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韻味古樸的苗族樂舞歌

韻味古樸的苗族樂舞歌

  苗族的祭樂很古,它是開天闢地後先民傳下來的話,這話是苗民用特製的大蘆笙世代口傳心授下來的。苗族的蘆笙是吹話的。一根笙管分別以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稱呼,喊得親親熱熱,密密切切,吹話時則情深意重。

  樂音從語音發展而來,是語言的生動體現。任何苗話都能透過蘆笙如口而說,它今天仍在傳古語,言今話。

  苗族蘆笙吹奏的祭樂象一個會說話的總執事,指揮做祭頭頭是道,件件有序。蘆笙吹的話明白得象苗山甜泉一樣清澈,報的時間象鐘錶一樣準確。喜、怒、哀、樂,強、弱、頓、挫,樂話道得神奇玄妙、韻味頗多。時兒老大慢聲細語,告知祖先來臨,時兒老大、老二對話,去請祖先入席,時兒老三、老四、老五快聲高揚,忱請亡父亡母;時兒六兄弟共起,盡表哀腸……樂人們都說“大珠小珠落玉盤”有聲有色,我說苗家祭祀的樂話比那豐厚得多。

  維也納古樂有維也納古樂的音韻,苗族祭樂有苗族祭樂的古語。這古語傳遍天南地北的苗家山寨,著就了一部祭祀的樂書。這樂書究其實質是苗民原始的人文思想的一種正常延續。它寄託哀思,求消災解厄、六畜興旺、保全平安。

  苗族的祭舞橫著大山舞動,說不清年輪,道不明世紀,只清晰地銘記著苗家世代橫著大山生活的烙印———打獵、刀耕、盤田、種地。

  舞很剛,似獵手獲獵般利落;舞很柔,似苗女那樣溫情;舞很齊,擺手向前,擺手向後,如一、二、三、四操練的口令。那一“屈”、一“伸”、似丈量青山碰鼻子坡的生動風景;那一“俯”、一“傾”似挖地時的一抬一起,那“前俯”,那“後仰”似收割,割一片,放一坡……

  苗族的祭歌是很古的原始聲音。它簡單得只有四音聲、五音聲。節奏質樸得如原始人走路,邁了左腳,又起右腳。

  祭歌很幽,象微微的風輕拂樹林時發出的聲音,不大也不小;象清澈的林間溪水繞著大山流淌,不急也不緩。

  祭歌是先民流傳下來的對祖先亡輩的一種深深的情愫,這情愫心真意切。

  祭歌很長,象起伏的山樑一樣延綿不斷,但更象歷史的長河,從古流到今,一直流淌……

  苗族的祭樂、祭舞、祭歌,儘管很古很土,但因其土、其古,才有其地域性、民族性,才獨放異彩。

古樸、神秘的臺江苗族祭鼓節

  苗族至今留存著豐富、獨特的民族習俗,尤以在臺江的表現最為集中。其最高禮儀為祭鼓,即祭祀祖宗。因而最能表現苗族宗教文化特性的活動,也就當數祭鼓節了。

  祭鼓節又稱“吃鼓藏”,一般隔十三年舉辦一次,是苗民以“姜略”(社或盟)血緣氏族為單位,共同祭祀祖宗的大典。旨在不忘祖宗當年創業之艱辛,希冀祖宗顯靈,賦予後代人畜興旺,生活美滿幸福。祭鼓節,每屆要連續舉辦四年的儀式活動,才算完結,其規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寓意之豐繁,堪稱華夏民族文化之一絕。

  苗族祭鼓,源於相傳苗族的女性始祖——妹榜妹留最初是從楓木樹心孿生的,苗族先民認為人死後靈魂只是一種轉移,而楓木製成的木鼓便是祖先的歸宿之所,只有敲擊木鼓,才能喚起祖宗的靈魂。因而祭祀祖宗就用祭鼓的方式來體現。

