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樸詼諧的地花鼓

古樸詼諧的地花鼓

  

  地花鼓(俗稱花鼓子)是流傳在湖北宜昌市域秭歸、興山、宜昌等縣的漢族古老的民間舞蹈之一,是一種載歌載舞的演唱形式。據老藝人祖輩相傳推斷,至少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從“一週二歲打花鼓,打到九州十三府”的臺詞唱腔來看也說明了它源遠流長。

古樸而神秘的薩滿祭祀

  薩滿文化景觀的核心是史前神話,這種神話充滿了英雄主義,凝聚著族人的理想、願望,規範著人們的道德、行為,實際上它是原始社會時期氏族或部落的憲章。其重要的人文科學價值在於——它以一種鮮活的文化形態形象地記錄了北方人類童年時代心靈與情感的發展軌跡,反映了祖先對世界的認知過程,表達了他們與自然進行鬥爭的意志與力量,也揭示了他們的迷惘與失誤

  我國東北部地區地處世界薩滿文化流佈的核心區域,滿族作為我國信仰薩滿文化的主體民族之一,至今仍為這一文化的延續發揮著作用。

  黑龍江省寧安市伊蘭崗村位於寧安市郊牡丹江畔,主要住著滿族關姓家族。其滿姓是瓜爾佳氏,正黃旗,在這裡居住已有300多年了。先祖尼雅哈那曾隨努爾哈赤征戰,屢立戰功。為崇敬祖先的功德,這個家族一直以“三年小祭,五年大祭”的方式舉行薩滿祭祀活動。關姓滿族家祭歷時3天,基本程式是:第一天晚上“星祭”;第二天白天祭祖,晚上“背燈祭”;第三天上午祭天,下午“換鎖”。這是一種原生態的滿族祭祀,既保持了古樸的形式,又有關姓家族獨特的個性。

  星祭:對自然的崇拜圖

  整個祭祀是從“掛草把”開始的。中午1點半,在伊蘭崗村滿族文化室的院門前,關姓家族的穆昆達(族長)關君泰用繩子將一束用紅線繩扎著的穀草掛到高高的杆子上。整個祭祀的象徵意義由此展開——這個“草把”將在祭祀結束後燒掉或扔到牡丹江裡,以此宣告家祭的順利結束,亦祈祝吉慶有餘的新生活的開始。

  據傳,每次家祭都會恰逢一場大雪,我們去的這一次也不例外。祭祀活動剛剛開始,天空中就飄落起雪花。

  這個祭祀的場所——伊蘭崗滿族文化室,祖宗匣子、族譜高高地掛在牆上,沿著牆修了兩扇木門,上面雕刻著關姓先人的生活圖景。平時木門關著,只有祭祀時才打開。

  下午5點,此時的伊蘭崗村已經完全黑下來,關姓族人們在大薩滿的率領下,挑著燈籠,捧著祭品去村口的大柳樹下進行“星祭”。星祭是對自然的崇拜,它表現了滿族人對北斗、北極星的尊敬。族人們向夜空中的那丹納拉乎、蒙溫烏西哈、圖門烏西哈等星辰行祭祀禮。參與整個活動的人很多,但井然有序,來去的路上都悄然無聲。

  歸來以後,在大薩滿的主持下,在院子裡宰殺第一頭黑豬,獵神祭禮開始了。案子上擺著酒和剛剛從豬身上割下的一塊肉。此後,整隻豬被切割開來,由鍋頭按禮將煮熟的肉恭恭敬敬地擺好,供於祖先及天神地祇。隨後,院子裡的氣氛熱烈起來,大人、孩子圍在院子中的篝火旁,從剛宰殺的豬身上割下小塊肉,用枝條串著,伸到火中烤熟了吃。老薩滿關玉林介紹說,當年滿族人在山林裡就是這樣吃肉的,透過這樣的儀式,族人們回憶先人的生活,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背燈祭:最具神秘色彩

  第二天早上8點,祭祀儀式開始。首先是請祖先神。他們來到文化室旁邊的屋子裡,將祖先的畫像展開,在牆上掛起來,擺上案子,供奉麵點。然後,男女薩滿輪番唱拜,口中唸的都是大段大段的滿語唱詞。

