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或”的意思:
1、有的,有的人,有的事:《寡人之於國也》:“或百步而後止。”
2、有時:《歸去來兮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3、又:《詩經·賓之初筵》:“既立之監,或佐之史。”
4、或者,或許:《馮婉貞》:“猱進鷙擊,或能免乎?”
5、通“惑”,迷惑:《漢書·霍去病傳》:“別從東道,或失道。”
古文“或”的意思:
1、有的,有的人,有的事:《寡人之於國也》:“或百步而後止。”
2、有時:《歸去來兮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3、又:《詩經·賓之初筵》:“既立之監,或佐之史。”
4、或者,或許:《馮婉貞》:“猱進鷙擊,或能免乎?”
5、通“惑”,迷惑:《漢書·霍去病傳》:“別從東道,或失道。”
舜即上古五帝之一有虞氏。《史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今山東菏澤境內),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相傳舜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後來舜繼堯之位成為上古五帝之一。意思:大舜在歷山種田。 舜: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堯、舜。 耕:本義為犁田。引申為種田、播種。 歷山:據《括地誌》: 蒲州河東縣雷首山 ,一名中條山 ,亦名歷山,首陽山 。又云:越州餘姚縣有歷山舜井, 濮州雷澤縣有歷山舜井 。
出處《韓非子·難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譯文:有一個楚國人,賣盾又賣矛。誇耀自己的盾,說:“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又誇耀自己的矛,說:“矛鋒利極,什麼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有人問:“如果用矛刺盾,結果會怎麼樣?”那人張口結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牴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