  節前,民族鼓社要舉辦招龍謝土、選舉鼓主買祭牛、迎接子孫鼓,醒祖宗鼓、砍鼓樹等儀式活動。

  節目前夕,氏族各戶親友都要抬禮物來賀,整個氏族家家客滿。祭鼓時,先請家師念”超度祭牛歌”後,由鼓主母舅殺牛祭祖,獻祭後,全體聚集,擊鼓吹笙,與祖宗同樂。接著進行“迎接鳥窩”、“投火烘窩”、“上凳”等儀式活動。奇特的是當鼓堂滿氏族圍觀男女在看到表演者的一些動作,體現出明顯偎褻意象時,皆不以其醜陋而回避,相反人們懷著美好的情感,認為不“上凳”,人丁不會興旺,鼓社就不能繁榮昌盛。在主客“打竹杖、抹花臉”等共眾參與性活動之後,還要舉行莊重的“捧碗”儀式,苗族先民把碗的圓形和完整無缺視為吉祥和美好的象徵,因而把氏族比喻為碗。此時五位鼓主共同捧碗,不讓碗偏,不使酒溢,寓意在教育苗族人民要齊心合力支撐氏族、愛護氏族,讓氏族千年萬代都像碗一樣的完整無缺,永遠繁榮昌盛下去。儀式後即送“祖母鼓”回山安歇。是時,全氏族男女出場,蘆笙歡歌,舞蹈奔狂。最後祭師稟告瞑之中的歷代祖宗回山安歇,不要為子孫們擔憂,活動告終。 整個活動規模隆重,儀式肅穆,充滿原始意識與習俗,充分展示了苗族先民的社會文化和樸素的信仰觀念。

苗族的攔路歌、攔路酒

  苗族人民秉性豪爽,熱情好客,酒在他們的心目中是接待親朋的佳品。

  如有貴客進寨,得按苗家禮俗喝攔路酒。從寨腳公路開始,一直到寨頭的進寨門樓,通常設有12道迎客攔路酒卡。每道酒卡在路中間放一張方桌,兩邊站著幾個身著盛裝的苗族男女青年,提壺端杯,向客人敬酒,每道兩土碗,表示福壽雙全。最後一道酒卡是進寨門樓,土碗換成了大牛角。能夠打“通關”的人,就是“海量”了。不過不善飲酒的客人也不必擔心,只要你雙手背在身後,彎腰用唇輕觸酒杯即離,並有禮貌他說一聲“兜社莫”(苗語“謝謝你”)就可以“過關”了。主人雖然好客,但絕不會強人所難。

  小貼士:苗族人民還有牛角酒、雙腳走路酒、團圓酒、祝頌酒、交懷酒、送別酒等等眾多獨特的飲酒禮節。


離開是一種韻味是什麼

  離開是一種韻味,出自歌曲:《流浪》   小時候   那一雙大手牽著溫柔的對我講   長大以後要去流浪   一定會看得到遠方   我的行囊   背上那沉重的夢想是未來的方向   青春驕縱特別狂妄   為自由愛上或迷茫   聽過很多流行歌   半步成詩的玫瑰破碎後妄想去追   流不同的淚 垂涎回憶的美   離 ...

聖誕有哪些

  長期以來,經常唱的聖誕歌有:   《平安夜》(Silent Night)   《普世歡騰,救主下降》(Joy to the World!)   《鈴兒響叮噹》(Jingle Bells)   《天使歌唱在高天》(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   《緬想當年時方夜半》(It C ...

數九的各個版本

  民間廣為流傳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稱“九九歌”,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氣候、物候變化情況,同時也表述了農事活動的一些規律。廣泛流傳的“九九消寒歌”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由於各地氣候寒暖不一,各地的九九歌也就 ...

數九是否過時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表示,近些年來雖說氣候有些異常,但只要節氣到了,冰河依舊開,岸柳依舊青,大雁依舊歸,“九九消寒歌”依舊唱,並無過時之感。   天文專家進一步介紹說,與“九九歌”相映成趣的,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九九消寒圖”,也稱“九九圖”。“九九圖”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九格消寒圖、魚形消寒圖、泉紋消寒圖 ...

數九

  北京版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九九歌”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有一首較通俗的民謠是這樣的(北京版):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解釋:   俗諺有“頭九暖,九九寒”,人們發現如果起頭九天暖和,則跟著來的整個冬 天都會特別冷。故說 ...

乞巧

  之一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顏容;   乞我爹孃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 俺請七姐姐下天堂。   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   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又像花,又像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

圩節起源和傳說

  要說“歌圩節”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歌圩節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曆歌圩節,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