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自《中庸》,講的是治學求進的道理。意思是: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
2、原文: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譯文:
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能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能終止。別人學一次就會,我要學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我要學一千次。果真能夠實行這種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會聰明起來,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會堅強起來。
《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文:
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專注地實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能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能終止。別人學一次就會,我要學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我要學一千次。果真能夠實行這種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會聰明起來,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會堅強起來。
1、意思是: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
2、出處:《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1、意思是: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
2、譯文: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
3、原文(精選):博學之, ...
慎思之、篤行之的意思是謹慎的思考,切實的實行的意思。
慎思之、篤行之來源於《禮記·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相容幷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 ...
靜言思之的意思是靜靜地思考,靜的意思是是靜靜地,言是助詞,並無實際意義,思是思考的意思,之是代詞,代指思考的這件事;
靜言思之在《詩經》中出現過三次,分別是:
《詩經國風邶風柏舟》:靜言思之,寤闢有摽,詩句意思是:靜下心來思前想後,捶胸擊首怒氣難消;《詩經國風邶風柏舟》: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詩句意 ...
而表承接,不翻譯,修飾“思”的狀態,相同的用法還有《勸學》中的“順風而呼”。
暮寢而思之語出自《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齊策一》,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又表現了齊 ...
1、蓴鱸之思,漢語成語,拼音是chúnlúzhīsī,意思是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
2、成語出處:《晉書·張翰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
3、示例:陸文夫《姑蘇菜藝》:“這位朋友不是因蓴鱸之思而歸故里,竟然是為了吃青菜而回來的。” ...
秋思之祖指的是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淨沙·秋思》。作品原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
滯留他鄉很久而不能回家所產生的思鄉及思親之情。因各種原因遠離家國,長久寄居他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並引發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思歸,對自我人生如寄處境的感慨等感情。釋義:
1、指的是長久寄居他鄉。
2、指客居異鄉的人。
例:羈旅異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