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爾邦節風俗和起源

古爾邦節風俗和起源

  古爾邦節習俗起源

  “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阿拉伯文是عيدالأضحى,又稱“大節”,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節日。在伊斯蘭曆每年的12月10日,麥加朝聖過後。該節日是為了紀念先知易卜拉欣(基督教翻譯為亞伯拉罕)忠實執行真主命令,向安拉獻祭自己的兒子伊希梅爾(基督教翻譯成以實瑪利),而後又用羊羔代替的這一事件。

  過節前,家家戶戶都把房舍打掃得乾乾淨淨,忙著精製節日糕點。節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嚴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新疆的維吾爾族在古爾邦節時,無論是城市或農村的廣場上都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廣場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繽紛的傘棚、布棚、布帳、夾板房內,鋪設著各式各樣的木桌、板車、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備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在新疆的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等民族,節日期間還舉行叼羊、賽馬、摔跤等比賽活動。

  中國新疆地區突厥語系及其他語種的各族穆斯林特別重視此節日。是日皆盛裝參加會禮,宰牲宴請親友、賓客,並與前來祝賀節日的其他各族人民一起,舉行豐富多彩的文藝聯歡,歡慶歌舞延續數日,故稱為“大爾德”(a1-‘Idal-kabir,即大節日)。通用漢語的穆斯林,是日盛裝赴寺會禮,家中薰香,有條件者宰牲宴請親友,遊墳誦經,緬懷先人。有的地區穆斯林還於節日前齋戒10日,與萊麥丹月30天齋相比,少其2/3,故有“小爾德”(al-'Idal-Saghir,即小節日)之稱。這一節日,已成為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少數民族的傳統民族節日。

  過節前,家家戶戶都把房舍打掃得乾乾淨淨,忙著精製節日糕點。節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嚴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新疆的維吾爾族在古爾邦節時,無論是城市或農村的廣場上都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廣場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繽紛的傘棚、布棚、布賬、夾板房內,鋪設著各式各樣的木桌、板車、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備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在新疆的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等民族,節日期間還舉行叼羊、賽馬、摔跤等比賽活動。

  臨近古爾邦節的時候,家家戶戶的主婦就忙碌起來了,她們要製作大量的油炸饊子和各種精美點心,為節日期間來家裡賀節的親朋好友和遠方的來客準備好充足的美食。盛大的節日也是主婦們的手藝與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競賽。

  在過古爾邦節的時候每戶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殺一隻羊,有的還宰牛、駱駝、馬(薩克族與柯爾克孜族),家裡實在太窮的也得宰殺一隻雞。但是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現在的城市穆斯林只好在市場上購買宰殺好的牛羊肉了。

  古爾邦節期間大家都要相互串門賀節,每到一戶,主人必會為客人端上來一盤清燉大塊羊肉,而客人即吃得再飽,也得嚐嚐主人家的羊肉。親朋好友相聚,視歌舞為飯食的新疆各民族人民,就會彈起琴,唱起歌,跳起舞,到處是一派歡樂的景象。

  大聚禮之後,各家各戶都要到墓地去祈禱,懷並祝福死去的親人。

  古爾邦節這一天清晨的禮拜,是一年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禮拜,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當地的禮拜寺參加聚禮,場面蔚為壯觀。最著名的有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大寺前的大聚禮,聚禮之後,樂師們登上艾提尕爾清真大寺的門頂,敲起納格拉(鐵殼鼓),吹起蘇奈依(嗩吶),大寺前廣場上的男子們就跳起了熱情奔放的薩滿舞。

  古爾邦節各地風俗

  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

  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遊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新疆農村一般還舉行叼羊、對唱等活動,對唱時,觸景生情,即興創作,特別愛唱《花兒與少年》等歌曲。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回族青年,在節日裡唱“花兒”。

    維族古爾邦節風俗

  古爾邦節前,維族人們要做各種準備特別是作為"獻牲"的牲畜要預先買好。節日的早晨,人們進行沐浴全身的“大淨”,然後盛裝到清真寺參加聚禮。聚禮之後,人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殺牲血祭。至於是宰牛殺羊還是殺雞殺鵝,這由各家的經濟實力來決定。通常人們把血祭的牲畜宰好、把大塊大塊的連骨肉燉到鍋裡之後男子們才開始互相拜節,婦女們則留在家裡燉肉和擺上節日食品,燒茶等,準備迎接客人。節日的第一天,首先給在近期內發生過喪葬等家難的鄉親拜節,表示慰問,其次是給夫妻雙方的長輩拜節,再次,就是給近鄰和長者拜節。在這種禮節性的拜節活動中,除了給夫妻雙方的老人拜節是夫妻同去之外,其他的拜節活動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開進行。在維吾爾民間禮俗中,一般是不允許男女混雜的。