  很快,祭祀活動轉移到祭祀大廳裡。大薩滿帶著幾個人從西牆上請下祖宗匣子,取出赤橙黃綠藍白等彩色帶子掛在杆上,把供桌擺好。3名女薩滿恭恭敬敬地把頭一天做好的打糕擺到案上,並倒上供酒。地上鋪起了紅地毯,數十名關姓族人按輩份在案前跪下。男女薩滿開始分別手持供酒,邊唱邊拜,然後族人再次跪拜。連拜3次後,跳神開始。跳神時,3對男女薩滿輪番上場,他們手持抓鼓,身繫腰鈴,在神鼓的伴奏下跳了起來,周圍的人們也沉浸在莊嚴的祭祀氣氛中。從第一天晚上的“星祭”開始,只有薩滿上場跳腰鈴舞,族人們只在一旁敲抓鼓助威。

  “背燈祭”是薩滿祭祀活動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項。晚上6點,主持祭祀的大薩滿鄭重地指揮族人將祭祀房間的門鍤插上,將窗簾拉上,開始“背燈祭”。屋裡的燈一盞盞地熄滅,最終漆黑一片。3對男女薩滿開始輪流唱神曲。他們用滿語反覆吟唱,將綴滿腰鈴的獸皮鋪在膝上做響器,邊唱邊敲擊出音節。每唱完一曲,前排的薩滿就起身向後,後排的薩滿依次向前。3番輪唱終了,“背燈祭”結束。

  祭天·換鎖:美好祝願

  祭祀的第三天早上祭天。祭天也稱院祭,在露天的庭院裡進行。

  族人們首先在院子裡用3根木棍、一塊布和一根草繩支起一頂帳篷。他們說,先祖是在帳篷裡生活的,所以要象徵性地做頂帳篷。

  祭天時,在薩滿的指揮下,族人們在庭院中宰殺第三口黑豬。第三口豬可以是“還願豬”。所謂“還願豬”,是指有的族人遇到病、災時祈求祖宗保佑,並許諾在下一次祭祀時獻上一口豬作祭品。這樣的諾言是一定要兌現的。

  第三天下午舉行的“換鎖”儀式表達了對青少年成長的期盼。換鎖時,選出一個身體健壯的男孩,脖頸上繫著彩條,跪在一棵掛滿彩條的松樹旁。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給他象徵性地“換鎖”,這樣他會茁壯成長。隨之的祭神樹結束後,文化室裡存放祖宗匣子那面牆上的木門也被關上了,只有等到下一次祭祀才能開啟。穆昆達將門口掛的“草把”降了下來,扔進牡丹江,表明晦氣已經全部扔掉。到此,這次關姓家族薩滿祭祀活動全部結束。

哈尼族服飾——古樸奇特

  一、民族概況

  哈尼族是我國西南邊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總人口125.4萬多,絕大部分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紅河與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其中哀牢山區的元江、墨江、紅河、元陽、金平、綠春、江城等縣,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佔當地人口的一半以上,佔哈尼族總人口的76%,其餘分佈在無量山區、紅河以東各縣。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自己的語言,並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

  二、特色文化

  每年的農曆冬月十五日,居住在新平縣卡多山區的哈尼族,都要>歡度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傳統節——老人節。早上,小夥子上山挖松樹,婦女們忙著準備節目的佳餚。

  太陽偏西,聖自(專門過節的地方)已栽滿了棵棵青松,全寨的老人們都匯聚在青松下。青年男女捧著熱氣騰騰的米酒、茶水,中年男女端著香氣襲人的糯米飯、雞蛋等食物,敬給坐在青松下的老人。小夥子彈小三絃,姑娘們唱起動聽的歌,老人們也在歡聲鼎沸中跳起舞。最後,主持人請老人們輪流講述一年來子女對他們的撫養情況,人們聽完每位老人的敘述後,對尊老愛老的給予讚譽,對那些對老人不敬不孝的晚輩,給予批評。古老的節日顯示著哈尼人尊老的美德。

