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時間單位有時、更、刻、字、秒和忽。
1、時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和亥十二個時辰。
2、更:全夜分五個更。
3、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鐘。
4、字:刻以下為“字”。
5、秒:秒為古時間單位,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
6、忽: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古代的時間單位有時、更、刻、字、秒和忽。
1、時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和亥十二個時辰。
2、更:全夜分五個更。
3、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鐘。
4、字:刻以下為“字”。
5、秒:秒為古時間單位,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
6、忽: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1、 時: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
2、刻: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用一個竹片或木塊託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3、更: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
4、點: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鐘。
古今時間對照表子時23:00 – 01:00子初23: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子正00:00
丑時01:00 – 03:00醜初01:00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醜初02:00
寅時03:00 – 05:00寅初03:00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寅正04:00
卯時05:00 – 07:00卯初05:00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卯正06:00
辰時07:00 – 09:00辰初07:00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
辰正08:00
巳時09:00 – 11:00巳初09:00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
巳正10:00
午時11:00 – 13:00午初11: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12:00
未時13:00 – 15:00未初13: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未正14:00
申時15:00 – 17:00申初15:00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
申正16:00
酉時17:00 – 19:00酉初17:0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酉正18:00
戌時19:00 – 21:00戌初19:00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戌正20:00
亥時21:00 – 23:00亥初21:00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1、年,一年設定為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是為春、夏、秋、冬,全年為十二個月。
2、時辰,每年為十二月,每月為三十天,計三百六十天;過年為五天,合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以十二地支設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3、一刻鐘,每天有十二個時辰,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在時間的十五分鐘。
4、一柱香,時間相當於現在的五分鐘,
5、一盞茶,時間大約是現在的10分鐘左右。
6、彈指,每彈指有十剎那。
7、剎那,一剎那就是現在的一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