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取名習俗

廣西黑衣壯獨特的取名習俗

  黑衣壯是壯族的一個支系,其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質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

  壯族是廣西那坡縣的主要民族,遍佈全境,按自稱和語言劃分有12個族群之多,如布壯、布央、布峒、布農、布稅、布依、布路、布省、布決、布擁、隆安、左州等。其中的布壯稱為黑衣壯,總人口51800多人,佔當地壯族總數33%。黑衣壯以黑色為美,以黑色作為族群的標記。

  黑衣壯居住高度集中,有相當多的村落全部是黑衣壯,有的村落90%都是黑衣壯。黑衣壯的高度聚居是歷史的必然,它是黑衣壯長期社會變遷的結果。黑衣壯多數居住在大石山區,以農耕為生。以種植玉米、小麥、紅薯、豆類為主,居住木瓦結構的房屋。儘管生活並不十分富裕,但是他們勤勞、節儉、家庭關係和諧、社會安定。

  過去黑衣壯地區孩子的取名是嚴格按照“鄧、趙、馬、關、康、機、皇、帝、將、佛、元、項”等12字來命名的,而現在只有對女孩子才這麼作。取名時,師公把這12個字分別寫在不同的紙片上,做成12個籤,放在一個小碗裡,由孩子來抓,孩子不會抓的,由其父親、祖父來抽,抓到或抽到哪一個籤,孩子就叫哪個名字。可以叫以下名字中的—個:丁鄧、丁趙、丁馬、丁關、丁康、丁機、丁皇、丁帝、丁將、丁佛、丁元、丁項。

  如果多人同用一個名字,則在其名字後面加上其兄或其弟的名字,以示區別。例如其兄名字叫黃文權,其妹的名字“刁—鄧”就叫“丁鄧權”。鄧、趙、馬、關等12個字是名而不是姓,是平常所說的乳名。這12個字,如果不讀書就喊到老,如果讀書或辦身份證,就改用書名。另外,婦女結婚生孩子之後,再也不能喊其乳名了。在黑衣壯地區,不僅孩子取名要使用這12個字,而且起房子、吉慶時也要使用。黑衣壯用這12個字給孩子取名,主要是傳統的沿襲和圖個吉利。這12個字可能是歷史上12位有名人物的名字,它們是神的化身。

取名習俗

  德昂族子女的名字,一般由父母取,有的請親友取名,目的是希望孩子順利成長,不生疾病。對生下來體弱多病的子女,家長們還到類房請佛爺再取一個名字。德昂族給子女取名,習慣按屬相和排行取名,也使用漢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先(龍)、沙(蛇)、牙(馬)、麻(羊)、新(猴)、收(雞)、尺(狗)、交(豬)。生的那天屬相是什麼就以什麼為名,男性在屬相前加“阿”,女性在屬相前加“立”。例如,屬牛那天生的男孩叫“阿包”,女孩叫“立包”。按排行取名,則不分性別均稱為臘所(老大)、臘左 (老二)、臘約(老三)。此外,還有按傣族取名方法取名的, 如以母親生育子女時所觸景物取名的;也有按漢族方式取名的,比如“李臘翁、羅臘二、趙玉娜、楊玉英、田玉崩等。德昂族有諱名的習俗,即有了子女的年輕夫婦,別人稱呼他們不能再直呼其名,而是稱為某家爹(媽)。因為人們認為對已有子女或年紀較大的人,再直呼他們的名字是不禮貌的。

焉耆取名習俗

  焉耆回族無論男女,每個人都有一個"經名",習慣上把這種名字叫"小名"。嬰兒出生 "的第三天要用清水沐浴,同時請阿訇唸經起名,男嬰一般用《古蘭經》和伊斯蘭教史上的先 聖、先哲、英雄的名字,如"而不都"(穆罕默德的父親)、"木合買"(穆罕默德)、"阿里"(穆罕默德堂弟)等;女嬰用《古蘭經》和伊斯蘭教史上的婦女名,如"海迪車"(穆罕默德的妻子)、 "在乃拜"(穆罕默德的另一妻子)、"法圖買"(穆罕默德的女兒)等。命名時,阿訇要詢問家 人,避諱長輩中的同名。也有以出生時間命名的,如"主麻"(星期五聚禮日)、"古爾邦"(古 爾邦節日)、"潘閃"(星期四)。兒童入學或成年步人社會時,都要起官名(學名)。

  焉耆口語中經名的最後一個字往往兒化,而且透過兒化給這個名字增添了一些親呢 的感情色彩,如阿舍兒、海姐兒等;

  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家長非常疼愛孩子,在經名外又有 愛稱小名,如燕燕、蛋蛋、豆豆、二姐、三姐、四娃、大頭等。

  經名的叫法與阿拉伯語有很大變異,如回族命名中往往選擇較為簡短的經名,凡是超 過3個字的,在口語中都有意無意地壓縮在3個字以內,如經名"而不都拉"成了"而不 都"、"穆罕默德"成了"木合買"或"穆罕爾"。回民起官名(學名)時,舊社會家中兄弟多的有 用"福祿壽喜"、"榮華富貴"、"仁義禮智信"和"龍虎豹彪"等排行的;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 人名有解放、建新、建國、學兵等;80年代,給小孩命名多用單字,如男孩叫晶、敏、銳、卓、 淵、濤、斌、波等,女孩名瓊、靜、援、萍、莉等。


客家習俗-“新丁”取名

  客家人把新出生的男孩叫“新丁”,給“新丁”取名是一件十分莊重的事。   “新丁”平安降生後,家中大人在家門口燃放長串鞭炮以示慶賀,但此時不安名字。大約過了八九天後,由家中長輩將“新丁”出生的年、月、日、時辰、地點端端正正地寫在一張紅紙上,然後請人排排“八字”,卜算“新丁”的命運。如果“八字”有缺損,則在取 ...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我國端午節習俗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端午節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 ...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 ...

中秋節習俗---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 ...

中秋節習俗---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 ...

中秋節習俗---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