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史記樂毅列傳翻譯及註釋

史記樂毅列傳翻譯及註釋

  1、翻譯:

  樂毅,他的祖先叫樂羊。樂羊擔任魏文侯的將領,他帶兵攻下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靈壽封給了樂羊。樂羊死後,就葬在靈壽,他的後代子孫們就在那裡安了家。後來中山復國了,到趙武靈王的時候又滅掉了中山國,而樂家的後代出了個有名人物叫樂毅。

  樂毅很賢能,喜好軍事,趙國人曾舉薦他出來做官。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後來他聽說燕昭王因為子之執政,燕國大亂而被齊國乘機戰敗,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齊國,不曾一天忘記向齊國報仇雪恨。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地處偏遠,國力是不能克敵制勝的,於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藉以招攬天下賢士。正在這個時候,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以賓客的禮節接待他。樂毅推辭謙讓,後來終於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他擔任這個職務的時間很長。

  當時,齊湣王很強大,南邊在重丘戰敗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垮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聯合韓、趙、魏三國攻打秦國,還曾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充套件了一千多里地的領土。他與秦昭王共同爭取尊為帝號,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東帝的稱號,仍歸稱王。各諸侯國都打算背離秦國而歸服齊國。可是齊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就向樂毅詢問有關攻打齊國的事情。樂毅回答說:“齊國,它原來就是霸國如今仍留著霸國的基業,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可不能輕易地單獨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起攻擊它。” 於是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另派使者去聯合楚國、魏國,讓趙國以攻打齊國的好處去勸說秦國。由於諸侯們認為齊湣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樂毅回來彙報了出使情況,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水西邊大敗齊國軍隊。這時各路諸侯的軍隊都停止了攻擊,撤回本國,而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在濟水西邊被打敗後,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樂毅單獨留下來帶兵巡行佔領的地方,齊國各城邑都據城堅守不肯投降。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並把它們運到燕國去。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獎賞並用酒肉犒勞軍隊將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當是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

  這時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兒子立為燕惠王。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瞭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攻取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隔閡,樂毅連續不斷用兵(故意拖延時間)暫且留在齊國,(想)在齊國面南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領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寵藉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2、註釋:

  (1)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樂羊死,葬於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中山復國,至趙武靈王時覆滅中山,而樂氏後有樂毅。

  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①,乃去趙適魏。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②,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燕國小,闢遠③,力不能制④,於是屈身下士⑤,先禮郭隗以招賢者⑥。樂毅於是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禮待之。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⑦,燕昭王以為亞卿,久之。

  ①沙丘之亂:指前295年,主父武靈王與少子惠文王同遊沙丘,長子章乘機作亂,欲殺惠文王以自立,公子成等發兵平亂,章敗,逃入武靈王行宮,公子成率兵圍困,殺章,武靈王被餓死。②子之之亂:指前315年,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國相子之,子之為政三年燕大亂。前314年齊宣王襲燕,殺燕王噲及子之。③闢:同“僻”。偏僻。④制:制勝。⑤屈身:降抑身分。⑥先禮郭隗:指燕昭王聽從郭隗建議,先禮尊郭隗自己,為其築宮,拜其為師以招攬天下賢士。⑦委質:古代臣下向君主敬獻禮物,表示獻身稱“委質”。質,通“贄”。

  (2)當是時,齊湣王強,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①,西摧三晉於觀津②,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里。與秦昭王爭重為帝③,已而復歸之④。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湣王自矜⑤,百姓弗堪⑥。於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⑦,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⑧。”於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別使連楚、魏,令趙說秦以伐齊之利⑨。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⑩,皆爭合從與燕伐齊。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⒀,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於莒。樂毅獨留徇齊⒁,齊皆城守⒂。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燕昭王大說⒃,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⒄,封樂毅於昌國,號為昌國君。於是燕昭王收齊滷獲以歸⒅,而使樂毅復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於樂毅,及即位,齊之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於燕⒆,曰:“齊城不下者兩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⒇,欲連兵且留齊(21),南面而王齊(22)。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之來。”於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代將,而召樂毅。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23),畏誅,遂西降趙。趙封樂毅於觀津,號曰望諸君。尊寵樂毅以警動於燕、齊。

