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文而以字的用法意義

古文而以字的用法意義

  “而”基本用法:

  1、 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

  2、 連詞,表平列、表相承、表遞進、錶轉折、連線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連線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等;

  3、 表從上下。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

  4、 表示承接關係;

  5、 表示轉折關係;

  6、 表示假設關係;

  7、 表示修飾關係。

  “以”基本用法:

  1、作動詞,譯為“認為、以為”;

  2、作介詞,相當於“用”;

  3、作介詞,可譯成“因、因為”;

  4、作介詞,可譯為“憑藉”;

  5、作介詞,可譯為“憑藉”;

  6、作介詞,譯為“按照”。

古文中為字用法

  為字古文中用法:1、做介詞:

  表被動,相當於被,常和所組合。

  例如: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出自《伶官傳序》。

  若屬皆且為所虜。出自《鴻門宴》。

  為仲卿母所遣。出自《孔雀東南飛》。

  2、表動作行為的替代,相當於給和替。

  例如:

  為擊破沛公軍。出自《鴻門宴》。

  3、表動作行為的物件,相當於對和向。

  例如:

  持其踵為之泣。出自《觸龍說趙太后》。

  4、表動作行為的原因,相當於因為和由於。

  例如: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5、表動作行為的目的,相當於為了。

  例如:

  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出自《孔雀東南飛》。6、助詞,用於句尾,表疑問語氣,前面一般有疑問代詞呼應。

  例如: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出自《屈原列傳》。

  7、成為,變成。

  例如:

  此何遽不為福乎?

  8、動詞,做。

  例如: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9、作為,當作。

  例如: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10、指心理活動。

  例如: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靜以修身以字的用法和意義

  靜以修身,這裡的“以”字作動詞,是依靠、憑藉的意思。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這八個字出自諸葛亮,諸葛亮是古代著名的智者,這八個字不僅是對兒子求學做人的告誡,更是對後人的忠告。

  “靜以修身” 指的是寧靜的力量,“靜”不是意味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靜”意味著一種孤獨,對於孤獨的承受是一個人的精神的考驗,一個人如果不能清心寡慾、平心靜氣,就不能達到修身深遠的境界,人生重大問題的思考是在這時上了一個新臺階,而現代人慾望多、 壓力大,終日忙忙碌碌,很少有人在


修身用法意義

  1、靜以修身,這裡的“以”字作動詞,是依靠、憑藉的意思。   2、“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八個字出自諸葛亮,諸葛亮是古代著名的智者,這八個字不僅是對兒子求學做人的告誡,更是對後人的忠告。   3、“靜以修身”指的是寧靜的力量,“靜”不是意味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靜”意味著一種孤獨,對於孤獨的 ...

滿井遊記用法

  《滿井遊記》中共涉及四個“而”字,均為連詞,表承接,可不譯。具體如下:   1、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意為:好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一樣。   2、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意為:汲泉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豔裝騎驢的女子,也時時能見到。 ...

虛詞因意義用法

  虛詞因字的意義和用法:   1、作動詞。   “因”作動詞時,由於語境不同譯法也不同,例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作名詞。   “因”作名詞時少見,例如:於今無會因。   3、作連詞。   “因”作連詞時,一般連線的是複句的兩個分句,或表示與上文動作行為關聯的事項。   “因”表承接時,一般譯為 ...

寡人之於國也中用法

  1、請以戰喻:用,介詞;   2、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憑藉,介詞;   3、斧斤以時入山林:按照,介詞;   4、申之以孝悌之義:把,介詞;   5、以19五十步笑20百步:憑著,介詞;   6、樹之以桑:引入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手段、材料等,介詞。 ...

不爭’的通假及其意義

  爭:通諍,意思是勸阻、規勸。   知而不爭意思: 明知這樣做不智不仁卻不去勸阻。形容不堅持原則。   出處:《墨子·公輸》:“知而不爭,不可謂忠。”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 ...

古文有哪些用法

  1.用作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 ...

文言文中何意義用法

  1、代詞,什麼。如《觸龍說趙太后》中“一旦山陵蹦,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2、哪裡。如《赤壁之戰》中“豫州今欲何至”。   3、為什麼。如《過秦論》中“為天下笑者,何也”。   4、作語助詞相當於“啊”。如“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   5、通“呵”,喝問。如“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6、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