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代名人故事之顧炎武自督讀書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之顧炎武自督讀書的故事

  顧炎武,江蘇崑山人,初名絳,學名繼紳,字忠清。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門生王炎午的忠貞品格,他更名炎武,字寧人。順治七年,為避害曾化名蔣山傭。因家鄉有一亭林湖,故人稱亭林先生。下面,一起來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顧炎武自督讀書的故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

  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鑑》,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

  顧炎武勤奮治學,他採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鑑》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

  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前人的治學經驗告訴我們,抄書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加深印象,鞏固記憶效果,二是積累了資料,為日後進一步研究作了準備。但錄抄或筆記時要注意幾點:

  ①所抄的書要嚴格選擇,必須是重要的,有價值的,不能見書就抄。

  ②錄抄或筆記要分類,以免日後查閱費時費力不方便。

  ③對抄錄的書籍、資料的內容要多思考、多揣摩,力求悟出一點新道道。

  如果不思考,做個“抄書公”,對讀書也不會有多少好處,仍然學不到真正的知識。

顧炎武小時候讀書的故事

  小時候,由於家庭的緣故,顧炎武被送給他的叔叔撫養。叔叔嬸嬸對他很好。不幸的是,叔叔很早就去世了,小顧炎武只好由嬸嬸撫養成人。嬸嬸出身書香門第,喜歡讀書,有學問,而且對顧炎武也十分疼愛,為了教育顧炎武,嬸嬸經常給顧炎武講歷史故事,教顧炎武讀書、學識字。聰明的顧炎武在嬸嬸的悉心教育下,學到了不少的知識,受到了鄰居的誇獎,年幼的顧炎武不禁有些飄飄然了。嬸嬸及時發現了顧炎武的這種思想苗頭,讓顧炎武背誦宋朝劉基寫的《賣柑者言》這篇文章。然後,嬸嬸問:“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顧炎武說,文章揭露了某些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華而不實。嬸嬸意味深長地說:“如果一個人剛剛有了一點進步就驕傲自滿,滿足於一知半解,這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又有什麼區別呢?”顧炎武慚愧地低下了頭。從此,顧炎武謙虛謹慎,經過長期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家。

外國名人故事之馬克·吐溫自認缺點

  馬克·吐溫是美國近代文學史上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作為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馬克·吐溫的作品充滿了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因為他自己本身也是從勞苦大眾之中踏實打拼出來的,始終保持著誠實淳樸的本色,今天的外國名人故事就為你講述,生性老實的馬克·吐溫自認缺點的故事。

  馬克·吐溫35歲時,愛上了年輕漂亮的奧利維亞·L·蘭登小姐,並且贏得了她的芳心。只是結婚還有個條件:必須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蘭登小姐的父親老蘭登先生是一位很有社會地位的人,他說,他對這個來自遙遠西部的小作家的為人一無所知,不能答應這門婚事,除非馬克·吐溫能夠提交由西部知名人士寫的證明他品行端正的材料。

  馬克·吐溫立即寫信到加利福尼亞州,請求6名他認識的知名人士(其中包括兩名牧師和一名學校校長)給他寫材料。不知是因為他們對馬克·吐溫作品的辛辣諷刺有所不滿,還是這些先生們的嫉妒心在作怪,他們寄來的材料竟然都對求婚者極為不利。其中一位牧師竟在信中預言道:“我確信,這個年輕人不久就會爛醉而死,進入醉鬼之墳。”

  儘管如此,馬克·吐溫還是如實地把6份材料如數呈交給老蘭登先生。“看來,你在這個世界上一個朋友也沒有?”老人看完材料後,嚴厲地問道。“顯然一個也沒有。”馬克·吐溫老老實實地答道,原以為這門婚事要吹,沒想到聽了馬克·吐溫的回答,老人的神色馬上變得溫和了。

  老蘭登先生說:“你能把這樣的材料交給我,首先證明你是一個誠實的人,不隱諱別人對你的看法。其次,這又證明了你是一個勇敢的人,竟敢在求婚的場合亮出對自己不利的材料。別管它,把這些材料丟到一邊去吧。我比他們更瞭解你,既然你沒有朋友,我就來做你的朋友——和我的女兒結婚吧。”

  蘭登先生的寬容,使女兒得到了一個好丈夫。婚後,馬克·吐溫和妻子一家的生活十分美滿。


堅持遺民立場:不做官,甚至不讀書

  顧炎武像   顧炎武對歷史的思考總是指向現實感受的。如果從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盡那個時候算起,公元1644年,顧炎武虛歲32歲,他在明王朝政治統治下,生活了三十多年,已經是步入中年了。進入清王朝,他面臨的一個選擇,就是咱們現在經常講到的所謂“遺民”。   顧炎武有一首詩裡寫道:“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 ...

簡介

  1、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隸崑山(今江蘇崑山)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 ...

的主要思想主張

  顧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張是:   1、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愛國主義思想。   2、對理學的正面批評。他指出:“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不取之五經,而但資之語錄”。   3、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4、提出“行己有恥”的道德教育觀點 。   5、提出“多學而識”的治學主張 。   6、提出“經世致用”的教育 ...

是什麼朝代的思想家

  1、顧炎武是明朝的思想家。   2、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後之功,成為開啟一代學術先路的傑出大師。   3、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慾諸多範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 ...

的思想主張有哪些

  1、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愛國主義思想。   2、對理學的正面批評。他指出:“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不取之五經,而但資之語錄”。   3、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4、提出“行己有恥”的道德教育觀點。   5、提出“多學而識”的治學主張。   6、提出“經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張、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   ...

為什麼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還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他把封建社會中“亡國”與“亡天下”作了區別,說:“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這裡所說的“亡國”指的是改朝換代,是一個封建統治集團代替另一個封建統治集團的問題;而“亡天下”則是指民族、文化的淪亡,是關係到整個民族命運的大問題。他認為,“ ...

的名言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意思是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人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2、君子之學,死而後已。出自《顧亭林詩文集·與人書六》。【譯文】君子的學問,需要終身追求。   3、祖生多意氣,擊揖正中流。出自《京口即事》。【譯文】祖遨意氣風發,誓復中原,渡江北伐,一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