  ①楚相:梁玉繩《史記志疑》:“‘楚相’乃‘楚將’之誤。”當是。②三晉:指韓、趙、魏三國。春秋末,晉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各立為國,故稱“三晉”。這裡指魏、趙兩國。③爭重為帝:爭取尊為帝號。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④已而復歸之:指齊湣王接受蘇代的勸說,稱帝后兩個月即自行取消帝號,仍舊稱王。⑤自矜:自尊自大。⑥堪:忍受。⑦餘業:先人遺下的功業。⑧與:結交,聯合。⑨(dàn,旦):以利益引誘人。⑩害:以為禍害。合從:當時諸侯國在外交的一種策略,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從,同“縱”。並護:統一指揮。⒀罷歸:停止攻擊,撤回本國。⒁徇:帶兵巡行佔領的地方。⒂城守:據城固守。⒃說:同“悅”。⒄饗:用酒食招待人。⒅滷獲:奪取繳獲的戰利品。滷,通“擄”,掠奪。⒆縱:施放。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或用計使敵人內部不團結。(20)隙:感情上的裂痕,怨仇。(21)連兵:斷斷續續用兵。(22)王齊:在齊稱王。(23)不善:不懷好意。

  (3)齊田單後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①,遂破騎劫於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盡復得齊城,而迎襄王於莒②,入於臨菑。

  燕惠王后悔使騎劫代樂毅,以故破軍亡將失齊;又怨樂毅之降趙,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以伐燕③。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④,且謝之曰⑤:“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⑥,天下莫不震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⑦,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於外⑧,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⑨,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⑩。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

  ①設詐誑燕軍:指田單先以請降示弱麻痺燕軍,再以“火牛陣”奇襲燕軍。詐:欺騙;誑:迷惑。②迎襄王於莒:齊湣王兵敗奔莒,為援齊楚將淖齒所殺,後莒人立湣王子為王,即襄王。③:疲睏。④讓:責備。⑤謝:道歉。⑥讎:仇恨。⑦棄群臣:拋下了群臣,是死去的委婉說法。⑧暴(pù,瀑)露:露天食宿。指戰地生活的辛苦。⑨過聽:誤聽。⑩捐:棄。遺:給予。

史記淮陰侯列傳翻譯

  1、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出眾的德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小吏,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

  2、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於是一早把飯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

  3、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再回來。

  4、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給韓信吃飯。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

  5、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會有重重地報答您的時候。”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桃花源記的翻譯及註釋

  1、譯文:

  2、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划船而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3、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子裡面彷彿隱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透過。又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明亮開闊了。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4、這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裡來的。漁人都一一作了回答。這裡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裡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全都來打聽訊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兒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裡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麼朝代,他們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餚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後,就向村裡的人告辭。村裡的人告訴他:“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5、漁人出來之後,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後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6、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訊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不久後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7、註釋:

  8、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6)

  9、武陵:郡名,現在湖南常德市一帶。

  10、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11、緣:沿著,順著。

  12、行:前行,走。

  13、遠近:偏義複詞,僅指遠。

  14、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見。

  15、夾岸:溪流兩岸。

  16、雜:別的,其他的。

  17、芳草鮮美:芳香的青草鮮嫩美麗,芳:花;鮮美:鮮豔美麗。

  18、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19、繽紛:繁多的樣子。

  20、甚:很,非常。

  21、異之:即“以之為異”,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為異,對······感到驚異,認為······是奇異的。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

  22、復:繼續。

  23、前:名詞活用為狀語,向前。(詞類活用)

  24、欲:想要。

  25、窮:形容詞用做動詞,窮盡,走到······的盡頭。

  26、林:代指桃花林。

  27、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消失(詞類活用)

  28、便:於是,就。

  29、得:發現。

  30、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31、若:好像……似的。

  32、舍:捨棄,丟棄,文中指離開。

  33、初:起初,剛開始。

  34、才通人:僅容一人透過。才:副詞,僅。

  35、復:又,再。

  36、行:行走。

  37、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38、平:平坦。

  39、曠:開闊;寬闊。

  40、屋舍:房屋。

  41、儼(yǎn)然:(古今異義)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形容齊整;形容莊嚴。

  42、之:這。

  43、屬:類。

  44、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45、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46、種作:指世代耕種勞作的人。