  這之後,才是同輩的親朋好友之間的拜節。大家除了互相道賀,彼此問候之外,還要共餐痛飲,吹拉彈唱一起娛樂。維吾爾民間的拜節是維吾爾人增強社會聯絡,嚴守禮尚往來這一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回族古爾邦節風俗

  寧夏南部山區等地的回族稱為“大爾德”,雲南等地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這個節日屬於穆斯林朝覲功課的儀式範圍。伊斯蘭教規定,教歷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麥加朝聖,朝覲的最後一天,開始舉行慶祝活動。

  回族人民的古爾邦節根據宗教來歷內容,長期發展演變的一種傳統的民族節日:有多重複合的內容,已與單純的宗教節日有了很大的區別,而且主要內容已不再是宗教內容。現在回族人民不論信教與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習慣,歡度古爾邦節。規模一般較大,多以村、鄉、鎮、巷等為單位進行,有的地方按照傳統習慣要過三天,有的地方只過一天。

  節前打掃室內外衛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東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戶戶在節前都要炸油香、饊子、花花等。孩子們換上節日的服裝,歡樂地奔跳。節日拂曉,沐浴淨身,燃香,換上整潔的衣服赴清真寺參加會禮。

  回族當中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做:“當不了月回回,總得當個年回回。”這話的意思是,無論多忙,這一年一度的會禮和慶祝活動要參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風俗習慣,那麼,你也得隨俗。

  古爾邦節的會禮和開齋節一樣,非常隆重。大家歡聚一堂,由阿訇帶領全體回民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個大的鄉鎮舉行,可謂人山人海,多而不亂。在聚禮中,大家要回憶這一年當中做過哪些錯事,犯過哪些罪行,阿訇要宣講“瓦爾茲”,即教義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後大家互道“色倆目”問好。

  會禮結束後,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這就是節日裡,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穆斯林在齋月吃肉、在古爾邦節宰牲的這種習俗,過去是令人所詫異的,而對伊斯蘭教義有正確認識的唐人杜環在《經行記》中,特別點出這兩件事,說是“食肉作齋,以殺牲為功德”。

  宰牲典禮舉行後,家家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家唸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遊墳,緬懷先人。

隴端節習俗和起源

  雲南省富寧縣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曆一至四月間,要過“隴端節”,即趕風流街。隴端為壯語,“隴”為下之意,“端”為平坦寬闊的地方,“隴端”即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節日裡,要舉行歌舞、雜耍、演壯劇活動,習慣白天演武劇,晚間演文戲。青年男女則聚集唱歌,夜以繼日。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間一定要回到村內,女在屋內,男在屋外,隔牆對歌。如果雙方有意,可以互贈信物。姑娘收到的大都是絲線、首飾、花毛巾和糕點等;而回贈給男青年的則是自己手製的布鞋,五色糯米飯和粽粑等等。一年一度的“隴端節”,也稱壯族傳統的“情人節”。

  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曆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曆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隴端節來源和習俗

  雲南省富寧縣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曆一至四月間,要過“隴端節”,即趕風流街。隴端為壯語,“隴”為下之意,“端”為平坦寬闊的地方,“隴端”即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節日裡,要舉行歌舞、雜耍、演壯劇活動,習慣白天演武劇,晚間演文戲。青年男女則聚集唱歌,夜以繼日。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間一定要回到村內,女在屋內,男在屋外,隔牆對歌。如果雙方有意,可以互贈信物。姑娘收到的大都是絲線、首飾、花毛巾和糕點等;而回贈給男青年的則是自己手製的布鞋,五色糯米飯和粽粑等等。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曆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曆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

  富寧壯族農曆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輕的事蹟。現在,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質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

  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裡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了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裡異常活躍,他們透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並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有首古詩這樣描繪隴端節盛況:

  清明前後足歡娛, 博瀨灘頭記早趨。 翠蓋如雲來麗者, 青衫霧轂走狂奴。

  未知東首誰為主, 不信羅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遊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刀杆節由來和起源

  刀杆節是騰衝傈僳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相傳源於明正統年間;當時朝廷派兵部尚書王駛三徵麓兒王尚書到騰越帶領人民安邊設卡,團結民族兄弟共同對敵,深得傈僳族的信賴和敬仰。王回朝後被奸臣所害,為紀念他抗敵安邊的功績,傈僳族便在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上刀山、下火海”活動,激勵後列繼成先輩的光榮傳統,保家衛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傈僳族刀杆節得到發掘和弘揚;影響迅速擴大,聲播海內外。除先後到保山、大理、玉溪、昆明等地表演外,還到過海南、浙江、山東、遼寧等地表演,並參加了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和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表演。2000年5月,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紅河杯”全國少數民族體育精品展播。9月,又赴河北石家莊參加石家莊“雲南民族文化節”表演。在石家莊市及河北周邊地區引起了強烈的反向。