  哈尼族過去認為火是家庭的生命,對火很敬畏,必須保護火種長久不息。每家都有數個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僅要煙火不斷,而且每個火塘的用處也不能弄混。哈尼族有共享獵物之習,當獵手們進山捕獵歸來,無論獵多少,全寨子人都可來分割獵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如果獵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三、服飾聚焦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中國雲南省的西部。哈尼族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

  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以黑布裹頭。

  婦女著無領右襟上衣,穿長褲,衣服的託肩、大襟、袖口、胸前和褲腳皆鑲彩色花邊。西雙版納及瀾滄一帶,婦女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銀飾,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帶婦女,有的穿長筒裙或皺褶長裙,有的穿稍過膝蓋的長褲,系繡花腰帶和圍腰。婦女一般喜歡帶耳環和耳墜,不少地區還帶銀製項圈和大手鐲。婦女是否已經結婚在服飾上有明顯的區別,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


蘆山大川河 清幽與古樸

  在四川雨城雅安的東北部,優柔蜿蜒的青衣江上游,有著一座承載了2300多年曆史的城市——蘆山,這裡山水綺麗,數百條河流流淌在高山峽谷和蔥鬱山林間,默默傳承著“蜀根、漢魂”的歷史氣息。   蘆山的絕美風光主要集中在大川河景區一帶,景區內山巒疊翠,綠水繚繞,生態環境十分良好,是蘆山“高山峻嶺、峽谷森林、草甸海子 ...

益陽民俗之地花鼓

  地花鼓又稱“對子花鼓”。清同治年間開始在益陽流行。多於春節或重大喜慶節日演出。分一旦一醜單花鼓,二旦一醜雙花鼓和多且一醜或多旦多醜群花鼓幾種。當地人稱醜為“小花臉”或“三花臉”,頭戴無邊草帽,系白裙,執青摺扇,演出時多走矮子步。旦著綵衣裙,戴鳳冠,演出時一手舞巾,一手舞扇,多走搖步、膛步、雲步和閃步。向有 ...

廣西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

  廣西境內居住著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仫佬等11個世居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保持著一些純樸的民族習俗,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俗方面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橋和樓是廣西民族風情旅遊四大特色。   壯族的歌。壯族人民善於用歌來表現自己的生活和勞動狀況 ...

韻味古樸的苗族樂舞歌

  苗族的祭樂很古,它是開天闢地後先民傳下來的話,這話是苗民用特製的大蘆笙世代口傳心授下來的。苗族的蘆笙是吹話的。一根笙管分別以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稱呼,喊得親親熱熱,密密切切,吹話時則情深意重。   樂音從語音發展而來,是語言的生動體現。任何苗話都能透過蘆笙如口而說,它今天仍在傳古語,言今話。 ...

古樸的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的衣著服飾,漢文史籍中有“編髮左衽”的記載。清雍正《古今圖書整合》卷一?五一“雲南總部?窩泥考”,對哈尼婦女的服飾記為“衣花布衫,以白布衫,又白綿線,辮髮數綹,海貝珠盤旋為螺髻,穿青貢珠胸為絡。”    西雙版納哈尼族的服飾,與以上記載有相同之處,但差異較大。傳統的哈尼族衣服,多用黑色或青色的粗布縫 ...

古樸、神秘的臺江苗族祭鼓節

  苗族至今留存著豐富、獨特的民族習俗,尤以在臺江的表現最為集中。其最高禮儀為祭鼓,即祭祀祖宗。因而最能表現苗族宗教文化特性的活動,也就當數祭鼓節了。   祭鼓節又稱“吃鼓藏”,一般隔十三年舉辦一次,是苗民以“姜略”(社或盟)血緣氏族為單位,共同祭祀祖宗的大典。旨在不忘祖宗當年創業之艱辛,希冀祖宗顯靈,賦予後 ...

古樸的床頭燈會影響臥室風水嗎

  很多人很喜歡復古風的東西,例如床頭燈。古樸的床頭燈擺放在臥室顯得格外的有格調,能將臥室的整體風格顯得很典雅。但是在臥室風水中,古樸的床頭燈會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嗎?會影響主人的運勢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確認一下吧。      1、來歷不明的古樸床頭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