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顧炎武堅持遺民立場:不做官,甚至不讀書

顧炎武堅持遺民立場:不做官,甚至不讀書

  顧炎武像

  顧炎武對歷史的思考總是指向現實感受的。如果從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盡那個時候算起,公元1644年,顧炎武虛歲32歲,他在明王朝政治統治下,生活了三十多年,已經是步入中年了。進入清王朝,他面臨的一個選擇,就是咱們現在經常講到的所謂“遺民”。

  顧炎武有一首詩裡寫道:“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亭林詩集》卷一《精衛》)

  在改朝換代的時候,有很多的文人士大夫,用當時的話說“變節”了,原來在明朝當過官的,投降了清政府,像“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一樣,又築起了自己的小窩,改變了自己的政治角色。而顧炎武選擇了不變,“身沉心不改”,心是不變的。在政治的意義上,他的心是忠於明王朝的。但是他的身已經“沉”了,不可能再有明王朝了。客觀的社會現實,你無法改變,但主觀的文化價值、人生價值你是可以選擇的。所以當你明白了這身和心的分裂,你就知道顧炎武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所謂“遺民”自居,不是一個簡單的政治選擇,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選擇。

  當然顧炎武和其他的人相比,有一點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可以同時堅守政治遺民和文化遺民的立場,當時很多人卻面臨著兩難的選擇。顧炎武可以不出仕,不做官,他的一個很好的理由,就是他母親的遺言。他母親臨死的時候告訴他說,你堅決不可以出仕,不可以事二朝,要不然我死不瞑目。所以在顧炎武多次受到清朝的徵召的時候,可以有個很好的藉口:再怎麼地,你這個朝廷不能讓我不孝。

  在當時非常艱難的處境裡頭,顧炎武多次強調這種雙重遺民的意識,同時也希望當時的政權能夠接受這種遺民意識。他說:“鄭康成以七十有四之年,為袁本初強之到元城,卒于軍中。而曹孟德遂有鄭康成行酒、伏地氣絕之語,以為本初罪狀。”他以東漢有名的經學家鄭玄為例,說當時袁紹(袁本初)接納名士來撐自己的門面,強迫鄭玄到他的營中去,鄭玄最後死在那兒。所以曹操在討伐袁紹的時候,有一條罪狀就是袁紹把鄭玄給逼死了。顧炎武說:“後之為處士者,幸無若康成;其待處士者,幸無若本初。”(《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二十一》)就是你別逼人太甚,人家願意當遺民你就讓他當遺民。“國家無殺士之名,草澤有容身之地”(《亭林文集》卷三《答李紫瀾書》),要讓一批遺民存在於政權之外,這是國家的清明政治的一種象徵。他希望能夠多多少少以自身的現實處境,去影響政府,來改變一下遺民艱難的處境。

  顧炎武一方面勸統治者為遺民提供比較好的生存處境,另外一方面他也要勸這些遺民,甚至遺民的後代們,堅守自己遺民的立場。怎麼樣做呢?顧炎武提出一個非常極端的做法,就是不做官,甚至不讀書。因為中國古代有讀書做官的傳統,一讀書就不能不做官,一做官就不能不改變自己的政治立場,所以寧願做“商賈百工技藝食力之流”。(《亭林餘集·常熟陳君其墓誌銘》)。

顧炎武簡介

  1、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隸崑山(今江蘇崑山)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2、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 顧炎武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3、顧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顧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張

  顧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張是:

  1、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愛國主義思想。

  2、對理學的正面批評。他指出:“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不取之五經,而但資之語錄”。

  3、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4、提出“行己有恥”的道德教育觀點 。

  5、提出“多學而識”的治學主張 。

  6、提出“經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張、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

  7、崇尚創新的獨特見解。


是什麼朝代的思想家

  1、顧炎武是明朝的思想家。   2、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後之功,成為開啟一代學術先路的傑出大師。   3、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慾諸多範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 ...

的思想主張有哪些

  1、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愛國主義思想。   2、對理學的正面批評。他指出:“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不取之五經,而但資之語錄”。   3、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4、提出“行己有恥”的道德教育觀點。   5、提出“多學而識”的治學主張。   6、提出“經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張、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   ...

小時候讀書的故事

  小時候,由於家庭的緣故,顧炎武被送給他的叔叔撫養。叔叔嬸嬸對他很好。不幸的是,叔叔很早就去世了,小顧炎武只好由嬸嬸撫養成人。嬸嬸出身書香門第,喜歡讀書,有學問,而且對顧炎武也十分疼愛,為了教育顧炎武,嬸嬸經常給顧炎武講歷史故事,教顧炎武讀書、學識字。聰明的顧炎武在嬸嬸的悉心教育下,學到了不少的知識,受到了 ...

為什麼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還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他把封建社會中“亡國”與“亡天下”作了區別,說:“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這裡所說的“亡國”指的是改朝換代,是一個封建統治集團代替另一個封建統治集團的問題;而“亡天下”則是指民族、文化的淪亡,是關係到整個民族命運的大問題。他認為,“ ...

的名言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意思是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人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2、君子之學,死而後已。出自《顧亭林詩文集·與人書六》。【譯文】君子的學問,需要終身追求。   3、祖生多意氣,擊揖正中流。出自《京口即事》。【譯文】祖遨意氣風發,誓復中原,渡江北伐,一舉成 ...

古代名人故事之自督讀書的故事

  顧炎武,江蘇崑山人,初名絳,學名繼紳,字忠清。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門生王炎午的忠貞品格,他更名炎武,字寧人。順治七年,為避害曾化名蔣山傭。因家鄉有一亭林湖,故人稱亭林先生。下面,一起來看看本期的古代名人故事,顧炎武自督讀書的故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誰能介紹一下的主要思想

  1、顧炎武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闢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終結了晚明空疏的學風,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   2、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並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他大膽懷疑君權,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