蛇,福建的先民閩越人早在秦漢時期就以蛇為圖騰崇拜。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有說道:“閩,東南越,蛇種”。 西漢以後,福建的崇蛇習俗仍隨時可見。隨著時光的流逝,歷史的變遷,閩越人在漢武帝平定閩越後,逐漸消失並融合於漢民族之中,但作為閩文化的很重要特徵之一的崇蛇習俗,仍廣為流傳於民間。至今在八閩大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崇蛇、祭蛇習俗,位於閩江中游的閩北古鎮—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的樟湖鎮更是儲存了眾多比較完整、原始的崇蛇習俗,可謂是崇蛇習俗的”博物館”。 據《南平市志》和當地文化站收集的史料記載:相傳古老的時候,樟湖鎮瀕臨閩江畔有一株千年古榕,樹下有群蛇匯聚於此,當地百姓以其為神,於是建了一座蛇王廟,供人們焚香燒紙,虔誠禮拜。漸漸便形成一個傳統的節日,即每年農曆正月初六到二十一的遊蛇燈和七月初七的迎蛇會。 迎蛇會又稱賽蛇神。明代文學家謝肇鬧在他的著作《長溪瑣語》中就有“(福州)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坂(即樟湖板,今福州方言仍稱之為朱船坂),有蛇王廟,廟內有蛇數百,夏秋之間賽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纏人腰纏人頭,出賽”的記載。這一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通常農曆6月間,這裡百姓家家戶戶都到野外山上田裡忙捉蛇,至迎蛇日那天,老老少少紛紛攜蛇到蛇王廟前參加比賽,以捕到的蛇大小論獎。再將大蛇裝進“香亭”裡,結綵掛花,由四位彪形大漢扛著出行,其他人則手執活蛇相隨。遊蛇時旗幡招展,鳴鑼開道,銃號震天,蔚為壯觀。參加遊蛇的人,用溼毛巾纏住蛇頸,或將蛇握於手中,或繞於臂上,或盤於胸前,或纏於頸處,邊走邊舞。沿街每隔20~30米設一口水缸或置一水盆,讓迎蛇者把水澆於蛇身上,使蛇得水後昂首舞尾,張口吐舌,活躍如龍。遊蛇隊伍所經之處,家家開啟大門,點香火,燃鞭炮,恭敬迎送,場面十分有趣。迎賽後,復將蛇送回江裡放生,迴歸自然…… 如此的蛇文化,實不多見。迎蛇會與蛇王廟、遊蛇燈,共同構成了樟湖蛇文化節的主要內涵,同時也成為閩越風情一道獨特的景觀

福建平和縣的三平村崇蛇習俗

  平和縣文峰鎮三平村一帶生長著一種黑色無毒蛇,小的一尺多長。當地群眾把蛇當做保佑家居平安的神物,尊稱蛇為 侍者公 。他們認為家裡有蛇是吉祥的象徵,蛇越多越吉利,因此,這裡的群眾是禁止打蛇的。由於千百年來蛇與人類共處,出現了蛇不怕人,人不怕蛇的現象。人在床上睡,蛇在床下爬,是司空見慣的事,人們毫無 後顧之憂 ,照樣安穩睡覺。有時蛇會鑽進被窩,蜷曲在主人的腳旁。有的人夜間不小心踩住蛇尾,被蛇咬上一口,也是一笑了之,決不進行報復。相傳在一千一百多年以前,這裡的深山密林之中,經常有蛇妖搗亂,危害群眾。到了唐代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僧人楊義中使用法力制服了蛇妖,從此蛇妖改邪歸正,成為楊義中和尚的隨從侍者。另一種說法是,福建古代居住的閩越族,是以蛇為 圖騰 加以崇拜的,三平 村崇蛇也是一種遺風。

閩族崇蛇習俗

  對蛇的圖騰崇拜,是福建古代先民閩族的獨特信仰。這種信仰;使閩越族與我國南方崇奉鳥圖騰的于越族和尊火崇鳳的楚蠻族判然分別。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解釋"閩"字時說:"閩,東南越,蛇種。"他認為閩人是蛇圖騰的種族,這是對的,但以為閩是東南方的越族則不確。有人解釋"閩"的造字說:"閩為山地,多出蛇蟲之類,故門下增蟲字,以示其特性。"蟲字,實即蛇字。故有人乾脆說,閩就是門內養蛇者。前人有養蛇以滅鼠,養蛇以防止野獸襲擾的。清代劉燕庭曾記述:"福州城內有蛇民,服飾與平民異,其丁甚少。"