  47、衣著:穿著打扮。

  48、悉:全,都。

  49、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因為桃花源人從秦到晉一直與世隔絕)

  50、黃髮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黃髮,古時認為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象徵,這指老人。垂髫,古時小孩不紮結頭髮,頭髮下垂,這裡指小孩子。(借代修辭)髫,小孩垂下的短髮。

  51、並:都。

  52、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53、乃大驚:於是很驚訝。乃:於是就。大:很,非常。

  54、從來:從……地方來。

  55、具:全都。

  56、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57、要(yāo):通“邀”,邀請。(通假字)

  58、鹹:副詞,都,全。

  59、問訊:打聽訊息。

  60、雲:說。

  61、先世:祖先。

  62、率:率領。

  63、妻子:(古今異義)古義:指妻子、兒女。“妻”“子”是兩個詞,不是現代漢語的“妻子”今義:男子的配偶。

  64、邑人:同縣的人

  65、絕境:(古今異義)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明顯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 絕:絕處。

  66、復:再,又。

  67、焉: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裡。

  68、遂:於是。

  69、間隔:隔斷,隔絕。

  70、今:現在。

  71、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竟然。

  72、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於現在漢語的“無論”(古今異義)。

  73、為:給。

  74、具言:詳細地說。

  75、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76、嘆惋:感嘆,惋惜。

  77、餘:其餘,剩餘。

  78、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79、至:到。

  80、停:停留。

  81、辭:辭別。

  82、去:離開。

  83、語:告訴。

  84、不足:不值得。(古今異義)

  85、為:介詞,向、對。

  86、既:已經。

  87、便扶向路:就順著舊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88、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詞類活用)

  89、及:到達。

  90、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91、詣(yì)太守:指拜見太守。詣,到。特指到尊長那裡去。

  92、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

  93、即:立即。

  94、遣:派遣。

  95、尋向所志: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 向,先前。 志(名詞),標記。(所+動詞譯為名詞)

  96、遂:終於。

  97、復:再。

  98、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99、高尚:品德高尚。

  100、士:隱士。

  101、也:表判斷。

  102、欣然:高興的樣子。

  103、規: 計劃,打算。(詞類活用)

  104、未:沒有。

  105、果:實現。

  106、未果:沒有實現。

  107、尋:不久。

  108、終:死亡。

  109、問津:問路,這裡是探訪,訪求的意思。津:本義渡口。


小雨古詩楊萬里翻譯註釋

  1、小雨:雨來細細復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   2、譯文:細細的,疏疏的,雨兒飄飄灑灑;雨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歡欣賞那遠處的青山?故意從簷下滴成一層珠簾,遮住那千峰萬崖。   3、疏疏:稀稀的樣子。“千峰”句:遠山好似隔在一層珠簾中,似有似無。   4 ...

狼原文翻譯註釋

  1、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隻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 ...

大道之行也翻譯註釋

  1、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2、所以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   ...

一鳴驚人文言文翻譯註釋

  1、【翻譯】   楚莊王當政三年,沒有釋出一項政令,在處理朝政方面沒有任何作為。有一個擔任右司馬官職的人,他在謎語中暗示楚莊王,說:“臣見到過一種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呢?” 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 ...

貨殖列傳

  《貨殖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這是專門記敘從事“貨殖”活動的傑出人物的類傳,也是反映司馬遷經濟思想和物質觀的重要篇章。“貨殖”是指謀求“滋生資貨財利”以致富,即利用貨物的生產與交換,進行商業活動,從中生財求利。司馬遷所指的貨殖,還包括各種手工業,以及農、牧、漁、礦山、冶 ...

漢書董仲舒傳古文翻譯註釋

  1、 董仲舒,是廣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時曾拜為博士。他居家教書,弟子之間便依學輩先後輾轉相傳,有的人甚至沒見過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戶,三年間不曾到屋旁的園圃觀賞,他治學心志專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時的儀容舉止,無一不合乎禮儀的矩度,學生們都師法、敬重他。漢武帝繼承帝位以後,下令薦舉賢良文學之士先 ...

愛蓮說原文翻譯註釋

  1、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