  傈僳族能歌善舞,幾乎人人能唱、個個會跳,曲不離口,弦不離手。主要舞蹈有跳嘎和三絃舞兩種。跳嘎是溶歌舞為一體的文藝形式,喜慶、喪葬和起房蓋屋必跳此舞。隊形為嘎頭(領隊)領舞、領唱的集體圓圈舞,邊唱邊跳,無樂器伴奏。唱詞一般是祖輩流傳的、具有特定含義的敘事長詩。三絃舞以小三絃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它樂器還有竹笛、口弦、決列等,隊形可橫、可縱;也可成圓圈。每逢春節或刀杆節,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沐浴盛裝,跳節起舞。三絃舞動作矯健有力,活潑多變,既熱情奔放,又深沉穩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1]

  刀杆節由來

  “刀杆節”,是雲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時間是農曆二月初八。刀杆節的來由有這樣一個傳說:明朝時候,朝廷派兵部尚書王驥來邊疆安邊設卡。工尚書到職後,體察邊民的疾苦,積極幫助傈僳族人民發展生產,使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受到傈傈族人民的愛戴。後來,王尚書遭奸臣的誣告,被調回朝廷。在二月初八的洗塵宴上,王尚書被奸臣用毒酒害死。當這個不幸的訊息傳到傈僳山寨時,氣得人們摩拳擦掌,為了給王尚書報仇。傈僳族人民決定將五尚書遇害的二月初八定為操練武功的日子。

  在傈僳族中,“刀杆節”的習俗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相傳,明代外族入侵雲南邊疆,朝廷派出兵部尚書王 驥帶兵前往禦敵。王驥到達滇西北後,依靠當地傈僳人民團結戰鬥,很快地驅逐了入侵者。二月初八,王驥奉旨回京,不幸在途中被奸臣害死。為了紀念這位反抗外 族入侵的人物及在戰鬥中犧牲的人,傈僳族人民決定將這一天作為“刀杆節”,由此沿襲,逐漸形成一種傳統 的體育活動。


藥王節起源起源

  藥王節,亦稱藥師節。壯族傳統節日。追溯此地辦會淵源,據說,一是鎣西鄉醫藥事業發達,醫務人才輩出。過去像這樣一個鄉鎮即藥室、咀片店二十四家之多,各家的膏、丹、丸、散依古炮製,互相媲美,各有特色。入冬,熬阿膠、龜膠藥店爐火熊熊。夏天,銀花露等清涼飲料,藥店爭相懸牌供應。每個藥店兼有馳名的“坐堂醫生”,至今尚為 ...

頒金節簡介起源

  農曆十月十三日,是滿族“頒金節”的日子,廣州的滿族同胞第一次舉行慶祝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它是滿族的誕生紀念日、命名紀念日,是全族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全國各地的滿族同胞都以各種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   “頒金節”與金銀財寶無關,它緣自滿語“頒金札蘭”。“頒金”,漢譯是“生”、“生成 ...

復活節由來起源

      在歐美各國,復活節是僅次於聖誕節的重大節日。按《聖經-馬太福音》的說法,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後三天覆活,因而設立了復活節。   復活節是紀念耶穌復活,也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據聖經記載,上帝的兒子耶穌降生在馬槽裡,當他三十歲的時候,挑選十二個學生,開始傳道工作。三年半中,他醫病、傳道、趕鬼 ...

清明節的來歷起源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且清明影響相對更大更廣。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公曆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 ...

齊齊哈爾風俗迷信

  昨天看了一個電視節目。說的是一個身為人母的婦女為了得到給別配陰婚的二萬元錢。殺害了同村的一個15歲的小女孩。   在報道中一再有人強調說:這是當地的一個風俗習慣。到是鬧出了人命卻是頭一回。   遠在黑龍江的我看到這一切都到是那麼的愚昧。遠的不說就說人死之後土葬我就非常的不理解。因為,在我們這裡這樣的陋習早 ...

2020年除夕風俗禁忌 不要打碎碗碟

  大家都知道,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那麼也是一個特別喜慶的節日,大家都會在這一天吃年夜飯,守歲等等,為的就是新的一年有一個不錯的運勢。但是在除夕的時候也是有很多風俗和禁忌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一下2020年除夕的風俗和禁忌有哪些吧。   不能打碎碗碟   在2021年除夕這一天,一定萬事都要小心,也要注 ...

24節氣中小雪的來歷起源 小雪的來歷是什麼

  24節氣中小雪的來歷和起源   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第二十節氣,在11月22日或23日,表示開始降雪,雪量小。“小雪”時值陽曆11月下半月,農曆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