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藥王節起源和起源

藥王節起源和起源

  藥王節,亦稱藥師節。壯族傳統節日。追溯此地辦會淵源,據說,一是鎣西鄉醫藥事業發達,醫務人才輩出。過去像這樣一個鄉鎮即藥室、咀片店二十四家之多,各家的膏、丹、丸、散依古炮製,互相媲美,各有特色。入冬,熬阿膠、龜膠藥店爐火熊熊。夏天,銀花露等清涼飲料,藥店爭相懸牌供應。每個藥店兼有馳名的“坐堂醫生”,至今尚為民間稱道的“趙藥王”、“週二先生”、“李撲鼾”,外科的潘伯誠和楊靄廷等,都有其驗方和家學流傳,醫學研究也頗為發達。人們推崇興辦藥王會,是有行業原因的。二是鎣西鎮地處什、彭交通要衝,為山口林木、土雜、葉煙和米糧集散地,商業

  異常繁榮,是一個大口岸區。三是鎣西為一大鎮。據解放初統計,富室及中產之家該鎮即擁有四百戶以上,也是每年籌備盛會的一大資助力量。經訪當時之樂辦會事的人說,頭年會了,即又籌備第二年會務,捐款及諸事安排,人多全力以赴,以辦好為光榮。所以廟會規模十分完備。民國三十一年鎣西的藥王會有四個劇團同時開臺演出,省內名角薈萃一堂。該鎮結構宏敞的十大廟(會館),均有戲臺看場,故能容納眾多的人群,這也是一客觀因素。

  傳說藥王是壯醫藥神。他發現藥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藥、採藥、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藥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藥王並進行採藥防病活動。藥王,本地一般指神農氏,傳說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也有尊名醫扁鵲為藥王的,醫家又把名醫孫思邈尊為藥,各有傳說。什邡鎣西鎮下火神廟有神農氏像,上裸,下衣樹葉,手持靈芝百草。辦藥王會時,則另用紅袍木偶供出駕用。祀已工代賑左邊,配有寢宮及夫人神相,宛如生人。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午旗幡對對,鑼鼓喧天,以彩橋抬藥王神像,遊行過市。至期,川西內屬各縣及省城金玉、百貨、匹頭等八大行幫,齊來趕會。鎣西為什邡盛產葉煙之鄉,土產成交更是繁忙

  藥王廟會是民間的藥王節,舊時的藥王節是中國神仙文化與中醫文化在民間雜合的產物。錦州地區把伏羲、神農、軒轅作為主神,兩旁排列扁鵲、孫思邈、王叔和等神醫牌位的三皇廟作米藥王廟者為多。

  廟會期間有很多古代巫術遺存的封建迷信活動。諸如用紙紮下個替代病人的紙人,拿到藥王廟會上去燒掉,謂之“燒替身”;讓許過願的小孩到廟上跳過一條板凳,然後逃出廟去象徵逃脫了小鬼的追索,謂之“跳牆”;把成串的鹹菜疙瘩掛在一個象徵病人的十不全神身上。

隴端節習俗和起源

  雲南省富寧縣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曆一至四月間,要過“隴端節”,即趕風流街。隴端為壯語,“隴”為下之意,“端”為平坦寬闊的地方,“隴端”即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節日裡,要舉行歌舞、雜耍、演壯劇活動,習慣白天演武劇,晚間演文戲。青年男女則聚集唱歌,夜以繼日。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間一定要回到村內,女在屋內,男在屋外,隔牆對歌。如果雙方有意,可以互贈信物。姑娘收到的大都是絲線、首飾、花毛巾和糕點等;而回贈給男青年的則是自己手製的布鞋,五色糯米飯和粽粑等等。一年一度的“隴端節”,也稱壯族傳統的“情人節”。

  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曆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曆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隴端節來源和習俗

  雲南省富寧縣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曆一至四月間,要過“隴端節”,即趕風流街。隴端為壯語,“隴”為下之意,“端”為平坦寬闊的地方,“隴端”即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節日裡,要舉行歌舞、雜耍、演壯劇活動,習慣白天演武劇,晚間演文戲。青年男女則聚集唱歌,夜以繼日。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間一定要回到村內,女在屋內,男在屋外,隔牆對歌。如果雙方有意,可以互贈信物。姑娘收到的大都是絲線、首飾、花毛巾和糕點等;而回贈給男青年的則是自己手製的布鞋,五色糯米飯和粽粑等等。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曆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曆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

  富寧壯族農曆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輕的事蹟。現在,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質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

  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臺臺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裡演文戲,俗話說:無戲不隴端。除了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裡異常活躍,他們透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並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有首古詩這樣描繪隴端節盛況:

  清明前後足歡娛, 博瀨灘頭記早趨。 翠蓋如雲來麗者, 青衫霧轂走狂奴。

  未知東首誰為主, 不信羅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遊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刀杆節由來和起源