  古代,中原人認為南方多蛇,又賤視南方種族,故往往以蟲(蛇)命名南方各族,如蠻、閩、蜒、巴、蚩等。楚人本自認為蠻夷,但他們也視比之更遠的南方之地為畏途。《楚辭·招魂》有句:"南方不可以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雄虺九首,往來倏忽"。認為南方是蛇虺出沒的荒遠之區。《福建通志》載:"南方暑溼,近夏瘴熱,暴露水居,蝮蛇叢生。"可見閩人處境險惡,日與蟲蛇為伍,他們對蛇的崇奉,含有避禍求福的意味。

  閩人崇蛇的表現形式很多。古代有"翦發文身",以像龍子或鱗蟲,祈求在水中避龍蛇之害。世代在水中生活的(上疋下旦)人,在船上供木龍(木雕蛇像)祈禱,還在岸上建蛇神廟,"畫蛇以祭,自雲龍種"。與此類似,福建各地都建有蛇王宮、廟以崇祀蛇神,保留至今的有南平西芹、長汀羅漢嶺、閩侯洋裡等處的蛇王宮。福清、莆田等地的蛇王廟稱"青公廟"。南平樟湖板及其附近山村的蛇王廟,至今每年七月初七還要舉行祀蛇賽神的慶典。平和縣三坪寺一帶村民,以往有飼蛇以看家守戶的習俗,至今與蛇共寢也恬不為怪。在三坪寺古廟中供奉的"侍者公"即為蛇神。至今,閩、浙和臺灣等地,仍流傳不少蛇與人結合的神話故事。如蛇郎君、白娘子等。類似閩族人的崇蛇現象在臺灣也有,由此也可推知閩臺人民在古代的交往及其種族淵源關係。

  再往前追溯到遠古時代,我們還可以看到這種蛇崇拜的證據。漳州地區儲存不少蛇形巖畫和石刻。如華安草仔山有一塊蛇形石刻,上有母蛇、幼蛇、蛇卵組成的生動畫面。華安縣蕉林村,還有5組類似的蛇形石刻,分別表現兩蛇交尾、蛇產卵、幼蛇破殼、群蛇遊動的影象。詔安縣溪口村的一塊孤石上,刻有兩組蛇產卵的影象。這些年代久遠的石刻,所表現的蛇的生活、形態,應是古閩族人崇蛇的心理和習俗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閩族形成和發展時期,以黃土侖型別文化為代表的福建青銅時代(相當於中原商周時期)的陶器上,就充滿了蛇圖騰的印記:陶器上的蛇形堆塑,陶器表面的蟠虺紋飾,以及仿蛇皮花紋的各種幾何形圖案,都顯示了早期閩族人對蛇的信仰與崇拜的鮮明特徵。


源遠流長的習俗

  老虎是兇猛的野生動物。它雄健壯偉,威風凜凜,勇猛頑強,無所畏懼,向有王者風範。對於生產和生活條件都很落後的古人來說,虎的兇猛強大無疑是對他們的威脅。他們懼虎、怕虎,繼而由懼怕到敬畏,把虎當做圖騰崇拜,並尊之為祖,奉之為神,多方面祈求它庇護保佑,這便產生了崇虎習俗。   神明賢能的“祖宗”   民俗學家烏丙 ...

南平王節

  福建屬古百越文化圈,簡稱閩。許慎《說文解字》:“閩,東南越,蛇種。”說明古代閩越族以蛇為圖騰,把自己的祖先同蛇聯絡在一起。至今南平地區流行有《蛇灘》《石蛇》等故事。南平縣樟湖鎮定期舉行蛇王節活動。鎮中的蛇王廟是活動中心。廟內有三尊蛇神像—蛇王三兄弟。當地人稱為連公爺。三兄弟身穿紅袍,雙腳踩著怪獸。他們的雙 ...

州喪葬習俗

  舊時多為土葬,人死後停喪設靈,口銜菸葉,放昇天炮,門貼X狀白紙,屋內“出死星”,為死者沐浴,穿壽衣,入棺不封,停於堂前,頭前供飯,腳下點燈,焚燒老袱,陰陽開路,請德高望眾者點主,設靈哭奠。親屬著喪服,孝男孝女披麻戴孝,守靈舉哀,遣員報喪,張貼訃告,親朋送祭幛祭聯,孝子哭拜,封棺盛殮。3日後親人聚齊時告別遺 ...

南平過春節有什麼習俗

  南平過春節的習俗有:   1、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習俗有:祭灶、蒸花饃、寫春聯、吃灶糖、掃塵。   2、除夕上午貼春聯,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的習俗。   3、正月初一開門炮仗、拜年、佔歲、飲屠蘇酒、聚財。   4、正月初二回孃家、祭財神。    ...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我國端午節習俗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端午節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 ...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