  刀杆節是騰衝傈僳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相傳源於明正統年間;當時朝廷派兵部尚書王駛三徵麓兒王尚書到騰越帶領人民安邊設卡,團結民族兄弟共同對敵,深得傈僳族的信賴和敬仰。王回朝後被奸臣所害,為紀念他抗敵安邊的功績,傈僳族便在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上刀山、下火海”活動,激勵後列繼成先輩的光榮傳統,保家衛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傈僳族刀杆節得到發掘和弘揚;影響迅速擴大,聲播海內外。除先後到保山、大理、玉溪、昆明等地表演外,還到過海南、浙江、山東、遼寧等地表演,並參加了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和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表演。2000年5月,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紅河杯”全國少數民族體育精品展播。9月,又赴河北石家莊參加石家莊“雲南民族文化節”表演。在石家莊市及河北周邊地區引起了強烈的反向。

  傈僳族能歌善舞,幾乎人人能唱、個個會跳,曲不離口,弦不離手。主要舞蹈有跳嘎和三絃舞兩種。跳嘎是溶歌舞為一體的文藝形式,喜慶、喪葬和起房蓋屋必跳此舞。隊形為嘎頭(領隊)領舞、領唱的集體圓圈舞,邊唱邊跳,無樂器伴奏。唱詞一般是祖輩流傳的、具有特定含義的敘事長詩。三絃舞以小三絃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它樂器還有竹笛、口弦、決列等,隊形可橫、可縱;也可成圓圈。每逢春節或刀杆節,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沐浴盛裝,跳節起舞。三絃舞動作矯健有力,活潑多變,既熱情奔放,又深沉穩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1]

  刀杆節由來

  “刀杆節”,是雲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時間是農曆二月初八。刀杆節的來由有這樣一個傳說:明朝時候,朝廷派兵部尚書王驥來邊疆安邊設卡。工尚書到職後,體察邊民的疾苦,積極幫助傈僳族人民發展生產,使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受到傈傈族人民的愛戴。後來,王尚書遭奸臣的誣告,被調回朝廷。在二月初八的洗塵宴上,王尚書被奸臣用毒酒害死。當這個不幸的訊息傳到傈僳山寨時,氣得人們摩拳擦掌,為了給王尚書報仇。傈僳族人民決定將五尚書遇害的二月初八定為操練武功的日子。

  在傈僳族中,“刀杆節”的習俗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相傳,明代外族入侵雲南邊疆,朝廷派出兵部尚書王 驥帶兵前往禦敵。王驥到達滇西北後,依靠當地傈僳人民團結戰鬥,很快地驅逐了入侵者。二月初八,王驥奉旨回京,不幸在途中被奸臣害死。為了紀念這位反抗外 族入侵的人物及在戰鬥中犧牲的人,傈僳族人民決定將這一天作為“刀杆節”,由此沿襲,逐漸形成一種傳統 的體育活動。


頒金簡介起源

  農曆十月十三日,是滿族“頒金節”的日子,廣州的滿族同胞第一次舉行慶祝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它是滿族的誕生紀念日、命名紀念日,是全族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全國各地的滿族同胞都以各種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   “頒金節”與金銀財寶無關,它緣自滿語“頒金札蘭”。“頒金”,漢譯是“生”、“生成 ...

白色情人起源習俗

  起源   白色情人節關於“白色情人節”的來源眾說紛紜,而最多見的是起源與日本一說。但實際上,“白色情人節”是起源於義大利的羅馬,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羅馬皇帝在2月14日救了一對因為原本因違反戀愛結婚禁令而要被處死的戀人,羅馬皇帝為了紀念這一天而設立了情人節。而在一個月後的3月14日,這對獲救的戀人宣誓 ...

萬聖起源傳播

  萬聖節前夜英文寫作 Halloween,是 All Hallow Even 的縮寫,也叫做“The eve of all Saintas' Day"。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

依飯起源歷史

  仫佬族是廣西特有的少數民族,依飯節是仫佬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   依飯節被國務院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仫佬山鄉人民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依飯節是羅城仫佬山鄉人民群眾的一個最為獨特、隆重而又富於神秘色彩和鮮明個性的傳統節日。   “依飯節”又稱“依飯公爺”和“喜樂願”,是 ...

歌圩起源傳說

  要說“歌圩節”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歌圩節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曆歌圩節,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 ...

姑姑傳說起源風俗

  農曆六月初六,淮安民間舊時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於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溼,於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乾,後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內於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後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於此日在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後此舉成俗。   六月 ...

娛驢起源活動

  這個娛驢節在送肥結束的日子舉行。   過去中國西藏的家人是很辛苦的,農人的驢更辛苦。按照封建莊園制度的例規,農奴既要種自己的“份額地”,又要種莊園的“自營地”,還要隨時負擔西藏地方政府、藏兵和寺院的長途或短途運輸徭役。作為農村主要馱畜的毛驢,真是一年到頭身上的汗水沒有乾的時候,背上的毛沒有被太陽照曬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